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贷款知识 > 皋兰县农业贷款(庄浪县贷款)

皋兰县农业贷款(庄浪县贷款)

农发行甘肃省皋兰县支行新年“开门红”首日放贷13.2亿元,下面是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皋兰县农业贷款

来源:【中国农网】

新年伊始,农发行甘肃省皋兰县支行勇于担当作为,强化支农履职,2023年,贷款余额突破200亿元,达到204.01亿元,创历史新高,成为全省农发行系统首个迈入200亿元大关的县级支行,在全力服务稳住经济大盘和地方经济发展中有效彰显了农业政策性金融责任担当。

提早谋划,主动作为。坚持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去年四季度就积极落实省分行与兰州新区政府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结合皋兰支行服务兰州新区主力行的定位及兰州新区经济发展实际,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首日“开门红”工作,探索前置营销模式,提前进行介入辅导,提供政策建议和融资顾问服务,量体裁衣制定融资方案,将项目营销储备延伸至“摇篮”初期,提前为首日“开门红”打下坚实基础,累计营销对接项目13个、59.2亿元。

精心组织,全力推进。为实现项目“早调查、早获批、早投放、早见效”,该行成立由“一把手”亲自挂帅,分管行长充当信贷员、协调员,党员干部共同组成的项目攻坚小组,制定项目推进时间表、路线图,从初步对接、项目设计、评估调查到审查反馈、投放支付的各个环节,时间安排到日,责任落实到人,每日跟进、环环理顺、有序推进。同时,建立沟通机制抓落实,班子成员带头扑下身子宣介政策、沟通难点、协调堵点,最大限度获取地方党政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强力促进各项工作落实落细,获批贷款32.21亿元,为兰州新区经济发展送上“助燃剂”。

肩扛使命,履职尽责。坚守三农主战场,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职能作用,新年首日投放贷款5笔、13.2亿元。其中投放水利建设贷款0.7亿元,助力兰州新区水资源调配,优化水系网络;投放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贷款6.5亿元,支持建设高标准农田6798万亩、平整土地930万亩;投放城乡一体化贷款6亿元,2亿元用于解决产业园区入驻企业用电需求,有效促进各产业园区发展,4亿元用于保障性住房,有效解决低收入人员、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需求。

下一步,农发行皋兰县支行将继续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职能优势,持续深化办贷管贷能力提升,锐意进取,勇毅笃行,以新面貌展现新作为,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作者:马瑾

本文来自【中国农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庄浪县贷款

庄浪沃土,“薯”光在即

——庄浪县马铃薯产业链发展纪实

文/陈骥

据1990年整理出版的《庄浪县志》记载,庄浪马铃薯始种于清末中华民国初期,时称洋芋,栽培历史长达100多年。其中有一段文字为:“粮食作物,据清代志书记载,原种植有小麦、青稞、糜、谷、高粱、莜麦、荞麦、蚕豆、豌豆、扁豆、黑豆等12种。清末和民国初年,引进玉米、马铃薯(洋芋)、大豆国(黄豆)等,增至十五六种……。”

马铃薯作为一大传统农作物,在中国大地上普及种植,有洋芋、土豆、山药蛋、薯仔等俗称。一年生草本植物,地下薯块形成和生长需要疏松透气、凉爽湿润的土壤环境。块茎生长的适宜温度是16℃~18℃,茎叶生长的适宜温度是15℃~25℃,成熟期约三个月左右。2015年,马铃薯被我国确定为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作物。马铃薯主粮化战略被正式提上日程。

庄浪县地处甘肃省东部,六盘山西麓,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气候冷凉,土层深厚,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是天然的马铃薯适生区,为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马铃薯作为集体所有制下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主要口粮作物,生产规模逐年增加,在“三年自然灾害”和“大跃进”年代,成为救灾和抵御饥饿的主要食物。近年来,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加大投入、精心指导,使马铃薯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庄浪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

一、是1978年以前,基本是广泛试种,粗放管理,收益微薄的“救命薯”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庄浪县历届领导班子坚持把马铃薯作为全县人民基本口粮的一大产业,始终抓在手上,带领农业技术人员积极实施马铃薯引种试验、杂交育种试验,新品种的推广及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应用。为解决庄浪县人民的吃饭问题发挥了巨大作用。

这一阶段先后引进50余个马铃薯品种做试验。50年代推广深眼窝;60年代推广蓝洋芋;70年代推广东北白、平凉黄、小白花、抗疫1号等。县内自育成庄薯1号、河薯3号和河薯6号。积极开展引种增产,先后从渭源县会川镇引进抗逆1号、反修3号、四斤黄、小白花、胜利1号、67-19-6等新品种,这些品种起到了一定的增产作用,但因放弃检疫制度,在大调大运的过程中,新的病害也随之出现,如环腐病、黑胫病及各类病毒病,加之栽培管理粗放,新老品种混杂种植,更助长了病害的扩大侵染,致使一些引进的良种,未得到推广普及就已经落后了。

农业技术部门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地马铃薯栽培历史与现状,提出良种良法密切配合的问题,先后通过试验示范,有重点的推广了育苗芽栽、整薯播种、揣薯留苗、实行单、双行垄种、组织高山引种等栽培技术,并在追施农家肥的同时,普遍推广合理施用氮、磷化肥,同时加强本地马铃薯育种工作。

在“大集体、大跃进”的经济体制下,加之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动乱的影响,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连年欠产,马铃薯生产能力低下,广种薄收,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8万亩左右,约占秋粮作物种植总面积13.75%左右,但管理粗放,生产能力低下,亩产不足500斤。尽管欠收,依然成为全县人民抗御饥饿的主要口粮。

二、改革开放后到2010年,马铃薯逐步发展成为我县特色优势产业和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成为“脱贫薯”阶段

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发展迎来新契机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挑战,县委、县政府把发展马铃薯产业作为带领全县人民脱贫致富的战略措施长抓不懈,将马铃薯列为全县区域优势的特色产业、梯田产业强县建设目标使马铃薯面积不断扩大、产量的不断提高。

庄浪县研发的“坑种洋芋”技术在全省推广,庄浪自育的“庄薯3号”走向全国,马铃薯稳产在1500斤以上,为解决人民温饱做出巨大贡献。

采取行政推动措施,由农户零星种植自用向规模化、商品化发展。在关山高寒阴湿区、中北部半干旱梯田区、中东部洛河流域、南湖庄浪河流域灌溉区,大面积种植,并建成16个马铃薯万亩田和24个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同时,在县、乡、村建成脱毒种薯繁育和供种体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选育出的“庄薯3号”马铃薯新品种,在全县和周边县区大面积推广。

种植育种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群众从马铃薯种植获得的收益逐年增加;马铃薯产量不断提高,为农民群众解决温饱和农家孩子成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的1.9万社里,这个仅有23户,一百四十多口人的社——庄浪县赵墩乡大庄村郭咀社。算是“袖珍型”社,可这个“袖珍型”

社,自从恢复高考以来,已经出了2名博士、20名本科生、28名大专生。

是什么原因,让这个“袖珍型”社出了这么多的大学生呢?

