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贷款知识 > 假装贷款销户客户(客户经理挪用客户贷款资金)

假装贷款销户客户(客户经理挪用客户贷款资金)

南方曝光台|“注销校园贷”骗局调查:扮身份、骗信任、诱贷款,下面是南方+客户端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假装贷款销户客户

“博士接到自称证监会工作人员电话,两小时被转账十多万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遭遇“注销校园贷骗局”事件一度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广泛热议。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调查发现,“注销校园贷骗局”已成近两年网贷诈骗的重灾区。骗子伪装成网贷平台客服人员,借国家整治校园贷的背景,以避免影响征信的名义“帮忙”注销校园贷账号,实则诱骗受害者在网贷平台将贷款转出。

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网贷诈骗舆情数据分析》显示,2020上半年测得网贷诈骗负面信息28.8万条,其中涉及“注销校园贷”骗局近9.3万条,占比达32.14%。记者了解到,受害人大多为90后,不少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被骗金额在数万元到数十万元不等。

2020年上半年,“注销校园贷”占各类网贷诈骗32.14%。

被骗之后,受害者不但继续背着巨额贷款,个人的生活和工作等各方面也受到很大影响。

自称金融平台客服,帮忙注销贷款账户

2020年11月,潮州青年陈栋接到了一通陕西的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京东金融”的客服人员,要帮他注销“校园贷”。

对方称,陈栋在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读书时用过“京东金条”贷款,现在国家要整治“校园贷”,他们受“银监会”委托,帮助有“校园贷”记录的学生注销账号,避免影响征信。

陈栋毕业6年了,他不记得是否注册过京东金条。但在对方准确说出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就读院校、毕业时间后,陈栋相信了对方“京东金融”客服人员的身份,想着“有人帮忙,就注销吧”。

自2016年起,国家多部委多次发文整治“校园贷”,规范“校园贷”服务机构的管理,取缔关闭多个平台。骗子以此为借口,称平台关闭后,“校园贷”账户也要注销,否则会影响征信。实际上,个人征信和账户是否注销并没有关系。

差不多时间,毕业不到半年的钟灵也接到了类似内容的陌生电话,她尝试主动注销。但一个小时后,电话又来了,对方听说钟灵已注销,便要求加QQ好友帮忙确认结果。

钟灵回忆,对方说后台还有一笔异常贷款,钟灵自己看不到,不消除会影响征信。随后,对方又发来一张“抱歉,存在关联平台‘中邮钱包’,无法注销”的截图,表示注销“校园贷账户”,要先清空“中邮钱包”,这为下一步骗局埋下引线。

骗子伪造平台客服身份,会发来伪造的“红头文件”。

梁成从江门开放大学毕业一年半,从没用过“京东金融”,但也没躲过被骗的结局。2021年元旦,江门的梁成接到了山东东营的陌生电话,对方称梁成的信息已泄露,被人盗用注册了“京东金融”账号,出现了异常记录。慌乱之下,梁成加了对方的QQ。

加了QQ后,骗子会发来伪造的身份证、客服工作证以及国家整治校园贷的“红头文件”来伪装身份,并保证随后的操作有银保监会的视频监督。

骗子会伪装网贷平台客服,发来伪装的身份证和工作证。

对此,京东金融客服曾向受害者回应,公司从未有校园贷业务,业务注销组工作人员,也不会以个人手机联系客户。记者发现,除了“京东金融”外,骗子还常常会伪装成“微粒贷”“360借条”“爱学贷”“分期乐”“小米金融”等贷款平台客服,来获取信任。

获得信任后,骗子会抛出更多话术:无论是常规的影响征信,还是后台隐藏的异常记录,更或是账号被盗用注册……骗子假装好心帮忙来获取信任,实则已挖好了陷阱。

在层层引导下,陈栋被骗走了6万元,钟灵转给对方4.2万元,梁成也被骗了6万多元。

钟灵每月要还中邮公司近4000元。

骗子共享屏幕指导贷款,称转到指定账户进行销号

几通电话,95后的陈霞一共被骗了18.98万元。她从重庆工商大学毕业不到三年,18.98万元对她来说是一笔巨款。

添加对方QQ后,陈霞被拉进了“注销部”QQ工作群,方便沟通。陈霞后来才知道,群里9个人,除了她以外,都是骗子。

“对方让我把可用贷款额度全部取出来‘清零’,转到指定的‘清查账户’后才能销号。”陈霞说,对方称贷款并不是真实的“贷款”,只是一串流水数字,是公司预先打到她账户的钱,目的是平账,后台不会有记录。

