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贷款搭子火热!银行爱上“拼团”购,噱头还是福利?,下面是北京商报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爱上理财网络贷款
“搭子社交”火出圈,一块儿探店的吃饭搭子、一起撸铁的健身搭子、一起出街美美的拍照搭子,你知道吗?理财、贷款也是万物皆可搭。7月20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日,南京银行推出了拼团理财活动,组团成功后用户可享“领好礼”福利,成都农商行、郑州银行、邓州农商行等银行也推出拼团贷款活动。拼团营销的路径是将用户变为销售者揽客拉新,用最低的成本抢占市场份额,不过,创新营销固然重要,银行也应注意到,要以适当性、合规性为前提,避免潜藏风险“萌芽”。
“理财搭子”现江湖
今年以来,发帖找“搭子”组局火遍社交圈,买理财也能找搭子了。7月20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日,南京银行推出拼团理财、生财聚财活动,组团成功后人人都可享受福利。
在活动规则中,南京银行明确团长为持有该行账户的客户,团员为南京银行“网友客户”,也就是仅持有该行电子Ⅱ类账户,未持有南京银行实体借记卡的客户。7月1日-31日活动期间,团内客户需要使用该行电子类账户成功认购符合条件的理财产品(仅限南银理财非现金管理类产品且单笔金额3万元)并起息,成为南京银行投资客户,才可享受对应拼团成功达标人数的活动福利。
奖励细则方面,拼团队伍中有29人达标成为南京银行投资客户,达标成员每人可享50元京东E卡,团长则额外获得最高600元京东E卡。南京银行客服人员表示,“达标客户要求每位参团成员购买理财产品金额都要≥3万元”。
较早之前,徽商银行安庆分行也曾推出拼团理财活动,活动对象为未在该分行购买过理财、基金的客户和购买过但目前余额在1000元及以下的客户。参团人员达到20人次以上,即可参与抽奖,奖品有不同景点两日游、汽油卡、伴手礼等,目前该活动已经结束。
拼团的本意是在于获客,也并非一件新鲜事。早在2020年就有银行率先“试水”推出了拼团理财产品,彼时,拼团理财产品利率明显比传统单人理财更有优势。以半年期1万元起购单人客户上限50万元为例,团长邀请1人成团业绩比较基准可达到4.28%,邀请3人及以上成团可享受4.35%的业绩比较基准,参团人数越多,业绩比较基准就越高。
厚雪研究首席研究员于百程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拼团是一种互联网社交营销工具,商家通过“团购优惠+社交分享”的方式增加获客,扩大销售规模,在电商消费品中被广泛采用。通过拼团,商家薄利多销,消费者得到实惠,二者均有所收益。作为一种成熟的、可以降本提效的互联网营销工具,金融机构将其运用于金融产品营销中,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特别是在一些竞争激烈、产品线上化程度高的领域,金融机构采用新营销方式的动力和压力更强。
贷款也爱“拼团购”
从银行角度来说,拼团的营销模式就是将客户变成销售,用最低的成本抢占市场份额。除了拼团理财之外,邓州农商行、郑州银行、成都农商行在内的多家银行针对贷款领域也推出了拼团活动,团体申请贷款成功后,所有团员可享受相应优惠利率。
邓州农商行在该行推出的“夏粮拼团贷”中规定,从事夏粮收购的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新客户(除按揭贷款外,3个月内在该行无其他贷款余额),300万元(含)以下经营贷款单个申请,年利率为5.5%,若结伴成团,年利率为4.5%(即月利率3.75%)。
郑州银行推出的线下贷款拼团活动,同一优质单位客户3人成团,一年期年化利率3.6%起(单利);三年期年化利率3.8%起(单利);五年期年化利率4.2%起(单利);成都农商行在海报中标注“成本低、提前还款无违约金,团办利率可低至3.65%”。
整体来看,各家银行推出的拼团贷款产品在客户对象、贷款门槛、利率方面均有所不同,但共性就是拼团后享受的贷款利率相比普通贷款产品优惠许多。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表示,银行热衷推出拼团理财、贷款还是出于获客需求,伴随着线上流量的逐步见顶以及获客成本的不断上升,银行企图通过自营渠道来推出这种拼团活动以吸引客户。
以适当性、合规性为前提