一个字“逼”。就拿连任十几年女社长陈玉英家来说,不识字的男人,在外打工虽受的苦比别人多,可挣的钱比别人少。1989年男人在宁夏一建筑工地当小工,收麦要回家,老板不发工资,只好向会计处借,因不识字,男人只好让会计打借条,自己按手印,借了200元,到年底结算账时。会计拿出借条说是600元,白纸黑字红手印,男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要知道八十年代小工一天连伙食费才10元,这简直成了一笔巨额冤枉债务!

八、九十年代的社长,也不好当呢!“计划生育大突击”、“集资办学热潮”……“上头千条线,下面一枚针”,可她却一任就是十几年。

原因是:这个社的男人为了给孩子挣上学的费用,百分之八十的土地种土豆,这样的好处是土豆耕种之后,远处打工的男人收麦时可以不回来,不然,来去几个钱缠在车滚子上了;二则一年到国庆节放假收获土豆时,孩子也可以帮上忙捡拾土豆。

正如这位前任女社长陈玉英说的“咱就是靠种土豆将孩子一个个供给成人的!”

吃水要到很远的沟里挑,拉粮食连架子车通过的路都没有,一年收获只能靠背、扛、挑,这样的生活条件,孩子们被“逼”的只能挤过“高考独木桥”摆脱困境,

“种小麦不如种土豆”原村主任郭胜利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这里的村民眼光的远大。

如今,这些朴实、勤劳、目光远大的村民家家将儿子供给成才,有的住在城里看护孙子上学;有的孙子大了,难以割舍老家,守着几亩果园,真的过着“耕读之家”的悠哉生活。

从这个“袖珍型”社出来,对面东山顶上一轮蓬勃而出的红日,正好照在这个“袖珍型”社的每个家门上。

我想:假如中国的农民都能像这个“袖珍型”社的村民一样,靠种土豆将孩子一个个供给成才,何愁乡村振兴的步子迈得不大呢?

三、2011年以来,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经营公司化运行全面推进,为“增收薯”阶段

庄浪县委、县政府把发展马铃薯生产作为带领全县人民脱贫致富的战略措施长抓不懈,并将马铃薯列为全县区域优势特色产业。

马铃薯产业化全面推进,紧抓马铃薯主粮化机遇,大力推进马铃薯产业化开发,大力推动测土配方施肥、黑色全膜垄作穴播、脱毒种薯应用、病虫害防治、机械化生产等集成技术,马铃薯面积稳定在36万亩左右,亩产3000斤以上,亩均纯收入800元左右,马铃薯成为贫困户脱贫摘帽的支柱性产业,形成了“繁-育-推”一体化发展格局,产业化开发能力大幅提升,实现由商品优势向经济优势跨越。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经营模式,持续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马铃薯种植大户、物流营销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实施“引、育、繁、推、产、加、销、贮”一体化,进入了依靠科技提高品质、提升效益的高速发展阶段。

(一)为产业强镇注入了新活力

为打造全省马铃薯产业大县和脱毒种薯繁育强县,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导向、科技支撑、企业带动的发展思路,建成了以水洛镇李碾村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为龙头的脱毒组培与原原种生产基地;以关山高寒阴湿区的永宁、郑河、 通化、韩店等4乡镇为主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以中北部山区的赵墩、岳堡、南湖、杨河、良邑、柳梁、卧龙等7乡镇和西南部山区的阳川、万泉、朱店、大庄、水洛、南坪、盘安等7乡镇为主的高淀粉商品薯生产基地;以西南部河谷川区的阳川、万泉、朱店、水洛4乡镇为主的菜用型、油炸食品加工型商品薯生产基地。马铃薯播种面积稳定在36万亩以上,总产鲜薯50万吨左右。

已建成宏达、鑫喜2个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走出了马铃薯引、育、繁、推、加、销、贮一体化经营的路子,初步实现马铃薯产业发展布局科学化、种植标准化、品种多样化、生产集约化和产品优质化,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今年,庄浪县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强同省内外科研院校合作,初步建成了集生产、科研、教学、推广展示为一体的省级马铃薯现代农业产业园,年可生产马铃薯优质脱毒苗1000万株,扩繁原种2万吨以上,预计实现产值2000万元

1、岳堡镇吴家村建成千亩种薯基地。

初秋8月,庄浪县农技中心干部王向丽、马芸,岳堡区域站长小田正在岳堡镇吴家村村支书吴向在的千亩薯种基地忙碌。放眼望去,村支书吴向在连片的土豆苗和蓝天上的白云辉映在一起,从山脚下的村庄延伸到山麓,将真个山村装扮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宛如人在画中游,又似走进花海,白色的小花朵,尽情摇曳在墨绿的枝叶中,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秋风拂面,花香飘溢。令人陶醉。凝眸田垄间这片不张扬,不喧哗的洋芋花,我由衷想到:这小小的花蕊,不张扬,凝聚力量努力生长,不正是为了给人类奉献出丰硕果实吗?

村支书吴向在说:“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今年岳堡镇吴家村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通过抓好片带建设,坚持龙头带动,决心要走出一条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他的经验:一是选良种说他以前种植马铃薯的方法很简单,只是把上年留下的马铃薯切几块,种到田里就好。那时一亩地最多1000斤的收成。有时候过年过节走亲串友时,谁家有好一点的马铃薯互相换一些作为薯种籽。现在不同以往,随着马铃薯产业的逐渐壮大,意识到种薯的重要性,对种子很重视。

如今他会时常联系镇种子站的技术人员,选新品种去试种。2017年开始,他流转500亩地大规模种植庄薯3号。种得多,产量也高,亩产高达3000斤。

二是重技术。近几年,他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大力推动农机农艺结合,从整地、施肥到防病(虫)、收获,基本实现机械化、现代农业耕作技术。“黑膜覆盖+脱毒种薯+配方施肥+统防统治+机械化耕作”生产体系基本形成,马铃薯种植标准化水平也不断提升。

正如他自己说的,我的千亩马铃薯长势良好,也主要得益于水肥一体化技术。除了利用新技术,我也向有机化种植方向迈进,种植过程中全部使用农家肥。

他抓住机遇,通过流转土地,靠种土豆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雁,一年光靠种土豆纯收入50多万,可谓庄浪县种植耕作的新生量。

进入吴家村,真有种“洋芋花开赛牡丹”美妙!望不到尽头仍开着白色的薯花,那么的低调、悠然、协调和雅致,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真切感受到这种动人心魄,沁人心脾的美。

世间的花千姿百态,万紫千红,每个地方都有特色,每一种花都寄托着人们一种美好生活。

这顽强开不败的薯花,不也寄托农民兄弟美好的生活吗?

