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未申请就“被贷款”、一键授权合作方?小米消费金融联合贷惹争议

未申请就“被贷款”、一键授权合作方?小米消费金融联合贷惹争议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因为“我没有申请过贷款,却莫名其妙地在征信报告中多了一条贷款记录”,小米消费金融这个首家由互联网公司发起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最近引起了众多消费者和舆论的关注。

对于消费者反映的情况,北京商报今日记者于6月20日采访了小米消费金融进行求证,并邀请了多位用户亲自测试小米消费金融的贷款产品。虽然信用报告中没有平白无故增加贷款记录,但贷款过程中的一键授权操作引发争议。

没有贷款,但在信用报告中添加了新记录。

联合贷款带来的麻烦?

“我从来没有借过钱。不知道为什么去征信记录?”这两天,来自湖南的消费者李华(化名)向北京商报今日记者反映,最近在中国银行查到的一份个人信用报告让他大吃一惊。

他表示,自己没有从小米旗下的任何金融App借款,借款金额也从未转到自己名下的银行卡。但征信报告显示,小米消费金融于2021年11月13日发放个人消费贷款44425元,2024年11月12日到期。截至2022年4月,余额为0。

“这笔贷款还是显示在贷款记录上的,所以其他贷款机构会觉得我个人负债比较高,影响了我的个人信用。”李华直言,他一直对征信报告中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笔“无中生有”的贷款感到不解。他曾多次致电小米官方客服询问但无人接听。

对于李华反映的问题,北京商报今日记者采访小米消费金融进行求证,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应。

不过,北京商报今日记者注意到,李华的案例并非孤例。比如在黑猫投诉等平台上,也有不少消费者反映遇到过类似情况。其中,有人告知6月4日通过中国工商银行查询征信,还发现小米消费金融在2022年3月9日向他发放了2.09万元其他个人消费贷款,截至2022年4月余额为0。该人士表示,经过多次自查,本人并未通过小米消费金融借款,当月所有银行卡中也未发现该笔金额。

为什么没有贷款就有了贷款信用记录?原因是什么?虽然小米对此没有回应,但北京商报记者多方试图寻找答案。

一方面,易观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对今日北京商报表示,没有申请贷款就有相关记录,可能是消费者点击了一个授权按钮;此外,北京闻仲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亚也指出,消费者可能在其他平台上申请过,并在授权时授权了其他消费金融机构。这种商业模式主要体现在助贷或联合贷款模式。

另一方面,北京商报今天以自己为例,亲自查看个人征信报告。报告仅显示,小米消费金融在查询记录中有一笔贷款审批查询,但在贷款一栏中没有找到。

此外,北京商报今日记者在后续调查中从李华处获悉,经过一系列交涉,小米消费金融已经给出解决方案。“新增贷款主要是由于联合贷款。他们说这是其他贷款平台的信用额度。要取消这个贷款记录,只需注销账户即可。我会给他们发邮件,他们会直接帮我。”但李华仍表示,自己不知道这个贷款账户是什么时候注册的。

贷款申请过程中的一键授权是有争议的。

谁在获得授权?

除了上面提到的李华反映的联贷问题,北京商报今日记者在亲测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令人费解的操作。

例如,北京商报记者向天星金融申请贷款时,页面明确显示放款机构为小米消费金融,但在贷款申请过程中,需要一键授权小米消费金融的合作金融机构,包括中银消费金融个人信息、征信委托书、华夏银行综合委托书、中邮消费金融客户知情确认函、小米消费金融征信委托书、个人电子签名委托书。以中银消费金融个人征信查询及授权使用为例,提到授权主要用于审核贷款申请,管理已发放个人信贷的贷款风险。

图片来源:天行金融App

随后,北京商报记者点击协议包完成信息审核后,页面再次提示小米消费金融提供此项贷款服务。记者需要进一步点击同意小米小金委托扣款授权和小米小金个人消费贷款协议。从协议来看,记者贷款的年化利率为21.6%。

为了避免不测,北京商报今日记者也邀请了多位用户进行实测,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即放贷机构被告知是小米消费金融,但在放贷过程中,却遇到了一键授权操作。授权机构包括中国光大银行和尹素消费金融,贷款年化利率分别为18%和23.976%。

既然页面已经告知小米金融贷款由小米消费,且放款机构也是同一家机构,那么贷款过程中一键授权用户贷款信息给合作机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样的设置合理吗?对于此次操作,北京商报今日记者采访了小米消费金融,但未得到回应。

不过,北京商报今日记者从前述小米消费金融合作机构了解到,此次贷款授权主要是出于联合贷款运营的考虑,一般出资比例按照70%和30%进行分配。

零一研究院院长余百成也对北京商报今日记者表示,贷款申请过程中的一键授权,往往出现在一些助贷或联合借贷平台的协议中,因为最终的放贷机构可能是不确定的,但这样的做法很可能会侵害消费者的权益。

正如今年银监会发布的关于过度借贷营销诱发风险的警示明确提醒我们,部分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在开展相关业务或合作业务时,未能保护好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如通过默认同意或一般授权等方式获得授权,侵害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权。“因此,在具体的个人信息授权过程中,需要以合规为前提,比如明确提醒、详细授权内容,或者单独授权等。,给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余百成说。

“根据《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个人信息控制者在进行个人信息处理活动时,应当遵循最小必要性原则。授权多家机构一键采集信息是不合理、不合规的操作。”李亚直言不讳地说。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对信贷资金来源的监管渗透是大方向。不少互联网巨头在整改过程中实行品牌隔离,通过资金来源区分自营、联贷、助贷业务,明确信贷权责。

“正常情况下应该是需要哪个金融机构出资贷款,然后授权给哪个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金田说。

连续两年盈利

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下突围

小米消费金融于2020年5月底开业,注册资本15亿元。是第一家由互联网公司发起的消费金融公司。据其官方透露,小米对消费金融的愿景是做一家技术驱动的消费金融公司,包括大额消费贷款产品、小额线上消费贷款产品、购物分期产品。对应的年化利率都在24%以内。

另据透露,小米消费金融也是少有的开业以来连续两年盈利的消费金融公司。截至2021年末,公司总资产63.16亿元,净资产15.05亿元,净利润368万元。

但从持牌黄金消费行业来看,小米消费金融的年度业绩并不占优。

过去一年,在降费让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大背景下,监管也对借贷市场做出了很多规范和要求,促进贷款利率下行。金田指出,由此可见,各类机构的定价不仅取决于其客户群选择策略,还受到资金成本、获客成本、风险定价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如果成本端相对刚性,那么客户端的定价就很难降下来,客观上可能会造成目标客户群体趋于二次元,资产质量下降,这就需要小米消费金融提前做好应对预案。

苏指出,从整个行业来看,小米消费金融并不是老牌玩家。在消费金融行业马太效应越来越大的当下,很多消费金融公司采取浮客策略,对优质客户的争夺日趋激烈。在这种背景下,后来者更难进入头部。

对于后续发展策略,北京商报今日也采访了小米消费金融,但没有得到回应。苏建议,后续会展行业的机构建设需要从多方面加强。比如在个人征信方面,需要遵循“断直连”的监管规定;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要认真听取消费者反馈的相关问题,建立健全客户沟通机制,不断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和体验。

北京商报金融调查团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未申请就“被贷款”、一键授权合作方?小米消费金融联合贷惹争议":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0815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