陈霞要注销“中邮钱包”的账户,却被对方告知该账户与其他多个银行账户捆绑,注销一个账户要处理多个贷款平台的记录。陈霞相信了,在对方引导下,她在微粒贷上借了4.4万元,转到了指定账户。

陈霞要注销“中邮钱包”的账户,却被骗子告知无法注销。

但对方表示注销还没成功,如法炮制引导陈霞到了第二个网贷平台,并要求“共享屏幕”,方便指导。陈霞登上了中国建设银行APP,用完了12.08万元全部额度,分两次转给对方。接着,她又被对方要求转去了2.5万元存款。

陈霞被骗了12.08万元。

“对方让我在几个贷款APP里跳来跳去,我已经绕晕了。”陈霞说,她一共转过去18.98万元,可对方说注销账号还没有成功,她贷无可贷,完全被榨干,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与以往的电信诈骗不同,“注销校园贷”骗局是诱使受害者贷款“销账”。骗子谎称“贷款的额度是他们批的”,不用受害人还账,再以个人征信与所有平台关联为由,要求受害者在不同平台贷款转账。

陈霞还被骗去2.5万元存款。

大四学生余敏被骗着在美团、分期乐、微博和中国建设银行四个APP上贷款,一共8.8万元。在对方继续要求她贷款时,余敏不耐烦地拒绝了。

“他们说网贷平台上的额度属于他们,不转过去要交大笔滞纳金。”余敏记得,她告诉对方要报警,对方却嚣张地表示要和警方直接通话。15分钟后,余敏到了警局,把电话交给警察,那边立刻就挂断了。

相比之下,备战考研的王艳就十分幸运。在对方的语音指导下,王艳发现要求转账的额度恰与自己的授信额度一致,王艳表达了怀疑。

“那边有些气急败坏,还恐吓我,说没有注销账号,以后自己还,找法院也没用。”王艳说,她觉得对方是骗子,便挂了电话。事后,她专程致电银联,确认了账户安全,但她还是感到后怕,对方竟能掌握那么多准确的个人信息。

有人透支信用卡还贷,有人逾期征信受影响

受害者们到属地派出所报案后,大多已立案。但案件一日不破,贷款依然压在受害者头上,还不还成了难题。有人拆东墙补西墙,有人宁愿征信记录受影响也暂缓还贷。

陈霞向弟弟借了4.4万元,还上了微粒贷的贷款。在中国建设银行借的12万多元借期一年,到期后拿什么还,她还没数。

梁成在还钱,他每个月打工能赚3000多元,几乎全部用来偿还“微粒贷”和“借呗”,按照还款排期要持续近3年。

余敏则决定先拖着不还了。她去咨询了学校的法律援助,得到的建议是在案件侦破前先不还。尽管如此,她还是被强制还款了,1月初,学校发来的1000元求职补贴,当天就被美团金融扣去了900多元。

余敏决定先不还,但还是被美团金融扣了钱。

2月,余敏的账户没钱,平台扣款失败后,不断发来逾期提醒,利息也越垒越高。

标红的“发生过逾期”已记入钟灵的征信报告。被骗后,钟灵要面对中邮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邮公司”)的4.2万元贷款,几番沟通后,她无奈接受了12期免息还清本金的方案。

“每月要还3000多元压力很大。”钟灵说,她大学毕业才半年,还背着3.2万的助学贷款。无奈之下,她从信用卡透支了3027元,还上了首期的本金。2020年年底,钟灵父亲突发脑溢血去世,钟灵本人也丢掉了工作,在超市打零工,但没钱还上第2期贷款。

在征信报告里,钟灵除了有逾期记录,还有3.2万元的助学贷款要还。

2月,她在赣州的银行找到一份新工作,她提前告知单位自己的征信“有逾期”,被要求入职前需还清贷款,否则失去工作。她压力巨大,“我才20岁,不想因为一次被骗毁掉人生。”