今年五十六的农民高峰,说他1986年高考落榜,本想复读的他,一看当时家境:母亲从村头转到村尾,也没有给他借到补习的费用,他只好收回复读的心,当年就打起简单的行囊,到银川工地当小工,身体瘦弱的他,老板起初不要,说学生娃笨手笨脚,干活又没力量,在建筑上干活操心得很。在堂兄的一再请求下,老板才让他干几天再说。起初老板只让他给砖渗水,后来又让他给搅拌机上料,倒水泥的活就是他一个人干的。

力没少出,可一年累死累活下来,挣不了几个钱。他至今难以忘记的是夏天夜里加班:打混凝土,一干就是天亮。

银川夏天的水蚊子,一叮就起大疙瘩。夜里加班到天亮,白天还得接着干。

2007年,他贷款买了一辆蹦蹦车,到建筑工地拉料,走华亭的下坡路上,转动轴掉出,车上还坐着他妹夫,幸而他们发现及时,都从车上跳下,车虽撞坏了但人却安全着。

自那次发生惊险的事,他再不爱出门打工去了。看见左邻右舍通过种土豆,一个个走上脱贫路,他才开始安心在家种土豆。

靠机械化耕作,他和妻子(郝桃子)经营100亩土豆呢。一年仅靠土豆收入达六七万的农民高峰,现在不但翻修了祖上的几间土木危房,而且拥有两辆小车、一辆东风604拖拉机,日子过得“芝麻开花——节节高”。

村党支部书记吴向在说:“我们村的能人还是一社的吴杨明了,种土豆收土豆,将两个孩子供给成才,成村里暴发户了”。

我见到吴杨明是在村部的办公室里,吴杨明说他小学毕业,因家庭原因,再没有上学,后来看见别人外出打工,他一直都在问自己,打工真的能够赚到钱吗?就算一个月工资300(当时一个小工一天十元),一年挣下三千,而且这都是往多算的,耽工,来去车费开支,这样算下来,打工长久也不行。

既没文化又没手艺的吴杨明,成家后,两个孩子相继出生,家庭经济负担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看见当地的村民越来越重视种洋芋了,外地的客商又压低收购价。吴杨明和妻子朱爱琴开始谋划着一年收购洋芋,起初没资金,就完全靠贷款。由于他的收购价比外地客商每公斤高一二分,又从不拖欠农户交售土豆的款,生意上讲究“诚信”二字,所以生意一直不错。

吴杨明夫妇办起土豆收购点,既解决了当地农民卖土豆难的问题,又为当地种土豆少的妇女创造了挣钱的门道,她们通过拣土豆装袋子,一年在门口挣两千多元呢。

吴杨明夫妇一年光靠收购土豆,收入十万多元,如今拥有小车、大型翻斗,铲车的吴杨明两个孩子也争气成才,长子大学毕业准备报考国家公务员,次子正读张掖师范院校。

正如吴杨明说的:“我是靠种土豆,收购土豆,走上致富路的。”

2、柳梁镇洋芋种植集中连片万亩以上初秋时节,走进柳梁镇柳家乱庄村,无论走到那个梁峁,到处还弥漫着洋芋花香。放眼望去,连片的马铃薯郁郁葱葱,绿油油的枝叶铺满田地,白色、紫色小花竞相开放,一垄垄长势良好的马铃薯在田间地头绽放出了“薯光”,与蓝天白云、大山绿地共同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美丽画卷。

今年,柳梁镇针对不同地域和不同村社土壤、水肥等条件差异,提出“全域规划、区域布局、流域发展”的思路,按照“镇有万亩点、村有千亩点、社有百亩点”的目标要求,科学规划种植面积,解决“种多少、种什么”的问题。目前,全镇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占现有耕地面积的53%。

柳梁镇柳家乱庄村种植大户柳刘平说:“把村里的撂荒地开垦了,种上洋芋,也就有收入了。”

镇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并通过“大社带小社,强社带弱社”的方式,对基地内的1000亩撂荒地全部整治,备足农家肥和化肥,实现保产增效。

与此同时,柳梁镇持续深化“市场+龙头企业+联合社+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建立高标准马铃薯基地,拓展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全镇农户通过发展产业、流转土地、就近就地务工多种渠道增收致富,真正解决了“谁来种”的问题。

在解决“种多少、种什么、谁来种、为谁种、怎么种”的基础上,柳梁镇把马铃薯作为巩固脱贫成果、助推经济转型的优势主导产业,立足实际,保持定力,围绕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持续推动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

柳梁镇万亩洋芋产业基地成为山区群众致富主打产业。让马铃薯成为名副其实的“脱贫薯”“小康薯”“金蛋蛋”。

如今,柳梁镇万亩洋芋丰收在望。

3、杨河乡利用闲置土地扩大马铃薯种植规模。“土豆现在是金豆!”杨河乡李庄村马铃薯种植大户李怀远乐哈哈地说。

几年前,在农技专家的建议下,他选择了马铃薯“庄薯3号”。去年他种了100亩,管护细,产量很不错,纯收入六万多,让他很满意。

李怀远与土豆一直有着不解之缘。谈到与土豆的“情缘”,李怀远说,咱这肥沃的土地最适宜种土豆。。

今年,为了改变李庄村的地荒现状,李怀远带头将撂荒地开垦了种植土豆,李庄村的很多村民纷纷仿效利用闲置土地种植马铃薯,既经济又实惠。

4、良邑镇利用区位优势推动马铃薯产业升级。初秋,庄浪县良邑镇一年一度的马铃薯还开得“赛牡丹”。

良邑镇利用闲置土地资源和区位优势,建基地、育良种、扩规模、提效益,做好贮藏保鲜和市场营销工作,不断延伸马铃薯产业链,加快推动马铃薯产业升级。

为实现马铃薯产业规模化种植,有效提升农民收入,今年,良邑镇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精心指导何川村、杨李湾村流转土地,预留地块,协调11村投劳1.5万人次,配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清除杂草、平整耕地,建成良邑镇北山5000亩马铃薯产业基地。

在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作用的同时,良邑镇还培育马铃薯家庭农场3个,引导农户全面做好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工作。

今年,良邑镇通过大户承包和农户自种相结合的方式,规划种植马铃薯2万亩。同时,积极衔接县内知名马铃薯加工企业,发展商品薯“订单式”种植,推动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持续放大“庄薯”品牌效应,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5、永宁镇优质马铃薯繁育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地处关山林缘区,有繁育马铃薯独特优势的永宁镇,按照“党组织+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在南梁7村建成7200亩马铃薯基地一处,带动全镇种植马铃薯1.2万亩,其中贫困户种植4300亩。

永宁农技推广区域站是庄浪县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基地。站里的农业技术人员常年驻守一线,从马铃薯样种引进、试种、品系实验,直到新品种选育,他们都倾心尽力、全程参与。站长苏小龙与育种打交道已有二十多个年头了,每逢马铃薯开花时节,是他最繁忙的时期,谈起马铃薯品种选育这项技术,他滔滔不绝地说:“在马铃薯开花期,我们采取杂交育种的手段,选择父本和母本,通过杂交获得实生浆果,通过二至三年的试验,选择好的品系,送到县马铃薯脱毒繁育中心进行快繁……”