拼团营销固然新颖,但其中的风险仍不容忽视。彼时,业内对拼团理财争议较大的原因为此类团购方式会助推用户购买与之风险承受能力不匹配的产品,在销售端存在合规风险问题;对拼团贷款争议较大的原因则在于团购方式会造成一些暂时不需要资金的用户为了帮助他人“凑单”借贷,使借款人背负过高负债,成团的方式也间接推高了银行的让利成本。
“金融是经营风险的业务,金融产品营销创新必须以适当性和合规性为前提,不能过度营销。”于百程直言,机构拼团营销的产品门槛要合规,要坚守投资者适当性,不能因为拼团降低合规要求而引发风险;拼团的消费者也要理性并具有风险意识,特别是贷款类产品,不能为了团购优惠或帮助朋友拼单而背上借款,因为最终的产品风险需要个人承担。未来看,随着金融机构引入更多新型的营销方式,给行业带来的作用和问题也将逐步明朗,相关行业规范也有望逐步完善。
从现有产品来看,银行也已对拼团理财产品奖励方式做出了调整,不再将“高利率”作为吸引用户的“噱头”。苏筱芮强调称,做出此类调整还是出于合规需求,从理财角度来讲,相比前两年来说银行理财已经完成了净值化转型,本身已不再保本,自然也无从提升所谓的产品利率。当前,拼团购争议较大主要还是因为拼团所获得的奖励具有金融属性,例如跟产品收益或者贷款利率优惠挂钩等,如果与金融属性脱钩将会减少很多争议。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认为,拼团理财、贷款是一种营销获客手段,通过给团长拉人奖励、给拼团成员更低的费率优惠来达到获客的目的,这种获客成本可能会更低。银行主要在机关和事业单位,以及内部的重点白名单机构推广拼团贷款活动,希望以此高效获取一批优质客户。
“对于贷款用户而言,拼团贷款往往意味着更低的贷款成本。但也需要注意,拼团贷款模式下团长往往会向周围人发送贷款邀请,从而可能让一些没有真实借款需求的人加入进来,承担不必要的贷款成本,银行也会面临后续资金用途的监控压力。”刘银平如是说道。
北京商报记者 宋亦桐
是存款好还是买理财好
23年7月的金融统计数据公布了(入口:央行官方-调查统计-数据解读),不少媒体用了远低于预期的看法。
一、存款下滑?从披露的数据来看,7月份住户存款减少8093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53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9078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4130亿元。
7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1.12万亿元,同比多减1.17万亿元。
其中,住户存款减少8093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53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9078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4130亿元。
不少专家、媒体也分析了不少原因,存款哪里了?
媒体上观点比较多的说法是,今年6、7月以来大部分银行都在降息,因此大部分的存款都跑去选择理财了。
但其实更多的可能,还是因为6月底这个时间点,毕竟这是一个银行重要的业绩考核点。时点过去了,大部分银行对于存款诉求自然也就没那么强烈了,吸引过来的部分资金也会“各自散去”。
正常6月时点,一些相熟的银行客户经理,让你帮忙冲个存款业绩,属于再正常不过的操作了。不过,这个待遇也就限于资金量大的用户,小户也很难能接触到这个。
也千万别以为这个节点上的存款都是冲量,大头其实都是因为一些“阶段性活动”过来的正常储户。所谓的“冲量”,大部分情况也只是添个彩头,亦或者最后冲一冲业绩档位的临门一脚。
所以,值得肯定一点...7月份存款有所“回落”这是一个常态化的情况。
这点,如果去看去年7月的数据,就很清楚了。
你看,22年的数据尽管是增的,但增速其实也很“难看”。
7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447亿元,同比多增1.18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3380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04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4863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8045亿元。
但咱们也不得不承认,今年的7月,其实比往年是多“下滑”了那么一些。
那钱可能去了哪里呢?