请求撤销逾期记录被拒,不良征信或伴随5年

为了保住工作,消除个人征信的逾期记录,钟灵展开了另一场拉锯战。

钟灵尝试着和中邮公司沟通,补交了第二期本金,又向朋友借钱按时交上了第三期本金,又准备好了第四期本金。她向中邮公司客服承诺,保证之后不逾期,但依旧无法消除不良记录。

钟灵有一期贷款没还上,出现了逾期记录。

中邮公司答复钟灵,在12期贷款没有偿清的情况下,平台没有权限删改征信记录,且贷款人未按期准时还款,个人征信必然留下不良记录。

“虽然钟女士还款逾期事出有因,但也没有办法。”北京市盈科(广州)律师事务所律师金沙解释,个人信用报告是对个人过去信用行为的客观记录,不对欠款进行“善意”欠款或者“恶意”欠款的区分。

“如果借款人没有还完贷款,要求平台提前撤销逾期记录,成功的可能性较小。”北京嘉传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陈文昌表示,借款人还完贷款后,平台有义务消除逾期记录。如果平台不履行,借款人可向中国银保监会投诉。

“异议申诉还是绕不开放贷平台。”广州征信中心客服告诉记者,如果贷款人对逾期记录有异议,可申请异议,如果是被诱骗贷款,则需提供相应的法律说明如法院给出裁判书和结案证明。针对异议申请,贷款平台会给出处理回应,再由征信中心反馈给申请人。

按照《征信业管理条例》,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而保存期限内,信息主体可以对不良信息作出说明,征信机构应当予以记载。

对于钟女士来说,还完贷款可能还是没法消除逾期记录,甚至可能还会伴随5年。她只能继续和中邮公司协商,希望平台能体谅她的难处。

微博统计被骗金额逾亿元,公安部发出诈骗高发预警

在全国,“注销校园贷”诈骗的案例数量庞大。

3月27日,记者在新浪微博上看到,“全国被‘注销贷诈骗’受害者总群”成员已有1823人。余敏表示,群内有人被骗金额高达78万元,受害者们自主上报的被骗总额已过亿元。

2020年6月,公安部刑侦局曾发出“注销校园贷诈骗高发”的预警,并总结了此类诈骗的套路。首先,骗子会伪装“平台客服”联系受害人,并通过伪造“营业执照”和工作证来消除受害人疑虑;其次,骗子会准确报出受害人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住址和贷款额来精准诈骗;随后,骗子会编造理由例如影响征信让受害人陷入恐慌;最后再要求受害者完成转账清零。

公安部刑侦局曾发出针对“注销校园贷诈骗”的预警。

而无论是否有网贷记录,都很难避开“注销校园贷”的骗局。中消协曾发文指出,骗子有两类诈骗手法:针对有贷款记录的,骗子会声称“根据国家相关政策需要配合注销账号,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针对无注册网贷平台账号或无贷款记录的,骗子则称“你的身份信息被盗用注册了网贷账号,不注销也会影响个人征信”。

广东法制盛邦律师事务所律师邓刚认为,目前注销校园贷诈骗已呈现出三个特点:犯罪形式上,犯罪嫌疑人除诈骗外,还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受害群体多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骗局套路上,利用了国家整治校园贷的背景,有一定迷惑性。

国家反诈中心曾提醒:不存在注销网贷账户的操作,只要你按时还清货款,就不会影响到个人征信。接到此类自称网贷平台工作人员的电话,务必提高警惕。遇到疑问时,应当及时向警方或者官方客服咨询核实,避免财产受到损失。

对于受害者来说,报警立案后只能继续等待,即使他们知道追回损失的几率不大。“遭遇这样的诈骗,只能硬着头皮扛下来,慢慢还钱。”梁成说。

(文中受骗者均为化名)

【记者】刘珩 实习生 贺勇 周颖 梁诗咏

【统筹】梁文悦 伍青 张西陆

【海报】刘子葵

【作者】 刘珩

南方曝光台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客户经理挪用客户贷款资金

因擅自挪用商品房预售资金,上周,渤海银行被湖南省住建厅官宣“封杀”。近年来,渤海银行频频因行政处罚被多次曝光,引发外界对渤海银行经营的担忧。

擅自挪用预售资金导致房屋逾期难交付

“即日起,请各市州(县、市、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机构暂停与渤海银行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合作。同时建议相关部门和单位慎重选择渤海银行作为住房公积金、物业维修基金等资金的存储银行。”——3月28日湖南省住建厅发布《关于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擅自拨付商品房预售资金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中这样要求。

在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制度中,监管银行肩负着配合房产主管单位监督管理预售资金收存、支付工作。地方主管单位公然和一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撕破脸”,这并不常见。

湖南省住建厅为何要暂停与渤海银行合作?