梅鹏是永宁镇谈街村的马铃薯种养大户,目前种植200亩的马铃薯。

“去年马铃薯产量100吨左右,一共卖了20几万元,”他乐呵呵地说。

6、韩店镇马铃薯成支柱产业之一。初秋时节,走进韩店镇,一片片洋芋花映入眼帘,白色、淡紫、粉色的洋芋花还竞相绽放,空气中仍弥漫着淡淡的花香。

今年以来,为加强耕地保护、保障粮食安全,韩店镇积极稳妥推进耕地内苗木清理腾退,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整合清理腾退苗木地及沿线闲置土地,充分利用自然优势、政策优势全面延伸马铃薯产业链,在省道304线建成千亩优质种薯种植基地,唤醒了农村沉睡的土地资源,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合作社和在合作社务工获得“双薪”。

在韩店镇试雨村黄家堡子百亩良田里,我看见试雨村瑞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梁存太正组织农民拔草。

“今年马铃薯的长势比往年要好得多,墒情也好,但距离秋收还要一段时间,所以在这段时间要及时除草、控肥增效、预防马铃薯晚疫病,做到早发现、早防治,才能确保马铃薯产业取得大丰收。”正在田间忙碌的梁存太说。

这样繁忙的景象,韩店镇各村随处可见。近年来,韩店镇利用自然优势、政策优势,大力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马铃薯产业成了韩店镇广大群众持续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马铃薯的产业经营,公司化运作发展,使部分农民群众在家门口挣钱,提高家庭收入变为现实。

1、岳堡镇崔家村二社逸阳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在岳堡镇崔家村二社逸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土豆种植基地,我见到村民崔相剧和他的合作社成员正弓腰拔地里的草。

“以前收入靠打零工和在家务农为主,村里成立专业合作社后,现在生活是比以前强得多了,家门口打工,啥也不误。”农民崔守琴说。

岳堡镇崔家村二社逸阳农民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10月,属个体经济。今年合作社流转了村里800多亩土地,吸引7户农民加入,实现了犁地、整地、播种、机防、收获全程农业机械化作业,为农业增效、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让土地效益得到了提升,产业得到了发展,成员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村民崔相剧的脸上挂着渴望和喜悦,说:“今年,他的合作社将土地流转面积从500亩扩大至800亩,而‘订单种植’,走出了一条布局区域化、操作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销售订单化、保险全面化的‘六化’发展体系。

“岳堡镇崔家村二社逸阳农民合作社对撂荒地整治起到了很大作用,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农民蔡亚洲说。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主体,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实践中,合作社在满足成员需求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借助多方力量,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农技推广。合作社技术比较成功,而且将闲散的土地集中起来,效益明显增加了!”农技中心干部马芸说。

逸阳农民合作社农民崔相剧告诉笔者:“我家一年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洋芋种植。”

“前几年在外打零工,每年辛辛苦苦赚得也不多,现在在家门口的合作社打工,一年收入不比外出打工少。”农户崔发牛说。

今年,岳堡镇党委、政府按照“三变”改革要求,聚焦脱贫目标,聚力提升合作社发展水平,形成“建基地、签订单、分红利”的机制,充分总结经验,与龙头企业签订购销协议,扩大规模,采用合作社示范种、能人大户承包种、散户主动种的模式,分别在吴家、埂塄流转的4000亩土地基础上,集中种植原种种薯6000亩;在北山蒋寺、蔡家、下闫种植2000亩;在苹果幼园等其余村种植3000亩,共发展种薯1.1万亩,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2、龙头企业做后盾,“薯”光灿烂。庄浪县宏达淀粉加工有限公司是平凉地区规模最大的专业从事马铃薯深加工和销售的高新科技企业,通过马铃薯淀粉深加工,有力带动了全县成千上万户老百姓实现了脱贫致富。

公司经理朱建勋介绍,“梯田之乡”庄浪是马铃薯种植大县,常年种植马铃薯50多万亩,因此,马铃薯是当地的农业支柱产业,也是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扶贫产业。

近年来,宏达淀粉公司多措并举帮助薯农增收致富,在“精准扶贫”路上创造出了“公司+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走出了一条企业与薯农合作共赢的脱贫之路、致富之路、发展之路。

2021年,宏达淀粉公司与庄浪县卧龙镇24个村社的24个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马铃薯收购订单协议,共种植马铃薯?亩,平均亩产量2.5吨,总产量18000吨,每吨按900元的保护价收购,共支付货款1620万元,惠及贫困农户2895户,贫困人口11870人。

与庄浪县韩店镇17个村社的17个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马铃薯收购订单协议,种植马铃薯2720亩,平均亩产量2.5吨,总产量6800吨,每吨按900元的保护价收购,共支付货款612万元,惠及贫困农户2041户,贫困人口9169人。

与庄浪县郑河乡与12个村社的12个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马铃薯收购订单协议,种植马铃薯3080亩,平均亩产量2.5吨,总产量7700吨,每吨按900元的保护价收购,共支付货款693万元,惠及贫困农户1626户,贫困人口4560人。

产业扶贫,不忘初心。多年来,宏达淀粉公司按照国家和省、市、县党委政府关于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和要求,依托龙头企业带动脱贫的产业优势,先后在朱店镇、韩店镇、卧龙镇、郑河乡等乡镇大力推广发展马铃薯种植,并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对薯农就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技术进行培训。2020年,宏达淀粉公司在四个乡镇共订单种植加工型马铃薯13200亩,每亩收益约3000元,约为农户增收1215万元。其中656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13200亩,增加收入1584万元,户均增加收入4160元。

2021年,宏达淀粉公司继续采取“公司+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与庄浪县朱店镇21个村社的21个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马铃薯收购订单协议,种植马铃薯2376.6亩,涉及贫困农户1788户,贫困人口8169人;与赵墩乡13个村社的13个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马铃薯收购订单协议,种植马铃薯6630亩,涉及贫困农户1376户,贫困人口5902人;与郑河乡与12个村社的12个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马铃薯收购订单协议,种植马铃薯3665.6亩,涉及贫困农户1519户,贫困人口6461人。

以上三个乡镇共涉及46个行政村,46个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建档立卡贫穷户4683户,涉及人数20532人。种植马铃薯总面积19008.3亩,共产马铃薯4.75万吨,马铃薯产值4276.9万元。

为保障农户收益,带动脱贫,宏达淀粉公司在与46个合作社贫困户签订订单时,约定每斤比市场价高3分钱收购,这就从根本上保障了薯农的收益,有力地助推了庄浪县乡村振兴的进程。

庄浪县农业技术人员灿若星辰

在庄浪农业发展历程中,无论度饥荒、解决温饱、决品战脱贫攻坚,还是奔向小康,马铃薯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为了提高马销冷薯的单产量,农业技术人员,一代接一代全身心地投入到庄薯

品种的研究和实路线,为全县马铃薯产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马铃薯产业的功臣程华。谈到庄浪的马铃薯,已故原政协副主

