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控“如虎”:2分钟暴涨4倍再跌67% 曾是“特供蔬菜企业”,下面是每日资本论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新易贷微贷款 闪退
文/华夏商训
仅用百万港元就撬动股价暴涨。
要评选2019年最妖股,中国金控肯定能上榜。
6月18日,中国金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 中国金控)开盘便暴跌,最大跌幅超过74%。截至收盘,其股价为1.91港元/股,总市值1.81亿港元。令人啧舌的是,昨日港股收盘前两分钟,中国金控突然发力,从开盘价的1.07港元/股在两分钟之内涨到6港元/股,最终以5.8港元/股收盘,涨幅高达432.11%。
神奇的是,在昨日收盘前的倒数第二笔成交还是在15:59以2港元成交1万股,而最后一笔数量不大的成交则直接造成股价拉升,以6港元成交2000股。到收盘,仅用109.85万港元的成交额撬动了股价的暴涨,总市值5.4亿港元。
对于本次中国金控的暴涨暴跌,公司层面似乎并无特别消息。近期,其经营管理上唯一的变化是6月14日举行的股东周年大会上刁虹女士重选为执行董事的决议被以99.8%的反对票数否决,刁虹将退任执行董事。
中国金控2018年年报显示,当时刁虹与妹妹刁敬是唯二的两名执行董事。随着刁虹的离任,执行董事目前为刁敬和林裕帕,林裕帕则是非执行董事、董事长林裕豪的哥哥。
也就是说,股价的暴涨与暴跌完全是幕后推手在起作用。
截至2018年12月31日年度,公司实现收益同比增加90.18%至1.57亿港元;毛利同比减少21.68%至3478.6万港元;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亏损同比扩大117.46%至1.59亿港元;每股亏损14.19港元;无派息。
“特供蔬菜企业”变身
中国金控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呢?让很多人大跌眼镜的是,它本事一家农业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杨健尊是从玉集团前身从玉菜业的创始人兼董事长,1992年从广东惠州起家,从事蔬菜种植、配送、销售业务。2002年,他便将从玉菜业做到年销售额2.5亿元人民币,销售网络覆盖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国内以珠三角、北京、上海为核心。从玉集团则头顶“中南海特供蔬菜生产基地” “进出口示范企业”“国家级蔬菜龙头企业”等多个光环。
从玉集团2012年借壳原港股联发国际上市,上市公司名称变为“从玉农业”。但除了借壳当年实现盈利,此后一直陷入亏损,且金额逐年激增。2012至2015年,4年间净利润依次是3140万港元、-5883万港元、-1.64亿港元和-4.24亿港元。
一路亏损,或是从玉农业转型的内因。而刺激其走上金融转型之路的外因,则是自2013年起席卷而来的“互金浪潮”。
在这一时期,后来中国金控的重要人物林裕豪横空出世。2015年2月6日,从玉农业宣布以1.25亿港元向林裕豪、林裕帕两人收购金裕富(香港)有限公司(下称 金裕富)全部股份。金裕富的核心资产,是一家互联网金融服务公司——深圳前海格林易贷互联网服务有限公司(下称 格林易贷)——的25%股权。
从玉农业全资收购金裕富后,将间接持股的格林易贷纳入联营公司范畴,被评价为“成功触及金融板块的边缘”。这也给了从玉农业进军金融的信心。2015年5月22日,从玉农业宣布更名为"中国金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即中国金控。
转型并改名,直接刺激了中国金控的股价上涨。数据显示,2015年5月中国金控股价涨幅达到130%,6月最高涨幅为143%。不过这在当时也引发了一些质疑。
部分业内人士表示,中国金控确实有中国金融服务业务,也可自称控股公司,再加上香港没有改名的限制,所以改名并非没有道理。但改一个容易让人联想的名字,也是为了“套上概念光环迎合炒作”。
幕后人林氏家族
不能不提的是,中国金控的大股东、董事会主席林裕豪。据网易财经报道,他入主中国金控,颇似玩“空手套”味道。
回顾林裕豪的资本运作,可谓一气呵成,获利颇丰:先以3169万港元收购格林易贷25%股份,再卖给从玉农业获得1.25亿港元,然后拿出其中的7189万港元买下上市公司15.03%的股份,轻松拿下大股东之位。
再盘点一下林裕豪的收益,上述认购的股权,在2017年4月11日暴跌前市值约1.1亿港元,即使暴跌后仍值4660万港元(以4月14日收盘价0.054港元/股计算),再加上当初出售格林易贷赚得的2162万港币元,目前累计浮盈6822万港元。
关于林裕豪的来历,根据中国金控披露的履历,“林先生于中国金融、房地产、教育及互联网科技拥有丰富经验,尤其于中国小额贷款、信贷及消费金融的营运经验特别丰富”。