2021年3月和7月,渤海银行株洲分行未经株洲市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机构同意,擅自划扣恒大誉苑、北大资源天池项目重点监管资金,导致项目复工复产资金不足,房屋逾期难交付,引发房屋买受人频繁信访投诉,给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

湖南省住建厅称,渤海银行株洲分行的资金划扣行为违反相关规定,督促株洲市住建局对该行进行了约谈警示,并下达书面整改通知书,责令其返还擅自划扣的商品房预售监管资金,但一直没有整改到位。

就是说,渤海银行株洲分行擅自对相关楼盘的预售资金进行了挪用。因此,湖南省住建厅这才做出了“封杀”渤海银行的举动。

被湖南省住建厅切断合作之后,渤海银行方面对外回应:正对上述事项进行核实,同时也在与当地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已联动分行处置此事。

昨日有消息显示,渤海银行株洲分行目前已严格落实工作专班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已妥善解决问题。

去年全国房企的销售回款 占开发商到位资金来源近一半

商品房预售资金是指购房人按照商品房预售合同约定支付给开发商的购房款,一般包括定金、首付款、后续付款、银行按揭付款等,是商品房预售的全部销售收入。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48979亿元,其中定金及预收款49289亿元,占比33.08%,个人按揭贷款23815亿元,占比15.98%。房企销售回款约占开发商到位资金来源的一半。

在融资收紧环境下,房企对销售回款资金依赖程度较高,预售资金重要性不言而喻。陕西省房地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燕表示,之前部分地区商品房项目停工甚至烂尾,与预售资金监管缺位有一定关系。有的预售资金进不了监管账户,还有的被随意挪用,叠加行业流动性问题,最终导致房屋逾期交付影响了消费者信心和市场健康发展。

就此次湖南“封杀”预售资金监管银行的做法,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这充分说明对今年涉及保交楼或债务问题方面,依然会是严管导向。同时也警示各地要系统挖掘市场乱象,堵住漏洞,特别是完善预售资金监管,为保交楼及房屋竣工创造有利条件。

华商报记者了解到,各地住建及房管部门,一般都会在确定预售资金监管银行中标结果后,对外公示,而一座城市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银行少则数家,多则二三十家。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表示,此次渤海银行株洲分行违反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程序,未经地方管理部门同意而擅自扣划预售资金造成项目烂尾,在地方政府责令改正与追回资金要求之下拒不执行,因此受到湖南省住建管理部门“封杀”,这既是对违规者渤海银行株洲分行及其负有督促子公司守法合规运营的母公司渤海银行的行政处罚,同时也是对各家银行必须遵守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制度的一个警示。

湖南省住建厅的此次行政处罚,表面看主要影响湖南省内商品房预售监管资金与渤海银行的合作,但实际上是对渤海银行贪图利益而不惜违背政策法规行为的一次公示,对渤海银行市场形象和行业信誉有较大影响,这也是其他涉房银行需要吸取的教训。

违规挪用贷款资金

渤海银行西安分支机构曾被罚

渤海银行2005年成立,由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渣打银行(香港)、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国家开发投资集团、上海宝钢、天津信托、天津商汇投资等7家股东发起设立。渤海银行是国内第一家自2000年以来在发起设立阶段就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2020年7月16日,渤海银行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最年轻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截至2022年末,渤海银行开设36家一级分行(包括直属分行),33家二级分行,这其中就包括此次涉事的渤海银行株洲分行。

值得注意的是,渤海银行过往就发生过挪用资金事件。华商报记者注意到,早前渤海银行在西安分支机构就曾因此被行政处罚。

华商报记者从陕西银保监局网站查询发现,2019年12月,陕西银保监局发布的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渤海银行西安分行被处以25万元罚款,违法违规事实(案由)为“贷款资金违规挪用、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处罚决定的日期为2019年12月4日。