二、去银行理财了?23年6月、7月其实有不少存款降息,大额存单抢购难的话题时有发声。也可以看到不少用户的资金,开始有明显倾向性的变动了。
背景上,在媒体方面在也是不断地在吹风“降息”这个信号。
与之相对的,一些银行理财产品也是有意识的释放收益,让不少产品的收益看起来都还不错。比如一些活期(现金管理类)或类活期的产品,收益基本都能拉到了2.5%-4%左右的。这个程度的收益,恰好覆盖了不少中长期限的存款,甚至还略高一点。
从数据层面来看,还真是,不少资金流向了理财市场。
2023年上半年,全国共有225家银行机构和30家理财公司累计新发理财产品1.52万只,累计募集资金27.75万亿元。
截至2023年6月末,全国共有265家银行机构和30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共存续产品3.71万只,较年初增长6.88%;存续规模25.34万亿元。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3年上)》
不过,这个数据内是没有披露7月份数据的。
但我们可以从普益(另外一个统计口径,与)的数据,结合来看。
7月理财产品存量规模26.31万亿元,同口径下较上月增加1.54万亿元,环比提升6.23%;较去年7月下降3.75万亿元,同比下降12.46%。
交叉比对下,2者数据虽略有差异,但一些趋势上基本是一致的。
因此,基本可以判断7月初理财的规模是上涨了不少。
千万别以为大部分人都能知道一些高利率的存款产品,事实上不仅大部分人是没有这个信息源和判断能力的。理论上,没有了历史的一些三方互金平台“推介”,敢于选择本地或线上民营银行的人,可能还、是更小部分的群体。
那这些理财产品的真实收益,又是如何呢?
2023年上半年,理财产品整体收益稳健,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310亿元。其中,银行机构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836亿元;理财公司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2474亿元,同比增长19.61%。2023年上半年各月度,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39%(按月平均)。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3年上)》
但这个3.39%要明白一点,比22年同期是少了0.22%,但比22年年末是上升了1.3%。
说成人话就是,理财产品的整体收益水平对比22年上半年是恢复了不少。
鉴于大环境的存贷利率下调,其实也可以认为是恢复如初了。
存款利率下行、更高风险的产品不敢上,也确实一些大银行的低风险理财则简单、平稳很多。也难怪越来越多人选择转入银行理财,这个很正常。
三、还能去哪里?除了理财,存款还有可能去哪里?有朋友问,是不是有很多人选择提前还款了?
如果只看7月份数据,只能说是有这个可能的。
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3459亿元,同比少增3498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减少200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335亿元,中长期贷款减少672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237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378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712亿元,票据融资增加3597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2170亿元。
但是不止23年7月,如果在追溯前几个月的数据。比如22年4月、22年7月、22年10月、23年4月...也是有类似的情况发生的。一般这些月份,都属于信贷小月,本来也算正常。
住户贷款减少241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255亿元,中长期贷款减少1156亿元;
住户存款减少1.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408亿元;
--2023年4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那为什么今年的7月,似乎有些不一样的味道呢?用某些媒体的报告来说,从月度新增人民币贷款来看,今年7月已经是2009年11月之后的近14年最低。
但也不用特别悲观,历年新增排名前3,也分别发生在23年1月、22年1月、23年3月。
以上数据是大盘子,咱们在一些决策上,可以再看下“小盘子”。
这里把18年迄今每年7月的分项数据,整理个小表格。
其实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最近频繁有新的房贷政策推动、降息消息的声音出来。
从7月数据来看,可以很明显的确定1点,7月新增贷款肯定是远远小于到期贷款(含提前还款)。
虽然其中有多少是提前还款的,看不出。但从RMBS(条件早偿率指数)来看,至少现阶段,居民提前还款的意愿已经开始下行。
如果再叠加现实中,不少银行采用的房贷预约提前还款的操作来看,7月份这部分的数据势必是有限的。甚至可以说跟之前、之后的几个月情况,额度大概率是一致的。
聊到这里...咱们也就不得不承认,居民在信贷方向上的考量是转弱的。
说直白点,就是大家都不想借钱了...
四、那么?现阶段来看,如何放款出去,应该是当前银行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大家借款意愿降低,优质的信贷资产肯定是越来越少。
放市场上,就是信贷产品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再到后面,势必就演变成了资产、渠道、价格的竞争。要么拼风险、要么拼资金成本...似乎没有别的选项了。
再穿透下去,就又是存款利率的问题。
降低现有资金成本...吸收新存款,逐步清退“高息存款”,应该就成了当下不少银行的下一个阶段的操作选择。
有些反应快,已经动了起来。
有些反应慢,估计也就这几个月了...
降息、清退历史产品,依旧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绕不开的话题。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爱上理财网络贷款(是存款好还是买理财好)":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8276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