席程华,可谓全县马铃薯产业的功臣。程华(1937.08-2018.11.23)男,汉族,庄浪县赵墩乡大庄村五社人,本科,中共党员。1954年09至1957年06 甘肃临洮农校上学,1958年07至1962年07 甘肃农业大学上学。1962年8月至1964年8月在庄浪县农业局从事农技推广工作;1981年9月 至1987年1月任庄浪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县政府农业工作;1987年2月至1998年1月 任中共庄浪县政协党组副书记。退休后,他与同仁合作编辑出版《民俗漫谈》《善举》书籍。

从饥馑的年华中过来的程华,他对土豆的感情比任何人深。

每到清明后,他总是奔波在田间地头。因为这里是他去测产量和收获的地方。尽管辛苦,但他看到试验田一次次刷新产量、看到农民丰收了,他总是感慨地说,“我最大的理想就是让庄浪的每一寸土地都种上我们亲手选育的优质高产马铃薯良种。”

“渴了一瓶水,饿了一块干馍,累了地头打个盹,手里常握调查本”是程华先生的常态。为了能使百姓填饱肚子,他对马铃薯的痴迷才达到这样程度。马铃薯育种需要观察、思考。有时候田里一株马铃薯突然体现出独特性状,就能为育种工作带来突破,为一个新品种育成创造可能。为了能随时掌握马铃薯长势,及时捕捉到马铃薯的独特性状,观察到不同的生长情况,程华每天都要步行赶往各个实验田察看。从出苗、现蕾、开花、病害识别、植株形态、薯块特性、产量等多个环节潜心观察记载,掌握各原始材料特点,选配杂交组合80多份,收获实生种子90多份,育成的众多品种中,“河薯糸列的马铃薯良种”是最耀眼的那一颗。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臥残阳”这是他的座右铭。他不但与当地的社员结成科技支农对子,而且从育苗管理、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做到“社员随时有需求,自己随时来解答”。

几十年间,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全身心扑到工作中,由于生活条件艰苦和长时间的劳累,1970年得了胃病,不得已做了胃切除手术,术后身体还未康复,又投身到工作中去。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基层工作的十五年间,程华付出了全部心血,也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1984年撰写的论文《关于干旱地区土豆育种工作的商榷》发表于《中国干旱农业科技资料选集》(1984年第3集);

1985年“马铃薯品种河薯3号育种”被县科学科技委员会授予县技术改进和科研成果一等奖。

1985年“马铃薯品种河薯6号育种”被县科学科技委员会授予县技术改进和科研成果一等奖。

1985年、1988年,主持完成的《庄浪县综合农业区划》获平凉地区成果二等奖。

1988年选育的河薯系列庄浪6号由“甘肃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通过审定,并获平凉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

选育成河薯糸列的马铃薯良种6个,推广面积6.2万亩,据调查比东白马铃薯增产二成以上,从而缓解了庄浪县因干旱低产减产的问题,老百姓家有余粮,面有笑容。由于他工作成绩出色,1981年上半年,被调配到县政府主持全县农业工作。

六、七十年代的人,至今提起程华选育出河薯糸列的的马铃薯新品种,仍记忆犹新,感怀不已。

(二)把论文写在庄浪大地上的苏存金。苏存金,男,汉族,生于64年3月,甘肃庄浪人,大专,1984年7月毕业于平凉农业学校植保专业,中共党员,1984年8月至1996年7月在庄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1996年8月至1998年8月在庄浪县农委工作,1998年9月至2011年10月先后在永宁、万泉、水洛、岳堡、卧龙等乡镇工作,2011年11月至2015年10月在县审计局和县财政局工作,2015年11月至今庄浪县政协副主席。

专注于马铃薯育种。育种专业出身的苏存金,在他后来的工作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和实践。

刚毕业,从事庄浪的土壤普查工作的他,历经二年六个月,几乎跑遍了庄浪县的沟沟岔岔,梁梁峁峁,这为他后来专注土豆育种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在南湖、永宁农科站从事土豆育种工作的同时,承担了不少省、市、县马铃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其中马铃薯品种“青薯168”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曾荣获全市科技推广一等奖。“庄薯3号”的成功选育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也被作为粮食作物推荐为全国马铃薯四个主栽品种之一。

论文写在庄山浪水。苏存金在完成科研推广的同时,他始终聚焦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脚步丈量土地,把论文写在庄山浪水上,“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他曾在国家级刊物《马铃薯杂志》发表论文4篇,省级刊物发表2篇以上,《马铃薯实生籽直播技术》在国家级《马铃薯杂志》上的发表,不仅成功探索了马铃薯实生种籽催芽后直播技术,更重要的是打破了过去传统的阳畦育苗繁琐费工、易烧苗等技术性难题,也为地膜集流增墒技术的有益应用作了原始性的探索。

破格晋升为农艺师。1989年春,苏存金同志先后在临夏州农科所、甘肃省农科院会川试验站和青海省农科院引进了40多份原始材料。其中从青海农科院引进的刘满仓老师选育的“青薯168”品种, 89、90年两年小区试验中,小区产量比当地78-11-9品种平均增产25.7%,家里示范种植了不足0.2亩,长势也好。而1990年全县晚疫病大流行,全县马铃薯却减产近50%。

当年十月初,分管农业的县委副书记吴国治和副县长柳映兰来到永宁农科站他所居住的卧室,问道:“小苏,你现在搞土豆育种,这几年有什么表现好的品种吗?”当时他的脑海一愣,一片茫然,冷场了约摸2分钟(那时他才23岁),才吞吞吐吐地说:“引进的材料中只有‘青薯168’表现可以。”

“再有什么品种吗?”县委副书记吴国治又笑着问。

他说:“再没有比当地育的7811-9好的品种了!”

当时,两位领导低头交换了意见,接着吴书记说:“那就好,我们下去给农业局王作信局长说,叫联系青海农科院给每个乡镇各调一车(每车约0.6万公斤),以解燃眉之急。”

“当时我的心怦怦直跳,好像从胸膛跳出来一样,心想,调这么多的种子,调来不适应,造成巨大的损失可咋办!所以,两位领导走后,我连续两天三夜没有休息好,最后调整了心里,想:反正试了两年表现是最好的,青海当地推广面积也大,与咱们这里的气候相当,肯定不会出大的差错,这才平静下了心。”苏存金同志回忆说,“那时,让他肃然起敬的还是两位领导的果断与胆识。”

结果在十月份初由王作信局长带领县农技站站长李友德、司机毛鸿伟和他前去青海的湟源、大同、都兰等县联系调种,共调来了23车约15吨,其中因当地种源不足,大庄乡调的是另一个白皮土豆品种。

“青薯168”的示范推广,极大地缓解了庄浪县土豆品种一度短缺青黄不接的严重局面,该品种也在生产中成为主栽品种长达十年。

我问起“庄薯3号”的选育过程,他笑着说:“看似是机缘巧合、上天恩惠。”这其实是苏存金同志长期以来科技知识积淀的结果。

那是90年选配的第10个杂交组合中选育的第58个单株。91年栽植了无性系一代,在当年的无性系选种圃中该株系表现按照马铃薯育种的基本原则本应该淘汰,但本株系有两株表现特别优异,于是在多次犹豫中他又将这两株单选了下来,便形成了后来的90-10-58-1(“庄薯3号”)和90-10-58-2(后来淘汰)的编号。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后续工作便移交给了他的同行苏俊玺同志(他事先在县良种场育种)继续开展了后续品系试验、省、市区域试验。由于该品系表现优良,结果在全省区域试验中表现出了高产、薯块叶片均抗晚疫病、淀粉含量高、耐贮藏等特性。于是在时任农技中心主任冯士林主任和朱富林主任的大力支持下,申请定名,正式进入推广阶段。