渤海银行西安分行还曾因“未按约定用途使用信贷资金”被陕西银保监局处以21万元罚款,作出处罚决定的日期是2019年12月31日。

华商报记者注意到,实际上,渤海银行在营收和资产规模方面,在12家股份行里并不靠前,却频频因行政处罚被曝光。今年大额罚单更是不断。

今年2月,银保监会在对渤海银行开展的支持民营企业及小微企业重大政策落实专项现场检查中发现,存在贷款资金被挪用、统计数据不真实、重大关联交易审议程序不规范等违法违规行为。由此对渤海银行及分支机构一共罚款1660万元,并对1名责任人员予以警告。

3月13日,人民银行一次性公布渤海银行12条违法行为,涉及违反存款准备金管理规定、违反账户管理规定、违反清算管理规定、违反人民币反假有关规定、占压财政存款或者资金等。人民银行在没收违法所得近107万的同时,还处罚款1589万元。

违规成本通常很低

不少银行和开发商才会选择铤而走险

近年来,房地产预售资金监管正逐步加强。2022年,住建部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规范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的意见》。此后,各地在此基础上因城施策制定细则。

监管行违规拨付预售资金的案例,渤海银行并非首家。华商报记者发现,部分银行亦曾因类似划款受到来自地方政府的压力。

2022年10月,佛山住管局曾中止和华夏银行合作,原因就是当时华夏银行将佛山佳兆业某项目的监管账户内的2亿预售款私自转走。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称,过去楼市快速发展,房企资金都是高周转,不愿意大量资金在银行白白躺着,而是希望通过各种手段把钱拿到手里,所以和银行“合作”比较容易遮掩过去。但如今房地产市场波动,一旦销售不畅,监管资金等就成了地方保交楼关注的“救命钱”,相关方违规做法不能再被容忍。

北京金诉律师事务所律师王玉臣在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擅自拨付商品房预售资金属于典型的违规行为,违反了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的相关规定,违规的监管银行应当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同时,这个行为不仅是违规的,还很可能违反相关的监管协议,涉事银行应承担相应违约责任。

违规擅自拨付预售监管资金会严重扰乱房地产市场秩序,预售资金被挪用,进而引发原本应当用于预售商品房项目的资金用于他处。甚至可能会直接导致预售项目建设资金短缺,严重者甚至可能会发生延期交房、烂尾楼的出现。

那么该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发生呢?王玉臣表示,应继续完善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的相关立法,进一步明确监管银行的责任,让监管银行看到其违规的成本和代价。执法过程中,对于挪用商品房预售资金的行为严格处理。挪用预售资金的危害极大,但违规成本通常很低,所以不少银行和开发商才会选择铤而走险。

渤海银行对房地产企业贷款占该行贷款总额将近10%

高于行业贷款上限

外界对渤海银行的担忧,除了多张罚单、被湖南省住建部门“封杀”,深层次还涉及风控能力。

该行2022年年报显示,2022年实现营收264.65亿元,同比下降9.35%;实现净利润61.07亿元,同比减少29.23%。不良贷款率为1.76%,与2021年年末持平,但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华商报记者注意到,此外,渤海银行贷款减值准备253.7亿元,较2021年年末增加25.38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50.95%,较上年末上升15.32个百分点,但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据业内分析,渤海银行资产质量不佳或与其前几年大量投放互联网贷款有关。从2017年到2020年,通过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发放贷款,渤海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迅速扩张到千亿元以上,直至2021年起逐步压降个人消费贷款规模。

财经评论人士秋收表示,渤海银行信贷高度集中在房地产业,也可能导致资产质量压力上升。截至2022年末,对房地产企业的贷款占渤海银行贷款总额的9.68%,高于商业银行8%的房地产开发贷款敞口水平(即行业贷款上限)。

不过,一个积极现象是,2022年渤海银行逾期贷款规模大幅下降31%至266.5亿元。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的比例也连续两年下降,2022年为85.87%。 本组稿件由华商报记者 查京京 采写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假装贷款销户客户(客户经理挪用客户贷款资金)":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9615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