此外,林裕豪还有一长串的头衔:曾担任深圳市企业联合会及深圳市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目前为深圳社会组织总会副会长及深圳市龙岗区阪田街道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而坂田,正是林氏家族的大本营所在地。
在公开报道中,林裕豪常用的身份是格林易贷董事长、金裕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裕城科技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专注于研制开发、生产销售视频监控摄像机的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类企业。林裕豪的“互联网科技”经历或正来源于此。
从林氏家族的公司设立时间来看,在先后进军了房地产、科技、能源投资、投资管理、商务服务等领域后,于2014年开始往金融方向发力,目前已囊括互联网金融、私募股权投资、私募证券投资业务。
2014年3月14日,深圳前海林氏家族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2000万元,法人为林裕豪,股东有林裕豪、林裕帕、林裕强等12位林姓家族成员。
2014年7月1日,格林易贷成立,但这并非林氏家族的唯一互联网金融资产。另一家公司——海南众融投互联网服务有限公司(下称"众融投"),比格林易贷仅晚一周设立,注册资本也是1亿元。网贷之家档案显示,众融投为从事股票配资业务的P2P平台,于2015年8月21日停业。在2015年6月的股灾爆发后,配资成为口诛笔伐的元凶,一大批配资平台在监管整顿下或转型或停业,众融投亦未能幸免。
不过,遭遇了那场股灾后,林氏家族旗下的一块互联网金融业务夭折,而另一块私募业务却脱颖而出。据媒体报道,2015年11月21日,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一家名不见经传的阳光私募“金裕城1号”排名跻身前13位。
简单说,作为金融高手的林氏家族,看中中国金控或许只是为了金融板块或在股市里折腾来服务。
曾两次离奇暴跌
事实上,中国金控在这几年曾离奇两次暴跌。
2017年4月11日,继辉山乳业之后,一场半小时振幅85%的罕见暴跌,让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港股公司——中国金控闯入公众视野。港股从此再多一只“仙股”。
对于当时的暴跌行情。部门媒体报道称,是中国金控将农业板块边缘化的结果。据网易财经报道,一个由从玉集团香港控股公司派驻内地的人士透露,自从公司由从玉农业更名为中国金控后,明显感觉到侧重于金融业务,农业业务被边缘化了。
事实上,即使在2016年,农业收入仍然占到中国金控总营收的86%,涉及金额9329万港元。不过4月11日在偌大的从玉集团,网易财经仅见到10名左右员工在上班。此前,中国金控的员工数量已遭遇"腰斩"。公司2015年年报显示,香港及内地雇员总数由997名锐减至405名。这或是上市公司急剧缩减农业业务所致。
2015年,中国金控200万港元售出子公司迈峰,600万港元出售贸翔及其附属公司,100万元人民币(约116万港元)出售了广东从玉发展有限公司三江子公司,此外还停止了东莞新峰蔬菜贸易有限公司的运营,上述公司均从事蔬菜种植、加工和销售业务。
同年,中国金控还关停了江西安义、宁夏两处生产基地。而这些基地生产的“从玉菜心”等蔬菜,曾是从玉农业的拳头产品。2016年起,江西安义生产基地被长期出租给第三方。
如果说中国金控的农业业务是在有序退出,那负责农业业务的董事、股东可谓闪退。公开资料显示,公司原执行董事杨健尊于2015年4月10日起不再担任执行董事,但仍将担任公司中国若干附属公司的董事兼法人。杨健尊在2014年1月21日尚持有上市公司37.81%的股份,但到了当年12月10日仅余3.53%,此后再未披露持股情况。
另外一次暴跌则发生在今年的4月26日。当天,中国金控以0.127港元/股的价格平开,10点左右急速暴跌,最大跌幅85%,直到收盘,跌幅收窄至57.48%,报收0.054港元/股。
股价断崖式下跌真正原因,系前十大股东之一朱远标的质押股权遭遇斩仓。港交所披露易数据显示,朱远标持有中国金控35984.8484万股,占总股本比例5.57%。
(【华夏商训】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连续三年位居今日头条财经自媒体年度榜单前列。欢迎通过私信、留言等方式提供新闻线索)
小米贷款借款界面打不开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宋玉萌 颜之宏
为了满足资金需求,不少年轻人都有通过各种互联网金融APP借款的经历。近日,一款名为“小米金融”的APP遭诸多用户“集中吐槽”。
许多用户反映,自己莫名其妙“被逾期”了,即根据合同约定在还款日足额将款项打入小米金融APP内,却收到了资金出借方——民生银行的“逾期警告”短信。根据银行提示信息,许多消费者担心,自己的“逾期记录”很可能已经被上报至相关“征信系统”,从而影响自己的信用记录。
正常还款,为何收到银行通知“逾期”?