推广阶段在县种子公司和农技中心同行们的多年努力下,得到了大面积的运用,目前在7省56县种植面积近亿亩。也非常庆幸马铃薯“雾培法”技术在庄浪县的应用,从而大大延续了“庄薯3号”的生产寿命。

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无论到哪个岗位,苏存金同志始终心系农民、不忘初心,他总是谦逊地说:“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谈起二十多年前开展育种工作中一桩桩、一幕幕感人的事,心里还是乐滋滋的。只是感慨地说:“当年由于育种经费的严重不足,让我左右为难,好是揪心。每年承担5-7亩多的各种试验项目,试验经费才600多元,所以要完成这些试验,除了日夜赶制田间试验方案外,只有靠我数粒装袋或切薯,甚至有些装单株的土豆网袋也要自己掏钱购买。到了土豆开花杂交季节,常遇下雨之时,常常在地里打起雨伞搞授粉,一蹲就是3-4个小时,一天最少在田间工作6个小时以上,屈膝半蹲的滋味,实在有点吃不消,至今萦绕在心头,还真的有点怕。再加之当时由于农科站收入不景气,收工后也只有憨厚、勤奋、纯朴的老站长杨召祥以土豆、甜葱为食材做“烩菜”,一碗菜,天天如此,让我难以忘记。”

一颗初心,始终跃动,正如他的入党誓言——关山脚下,紫荆城外,庄薯丰产,瓜果飘香。高山之巅,水洛河畔,正在续写,壮丽诗篇……深耕研发 孕育希望。

心系黎庶寻真乐,眼放薯花得大观

(三)全国劳动模范吴永斌。吴永斌,男,出生于1964年10月,汉族,大专学历,中共党员,推广研究员,原任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1984年平凉农校农学专业毕业,同年8月参加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三十年来,吴永斌一直在生产一线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为庄浪县粮食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多次受到国家、省、市、县的表彰奖励,曾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先进个人”、国土资源部评为“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全市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庄浪县劳动模范,入选全市“222”创新人才工程人才库,当选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

2011年被中华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农业部评为“优秀农业科技专家”,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等荣誉。

2012年吴永斌同志被中共平凉市委授予“全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平凉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选为“感动平凉·2012年度人物”,平凉市第六批科技功臣。

2014年度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被为“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5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享受全国劳动模范的待遇。

制定庄浪马铃薯育种目标。庄浪是马铃薯生产的传统大县,20世纪60年代前后,曾是当地农村重要的主粮之一,在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品种混杂、病害严重、产量低而不稳的不利情况。他深深地明白,要让马铃薯产业增收富民,就必须繁育出高产量、高淀粉含量、抗晚疫病的马铃薯良种。

1989年开始,他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庄浪县马铃薯生产中的关键问题,用在学校里学到的育种知识,制定了庄浪迄今沿用20多年的马铃薯育种目标:高产、高淀粉、高抗晚疫病。从此,他一心扑在了马铃薯育种的研究上,和其他技术人员一道,风里来雨里去,终于在2000年有了收获,当年,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选育出了具有庄浪自主知识产权、全省优良品种之一的马铃薯新品种。具有抗病性强,适应性广,高产稳产,具有产量高、淀粉含量高、抗晚疫病的“两高一抗”的特性,全生育期160天以上,适合在高寒阴湿地区栽植。后来,这个马铃薯新品种被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定名为“庄薯3号”,并通过了国家审定定名。

自此,庄浪县马铃薯生产发生了历史性跨越,马铃薯成为当地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经济来源。他主持完成的“马铃薯新品种庄薯3号选育与示范推广”项目,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至2013年底,“庄薯3号”累计在甘肃、宁夏、陕西、新疆、内蒙、山西7省区56个县(区)推广应用3300万亩,新增总产值98.5亿元,新增总纯收益48.65亿元。全面提升了庄薯3号推广县(区)马铃薯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引进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庄浪十年九旱,春旱、伏旱加冬旱。自然降雨都集中在七、八、九这三个月。这是庄浪县的气候规律。20世纪90年代,全县玉米以半膜种植为主,干旱是制约玉米产量和增加成本的主要因素。如何能把无效降雨变成有效水份,喜欢思考问题的吴永斌在农田里调研的时候,就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喜欢钻研的他,顺应天时,通过秋季覆膜等旱作农业技术的推广,变被动抗旱为主动和科学抗旱,使全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自2005年引进旱作农业技术以来,经过几年的发展,庄浪县已累计推广旱作农业技术260多万亩,新增总纯收益5.5亿元。

创建全国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县、全面普及配方肥。艰苦创业的精神是吴永斌攻克科研堡垒的动力,创新研究的方法是他不断成功的关键。从毕业到工作3年时间的里,他徒步走遍了庄浪山山水水,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风雨无阻,采集土样1400份,挖取土壤剖面200多份,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宝贵材料,特别是他担任农技中心主任的时间里,他经常深入田间地头,组织单位技术人员调查地块7968块,走访农户7940户,采集植物样714份,土样7968份,耕地质量监测剖面样400份,完成土壤测试16个项目87812项(次),开具施肥建议卡8万多份。指导生产配方肥6.484万吨,累计落实测土配方施肥面积573.05万亩,马铃薯新品种K166。

20多年来,吴永斌跑遍了庄浪的沟沟坎坎,田野里累累的硕果和乡亲们丰收后的喜悦是对他最大的褒奖和安慰。

近年来,他先后争取实施了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农作物新品种引进推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旱作农业等项目,每年争取项目资金2000万元以上。主持或参与完成各类农业科技项目30余项,其中: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农牧渔业部丰收二、三等奖各1项、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平凉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0项。吴永斌作为副主编编写了《马铃薯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一书;撰写的《关于庄浪农业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等10多条建言献策性建议被县上采纳、推广和应用,为庄浪农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先后多次受到国家、省、市、县的表彰奖励。

在吴永斌身上,体现了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忧国忧民、造福人类的宏大抱负;体现了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体现了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奋斗意志;体现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

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满腔热情在庄浪大地上继续撰写着农业发展

的辉煌乐章!

