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喊“退费”,被推上热搜的相互宝,成为人性的“照妖镜”,下面是易将学财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贷款平台相互转
被关停一年半之后,相互宝再一次被推上热搜。
起因是前两天被罚款了71亿的蚂蚁集团同时被要求关停违规开展的“相互宝”业务,并依法补偿消费者利益。
于是,网上出现了第一个要求相互宝退款的人,接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同样的操作。
有些人是觉得被相互宝骗了,想要退钱;而有些人单纯的是看到了可以退费的机会,看到别人退钱,自己也想去退……
觉得被骗了,要退钱无可厚非。不过我想先问下,你真的觉得自己被骗了吗?还是被网络上的有些人给带了节奏?亦或是就想“薅点羊毛”?
我是第一批加入相互宝的人,彼时还叫做“相互保”,直到2021年被关停,从最初的“0分摊”到后面一个月两期分摊,每期都六七元,我一次都没有落下过。
看了一下总额,累计分摊总额271.76元。从2018年底到2021年底,三年的时间,平均下来一年90.53元。
我觉得我是没有被骗的,理由有三。
第一:因为30万的互助金,我们可以理解为保险的保额,买同样保额的保险,一年下来远不止90.53元;第二:当初加入的时候,我仔细看过一个条例,就是一年封顶分摊额不超过188元,这一点也满足了(这里的188是我的页面上显示的,可能不同年龄的人,或者互助金额不一样会有区别);第三:确实有很多人因为相互宝而受益,不至于因为没钱治病而放弃治疗或者因病返贫。就上面三点来说,我加入时的初衷以及付出都在预期之内,所以我不觉得我被骗了。
说完上面的内容,我也想就这几天我在网上看到的一些评论谈谈我的看法。
1.后面分摊的钱越来越多了
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看分摊明细就知道了,最开始是“0分摊”,后面比较长一段时间都是“三分钱”,到后来被关停前一个月分摊两次,每次都是六七块钱,这个额度的上涨确实非常高。
不过我们也需要认清一件事,那就是算下来一年的额度还是没有超过188元,即使是最多的2021年,全年下来的分摊额度也就是152.1元。
而分摊的钱多,也在理解范围内,毕竟后面加入的人多了,得病的人自然也多,除非能够将患病人的比例和分摊总人数的比例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然肯定会增高。(我觉得相互宝被叫停,就和这一点关系很大,后面解释)
2.支付宝把钱拿去放贷款
对于这一点,说实话,真的很难让人赞同。
第一:基本上每期患病的情况都是公示之后才会扣款,而不是提前一个月或者一年建立一个资金池,没有资金池的情况下怎么把钱拿去放款呢?
第二:蚂蚁不会蠢到明面上去对抗监管和法律,而监管层此前已经明确了不能建立资金池,这种情况下还建资金池,除非是真的不想玩了。
第三:支付宝上的借呗和花呗,是贷款性质,此前也涉及违规,但是和相互宝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不能混为一谈。
3.相互宝赚了21亿管理费
管理费这个事情,我确实不好多说,毕竟我没做过实际调研。不过想把我收集到的一些资料说一下,如果这些内容是真的,那么这21亿管理费我觉得没啥。
第一:相互宝一共赔付了20万个案子,这说明还有更多的案子需要调查。据蚂蚁集团原副总裁、蚂蚁集团保险事业群总裁尹铭发在朋友圈的长文来看,至少有60万到80万个患病案例需要去查勘,这个比例还算正常,应该没有浮夸。而调查这么多案子很显然需要大量的人员,尹铭同时表示相互宝有3700名调查员和1000名审核员,这些人肯定是要开工资的。
第二:平台的运营维护费用。相互宝巅峰时期成员超过1亿人,如此庞大的基数,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下运营维护费用不低。
第三:相互宝算是公益性质的,而不是慈善性质。我的理解是前者在不损伤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去做事,后者是无偿捐献,你总不能让别人自掏腰包负担全部的成本吧!
4.赔钱为什么还要做这个事
尹铭说相互宝从成立开始到被关停,没有赚过一分钱,反而是赔钱的。
这个观点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毕竟谁都不是傻子,赔钱的买卖为什么要做呢?