近日,有不少用户集中在网上发帖称,自己在小米金融APP上的借款在5月10日按时还款后,却陆续从14日起收到资金出借方——民生银行的“逾期警告”短信,警告称其还款逾期,并将把逾期信息报送至“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记者加入了几个名为“小米金融逾期问题”“逾期短信问题”的QQ群,这些群的规模已超过200人,基本都遭遇了同一问题。
30岁的用户林先生向记者展示了自己收到的“逾期短信”。他表示,自己是小米手机用户,小米手机均预装小米金融APP。他在约1年前开通了小米金融,办了总共大约5万元的贷款,每一笔都按期归还,已经几乎快还清了,没想到,快还完的时候突然遭遇“被逾期”。
来自湖南的陈先生表示,自己正是14日收到民生银行“逾期”短信的。陈先生向记者展示的小米金融APP上的还款记录显示,其于5月10日手动足额还款,但仍于14日收到来自民生银行的“逾期”短信。
“我们把钱还给了小米金融,难道平台没有把钱打给银行?这笔钱究竟去了哪儿?”陈先生对此非常苦恼,“如果真的上了征信,五年之内我的生活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还有消费者在微博平台上质疑,小米公司是不是将用户的资金短期挪作他用了?
“年轻人的第一次逾期”?
“天眼查”资料显示,小米金融APP隶属于上海小米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小米支付技术有限公司是其唯一股东,其经营范围为金融信息服务(除金融业务),接受金融机构委托从事金融信息技术外包、金融业务流程外包等内容。
一位用户对记者表示,自己从使用小米手机开始成为小米系列产品的“粉丝”,小米手机都会预装小米金融APP。
记者注册小米金融APP发现,一般用户只要完成身份证信息填写和人脸识别步骤后,就能至少得到1.7万元的贷款额度。记者尝试贷款10000元,选择类型为个人日常消费、12个月期限后,显示总利息为1006.6元,年息超过10%,满足条件最高可得到30万元的贷款额度。
有用户表示,稀里糊涂借完钱之后都没弄明白,为什么在小米金融APP上借的钱,却是民生银行来发送“逾期警告”短信?
据业内人士介绍,“小米金融”实际上在此次事件中扮演了“信息中介”的角色,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与有借款需求的借款者“撮合”起来,从中收取一定的佣金。根据合同约定,用户需要通过小米金融APP进行还款操作,小米金融再将用户的还款转入放款银行。此次问题的出现可能主要是小米金融向银行还款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由于此前小米手机曾被许多网友戏称为“年轻人的第一款手机”,此次事件发生后,许多维权的消费者苦笑着说自己这是遭遇了“年轻人的第一次逾期”。
专家:金融安全是底线 互联网平台尤应谨慎
15日,小米金融通过微博官方账号表示,小米金融由于和民生银行对接系统因故出现异常,导致少量用户的还款信息未及时更新,目前已经协同制定了解决方案,将在30天内根据实际还款情况更新正确信息。
林先生表示,根据他了解的情况,这次受影响的人大多数都是小米手机用户。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受此次事件波及的用户以年轻人为主,基于对互联网大企业的品牌信任,同时也是对互联网金融平台更便捷的借款流程的信任,从而选择了小米金融平台借款。
但目前小米金融发布的情况说明,林先生和陈先生等用户均表示非常不满意,他们认为自己真正关心的征信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知情权。用户较集中的疑问是,民生银行是否已经向有关部门上报逾期?上报的逾期能否彻底删除并且没有任何记录?逾期处理的进度是怎样的?目前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小米金融和民生银行的明确回应。
还有受此事件影响的用户向记者反馈称,小米金融客服企图通过“发放100元还款免息券”的方式来安抚用户,对此他们表示无法接受。许多用户对记者表示,对于民生银行来说,发现同一服务渠道的贷款用户批量逾期,难道不需要跟用户本人确认一下还款能力,就如此武断确认为逾期上报吗?
有业内专家表示,许多互联网公司借助强大的终端平台跨界至金融服务领域,但此次事件为大家敲响警钟,在金融服务领域,安全不应该是“可选”服务,应该是金融服务不可逾越的底线,互联网平台应更谨慎对待消费者金融安全。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新易贷微贷款 闪退(小米贷款借款界面打不开)":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8774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