(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手苏俊玺。苏俊玺。男,生于1963年8月,甘肃省庄浪县人,大学专科,中共党员,1981年9月至1984年7月平凉农业学校植物保护专业就学,1995年9月1997年7月甘肃农业大学农学就学,1984年7月至1988年8月在甘肃省灵台县林业局 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1988年9月至1990年2月在庄浪县种子公司从事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1990年3月至2003年5月在庄浪县农技中心从事马铃薯常规育种和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工作,2003年6月至今在庄浪县乡村振兴局从事扶贫开发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主要任务就是用新技术指导农民增产增收,将高产优质新品种推广给农民,推动农业的发展,才能学以致用,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苏俊玺说。

在这样的信念支撑下,他几十年如一日,深入田间地头、高寒山区,主持且参与完成多项品种选育项目;开展新技术和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在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注重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为庄浪县培养了大批农业技术人才。

参与完成庄薯3号(原代号90-10-58-1)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全

过程,为该品种在全县全省及全国大面积推广,提高庄浪马铃薯的知名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9年在农技中心的安排下,他与同事苏存金(现县政协副主

席),在高级农艺师程华(原县政协副主席),高级农艺师冯士林

(原农技中心主任)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了县良种场和永宁农科站2个马铃薯常规育种点,他主要负责县良种场育种点工作。当年以南湖农科站马铃薯原始材料为基础,搜集县内河薯、庄薯、平凉黄等马铃薯种植资料、种植原始材料共计80多份。

为尽快掌握每个品种系的生物学特性,他经常在试验田从出苗、现蕾、开花、病害识别、植株形态、薯块特性、产量等多个环节潜心观察记载,掌握各自原始材料特点,选配杂交组合60多份,收获实生种子50多份。

1991年,为丰富马铃薯种质资源,他和同事苏存金(现县政协副主席)在黑龙江省农科院马铃薯克山育种点、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坝上马铃薯育种点引进种质资源60多份,庄浪县育种原始材料达100多份,极大丰富了种质资源。

1989年至1993年,在县良种场马铃薯育种点每年选配杂交组合50多份,选择无性系一代株系50多个,进入品系预备和品比试验的品系50多个。探讨成功用塑料小拱棚直播马铃薯种子生产实生苗的方法,提高了实生苗培育的效率,在全国育种点借鉴应用。

1994年,县良种场育种点合并至永宁农科站育种点,他通过一年对各个品种(系)生物性状及薯块性状、产量等的观察记载筛选,选择90-10-58-1(庄薯3号)等72个品系进入1994年品系预备试验,其中90-10-58-1(庄薯3号)平均亩产2120公斤,比青薯168增产21.1%,居72个参试品系第4位。

1995年,进入品系比较试验,平均亩产2080公斤,比青薯168增产18.2%,居26个参试品系第2位。

1996年在永宁农科站进行了大田生产试验3.5亩,平均亩产2200公斤,比对照青薯168增产18.8%。

1996-1998年,在永宁农科站主持完成90-10-58-1(庄薯3号),又在大庄农科站、岳堡农科站的区域试验,3年9次90-10-58-1(庄薯3号)平均亩产1842.6公斤,比青薯168平均亩产1542.2公斤,增产19.5%,总评居5个参试品种(系)第2位。

1997年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研究员王一航在检查庄浪县实施的“甘肃省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建设项目”时,对永宁农科站育种点的各项试验进行实地观摩考察,对庄薯3号(90-10-58-1)品种抗病性、株型产量等性状进行了肯定,经原农技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冯士林多次衔接,推荐该品种参加甘肃省马铃薯区域试验。

1997-2000年,在庄浪县永宁、大庄、柳梁、卧龙、岳堡、通化、南湖等乡镇示范推广2.5万亩,平均亩产2110公斤,较对照青薯168亩产1580公斤增产37.8%。

1998-2000年,参加甘肃省马铃薯品种系区域试验,三年试验22点次,庄薯3号(90-10-58-1)平均亩产1969.2公斤,比渭薯1号平均亩产1131.7公斤,亩增837.5公斤增产率74.9%,三年总评居9个参试品系第一位。经过12年艰苦努力,于2000年完成了全部选育程序。

2002年,经过平凉地区科技处鉴定,定名为“ 庄薯3号”。

2005年通过甘肃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定名为“庄薯3号”。

2007年获平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1年庄薯3号新品种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2012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庄薯3号具有高抗晚疫病、抗病毒病、产量高、淀粉含量高、“两高两抗”特性,成为全省优良马铃薯之一,他也成了庄薯3号早期的奠基人。

积极开展农业新技术培训。十多年来,苏俊玺始终把新品种新

技术的培训作为农民群众掌握新技术的切入点,通过现场培训、技术讲座、散发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每年培训农民2万多人次,散发技术资料6000余份。先后总结撰写了“马铃薯良种‘青薯168’引进示范推广初报”,“马铃薯实生籽地膜覆盖直播技术”、“庄浪县马铃薯产品发展情况调查报告”、“马铃薯淀粉产业开发的思路与对策”等学术论文10篇,分别在《中国马铃薯杂志》、《甘肃农业》、《甘肃农业科技》等国家级和省级刊物刊登。苏俊玺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各类农业科技项目10多项,其中获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项,县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1999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全县十佳科技推广能手”。

(五)默默耕耘的苏小龙。苏小龙男,生于1976年1月,汉族,本科,中共党员1992年9月至1996年7月平凉农校,1996年9月至今在庄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从事马铃薯常规育种及农技推广工作。20多年来,靠自己的才智和所学之长,坚持不懈地回报着庄浪大地,在马铃薯育种、脱毒种薯繁育及农业新技术试验研究、示范推广等诸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好学不辍,执著追求的他,刚参加工作,就自愿到地处关山深处的永宁区域站从事马铃薯育种工作,由于乐于吃苦,勤钻苦研,使马铃薯育种工作有了很大进展,选育出了高产优质、抗病抗旱性强、淀粉含量高的马铃薯新品种庄薯3号和庄薯4号。并在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50多个县累计推广7000万亩,平均亩产2274.7公斤,比对照原有品种平均增产29.3%,总增产541.2万吨。

庄薯3号于2005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2011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庄薯4号于2016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有2个马铃薯新品系参加国家西北组区域试验;6个马铃薯新品系参加甘肃马铃薯区域试验,目前进入品种登记阶段。在搞好马铃薯育种工作的同时,他坚持做好脱毒种薯的繁育与推广工作,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发挥效益。

2009-2020年,在永宁、郑河2乡建立县级原种繁育基地十多处,累计搭建原种网棚6031座6867亩,生产一级脱毒种薯8906吨,极大的满足了马铃薯生产用种,并使基地农户人均年增收400元以上,为全县乃至全市马铃薯产业化开发和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两年来,他以区域站为中心,在秦洼、老庄等村建立庄薯3号种薯基地8600亩,庄薯4号2500亩,陇薯7号种薯基地5800亩。并设计实施了马铃薯专用肥施用效果对比试验、庄浪县马铃薯新品种区试、甘肃省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等,这些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及示范推广,在当地及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极为显著。

一个耐不住寂寞,缺少默默奉献精神的人,是绝对不会选择这份吃力费劲的工作,可苏小龙却选择了它。他深知种子离不开土壤,他的事业离不开农民和土地,因为他是农民的儿子。从事品种选育,可以说是一项“回报率”很低的工作。在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农业科技工作者,毕其一生,也未必能得到“正果”。但对苏小龙来讲,他又是个幸运儿。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参与完成省、市县级科研项目共20多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4项,地厅级科技成果奖6项,县级科技成果奖3项。