其实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这个事情。
第一:公益性质的平台。从加入的用户人数我们就可以知道,在医疗费这一块中国人确实很缺,而保险的口碑让很多人不敢去接触,其中又有一部分人甚至真的连保险都买不起,而相互宝这个平台能够给不少人一个基础的保障。姑且可以理解为一个企业在公益方面发了点力。
第二:引流或保住用户。蚂蚁虽说算不上中国第一大的公司,但是绝对是第一梯队最顶端的公司之一,有着庞大的用户群体,再想靠原业务突破已经很困难了,拓展出来新业务用来引流和保住老用户很正常。也就是说即使在这个业务上亏钱,只要有流量,在其他业务上赚的钱能够弥补这里亏的钱,那就有得做。
第三:金融全方面布局。相信在相互宝被关停之后,有不少人和我一样买了新的保险,甚至没关停之前就已经给自己配置了一定的保险。而相互宝在这里就起到了引流的作用,以后蚂蚁不管是自己开保险公司还是和其他保险公司合作,都能打开局面,前面亏得在后面都能赚回来。
所以,对于赔钱这个事情,我觉得不能仅看短期赔钱,长期能看到收益就不算赔钱,只能算投入。
5.相互宝被罚不就说明它有问题
被罚是事实,没啥好争论的。我们需要看的是它被罚,和我们到底有哪些关系。
第一:相互宝让监管承压了。这玩意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对应的法律和部门进行监管,毕竟又算不上保险,也不算慈善,你要是小打小闹或许问题不大,但是相互宝的用户基数太大了,只要出现一点问题,就会被放大无数倍。那肯定是要纳入监管范围内的,处理的最好方式是啥相信也不用我多说了。
第二:风控不行。正如上面提到的,基数大了之后就必须要有非常严格的风控,如果做不好就可能引发非常严重的问题,而被罚很显然就有一方面是风控上没做到位。
第三:已经出现问题征兆。很多人都说到了后面分摊的费用越来越高,问题就出现在这里,前期加入的大多数是风险比较低的年轻人,患病概率不高,所以前期分摊金额也不大;但是到了后期,加入了不少风险比较高的中老年群体,甚至是有些人已经有患病基础也加入进去,导致患病在整个全体中的比例变高,分摊金额变高。而此时,很多年轻人就不愿意了,毕竟风险不高,但是需要摊的钱变多了,没谁愿意当这样的“大冤种”。
如果这种模式继续下去,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最后可能出现的结果:只有少量年轻人在内,大多数都是中老年患病较高的群体,还有一些想着“薅羊毛”的病人,这个时候分摊的金额过高,可能还没有买保险划算了。
相互宝被罚确实有它的问题,不过我觉得还没有到太过损伤我们利益,这个时候被叫停在接受范围内。
最后:就我个人来说,我分摊的两百多块钱帮助到了生病的人,我是比较开心的,现在能否退费还两说,不过,不管能不能退费,我是不打算退的。
而对于那些想退费的,我觉得公道是非自在人心,如果看完上面的内容还是觉得相互宝有错,骗了你,那么想退就退,你开心就好。#相互宝怎么退款##相互宝#
关于现在“找相互宝退费”还有什么观点,或者觉得我什么地方说错了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
#头条文章养成计划#
下附尹铭公开信:
贷款平台让我转1200
光明网评论员:“毕业近一年,不仅没找到工作,还背上了贷款,每月还贷1200元,至今尚未结清。”据报道,又有大学生深陷“培训贷”陷阱。一些不法机构编造“包就业”“拿高薪”“找不到工作就退款”等幌子,诱导初入社会的大学生借贷用于岗前培训,不少求职者落入这一陷阱。
©新华社
以培训促就业,本无可厚非。但这些“培训贷”背后的不法机构,却绝不是为大学生就业助力,而是将大学生视作“待宰羔羊”。这些机构往往将自身包装成为实力雄厚、资源丰富的专业技术企业,在通过宣传造势骗取大学生信任之后,再告知大学生能力和经验不足,需要接受岗前培训,承诺培训后包推荐工作。一些大学生受此蛊惑,与机构签署《实训协议》,并通过分期借款平台贷款支付培训费用,最终掉入陷阱。
“培训贷”的骗局屡见不鲜,而且常常改头换面、卷土重来。就在去年,有媒体披露,四川成都培训机构“轻备教育”以可以提供兼职为由,吸引在校学生报名学习插画、原画课程,并申请网络贷款偿还学费。当学生发现课程质量不及预期,想申请退学退费时,机构老师却以各种理由拖延,导致学生面临消费金融公司催收,被起诉,甚至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培训贷”成了“套路贷”,并且如牛皮癣一般屡禁不绝,此种现象值得深思。实际上,早在2021年3月,银保监会等五部委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进一步加强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风险管理,明确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一律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显然,将目标定位于大学生的“培训贷”,其业务在性质上已经违法。不过,这些不法机构往往盯住那些刚刚毕业又未找到合适工作的大学生,利用他们急于求职的心理,精心设计贷款培训的“圈套”,受骗者在发现受骗时,往往已离开校园而投诉无门。
麻绳专挑细处断。毕业未就业的大学生是就业市场最脆弱的群体,对以他们为目标的“培训贷”骗局绝不能听之任之,必须强化打击力度与舆论监督,依法惩治违法行为。屡禁不绝的“培训贷”骗局,恰恰说明目前在这个领域的消费金融治理还有待加强。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上培训机构和网贷公司的监管力度,严格审查其机构合法性、业务合规性,对存在问题的应当从严从快打击,提高不法机构的违法成本,增强监管威慑力,切实净化网络招聘的市场环境。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贷款平台相互转(贷款平台让我转1200)":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97078.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