由于成绩突出,2005年被省农牧厅评为甘肃省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2008年被甘肃省委组织部、宣传部、人社厅、农牧厅授予甘肃省农村优秀人才称号。2014年被平凉市委市政府评为平凉市劳动模范。2017年被聘为平凉市领军人才第二层次。2020年评为陇原人才服务卡B类人才。《马铃薯新品种庄薯3号选育与示范推广》项目,2012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甘肃省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项目2018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五;《马铃薯新品种庄薯4号》获甘肃省科技厅省级成果登记,排名第一。

苏小龙先后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其中《马铃薯新品种庄薯4号的选育》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于《中国马铃薯》2016年第3期;独著的《庄浪县马铃薯无公害生产及高产栽培技术》发表于《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年第5期;《庄浪县马铃薯主栽品种筛选试验》发表于《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年第7期。

丹心爱农二十载,只缘身在农苑中。二十多年育种及农技推广工作,给苏小龙这位土生土长的知识青年身上铸就了农民的质朴,他与农村、农民永远系上了一根解不开的“情结”,成为土地的好儿子、农民的好朋友,并在这块沃土上,他深深地扎下了根,结出了果。

当然,庄浪农技中心还有许许多多像苏小龙这样默默无私奉献的技术人员,可惜因篇幅有限,我不能一一写出他们的感人事迹。

田间地头,他们洒下的汗水作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咬定青山不放松,接续奋斗育良种。庄薯3号家喻户晓

庄薯3号是甘肃省庄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于1989年利用“87-46-1”为母本,以 “青85-5-1” 为父本进行杂交,后经无性系后代鉴定、比较、选择,再经省内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国家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加速繁殖培育而成,是鲜薯食用、淀粉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

1989年以87-46-1为母本,以青85-5-1为父本品种杂交获得实生浆果。

1990年实生苗筛选出“90-10-58”单株。

1991年进入无性系一代选种圃。

1992年进入预备试验,从小区中选出一单株,编号“90-10-58-1”。

1993年又进入无性系一代选种圃。

1994年参加品系预备试验。

1995年参加品系比较试验。

1996-1998年参加庄浪县马铃薯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1998-2000年甘肃省内区域试验。

1998-2000年甘肃省内生产试验。

2005年通过甘肃省品种审定,定名为庄薯3号。

2008年全国区域繁种试验。

2009-2010年全国区域试验。

2010年全国生产试验。

“庄薯3号‘墙里开花墙外红’”,成为西北地区马铃薯主栽品种,累计在全国7省区46县推广种植8000多万亩。

如今庄薯4号通过甘肃省审定,成为甘肃省干旱半干旱地区主推品种之一。庄薯5号、庄薯6号两品种正在申报农业农村部品种登记。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新一届庄浪县委、县政府胸怀“国之大者”,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庄浪沃土不止土豆,还有诗和远方。



开拓进取,勇于创新,马铃薯雾培法的推广应用

庄浪县属于传统农业大县,但长久以来受产业基础薄弱、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链条短等因素影响,农业助推群众增收效果并不明显。面对发展的瓶颈,庄浪县委、县政府将科技作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引进高层次农业技术人才、建设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邀请科技特派员精准帮扶,携手省农业学院打造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产学研人才培训基地,大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马铃薯微型薯雾培法生产技术是我国近年来开发和研究的一项新技术,在我县得到了应用和推广。

1.它可以在保护地的条件下,可人为调控并创造马铃薯生长发育各个阶段所需的光、热、水气和养分等条件,提供非常精确的生长条件,对科学研究有很大帮助;最大限度地挖掘生产潜力,降低成本,单株产量达到30-50粒,单粒成本降低至0.20元以下,大大提高了马铃薯微型薯的繁殖效率。

2.它便于立体化垂直化三维耕作,这样可以让单位面积的种植效率得以数倍地提高,可以在最小的土地上生产出最大化的微型薯,达到数倍于常规的耕作效果,在城市化推进土地日渐减少的今天,具有普遍的实用意义,而且可以通过多种雾培模式的综合利用,有效解决粮菜争地矛盾。

3.在空气当中生长,是一种最适合于农业工业化的生产模式,不仅解决了马铃薯微型薯生产中的土传病害严重,生长周期长等问题,还实现了微型薯标准化、规模化、工业化的生产目标。

4.马铃薯雾培法技术可以实现高产、优质,减少肥料使用量,有利于节约水肥,无需土壤只需空间的耕作方法,打破了传统生产过程的所有局限与减少了繁琐的耕作流程,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是目前微型薯生产中先进、经济实用的一项新技术。

5.能源需求低,甚至还能降低对能源的使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显著,是当前微型薯生产的方向,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

6.同时马铃薯雾培法繁育技术不受外界环境的制约,也就是说只要有空间、有光照、有电、有水的地方就可以进行农业生产,这为沙漠、海岛、太空、盐碱地等非农耕区农业生产体系奠定了技术支撑与发展基础。

贺晓霞是通过庄浪县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计划进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一员。在庄浪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的大棚里,贺晓霞查看种苗长势,排查可能存在的隐患。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从事马铃薯脱毒种苗、种薯研发繁育及农技推广工作的贺晓霞参加农技推广工作已10多个年头了。

在庄浪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贺晓霞查阅文献、试验论证,配合单位通过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引进了微型薯雾培法生产技术,对相关设施设备及其配套技术进行升级改造,形成第二代雾培技术体系,建成了省内第一家微型薯雾培法繁育基地。通过营养液改良等技术措施,庄薯3号等品种单株结薯数由1.5粒提高到40粒以上,大幅度提高了原原种产量,并将生产周期由“一年一茬”改为“一年二茬”,实现了微型薯自动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周年生产模式。

繁育中心全年生产脱毒瓶苗300多万株,生产原原种2400万粒,建成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25万亩,带动全县种植马铃薯36万亩。乒乓球大小的脱毒种薯,成了贺晓霞工作的全部。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每一位农技人员的追求。”深感责任重大的贺晓霞,从普通工作人员到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主任,她沿着老一辈农技人的道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努力在科技创新上不断做出成绩。

贺晓霞和团队探索创新,填补了甘肃省微型薯雾培法生产技术空白,创新了微型薯生产模式,有效提升了马铃薯脱毒种薯技术研发水平。除了推进项目、开展实验研究,她深入钻研,先后在《中国马铃薯》、《甘肃农业科技》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撰写实用新型专利3项,完成《马铃薯微型薯雾培法繁育技术》专著1部。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贺晓霞的心里只有责任。她和团队立志将马铃薯脱毒中心打造成庄浪县马铃薯产业与国际接轨的新基地,为庄浪县打造马铃薯产业大县和脱毒种薯生产强县做出贡献。

初刊发于《庄浪文史》——九大产业链发展纪实专刊(2022年第二期)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皋兰县农业贷款(庄浪县贷款)":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9690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