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违规核销不良贷款等案由,山西灵石农商行被罚80万,下面是金融界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不良贷款核销申请
8月1日,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发布的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山西灵石农商行因“违规核销不良贷款、重大关联交易违规、违规转嫁经营成本”,被晋中监管分局罚款80万元。张昀、张瑞林、康宁一分别被监管予以警告。
天眼查显示,山西灵石农商行成立于2011年,注册资本为6.84亿元人民币,其前身是灵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该行对外投资涉及3家银行,包括山西榆社农商行、山西和顺农商行、山西祁县农商行。
本文源自金融界
不良贷款核销
2021 年年初,为进一步防范化解不良贷款风险,创新 不良资产处置手段,银保监会正式印发《中国银保监会办 公厅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银保监办 便函〔2021〕26 号,以下简称《通知》),准予 18 家全国性商 业银行试点开展零售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各试点商 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参与 该项业务,试点工作呈现全面铺开、重点突破的现状。
试点的情况
目前,6 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总行和 181 家分支机构、7 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和 222 家分支机构都在银行业信 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以下简称“银登中心”)独立开通了 账户。同时,5 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总部和 109 家分支机 构以及 49 家地方性资产管理公司也完成了开户。
根据银登中心披露的数据,截至 2022 年三季度末,共 有 99 个零售类批量转让资产包挂牌,债权金额合计 181.62 亿元,其中本金合计 58.74 亿元,涉及债务人 32100 户、资产 72413 笔。平均来看,单个资产包规模达到 1.83 亿元,但实际上各包规模差异较大,最大金额达到 15.62 亿 元,最小的仅有 55.6 万元。从资产类别来看,涵盖了各类 零售无抵(质)押贷款,近百个资产包中个人经营贷、个人 消费贷、个人消费和经营混合以及信用卡透支资产 4 大类 别分别有 31、25、37 和 5 个资产包;从转让债权总金额看, 个人经营类贷款规模最大,合计 85.39 亿元,占比 47.0%, 而信用卡透支仅 8150 万元;从资产质量看,各资产包加权 平均逾期天数为 1961 天,也即 5.37 年,整体属于逾期时间 较久、清收难度较大的资产。借款人的加权平均年龄为 45.14 岁,从收入增长水平来看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借款 人的加权平均授信额度高达 33.92 万元,从授信水平来看 相对较高,户均欠款金额达到 56.58 万元,平均金额较大。已诉讼客户数为 29674 户,占全部借款人的 92.44%,说明多数债务已进入司法催收流程。
根据银登中心披露的数据,截至 2022 年三季度末,批量零售业务本金回收率从 2021 年年初的 32.9%下降到 8.2%,平均折扣率则从 18.1%下降到 2.6%,均值回归说明市场报价日趋理性。从意向受让方情况来看,各类不良贷款的报名意向确认方均为 4 个左右,说明市场受众范围差异不大;按总金额分类,金额较小(2 亿以下)和金额较大(6 亿以上)的资产包意向受让方相对较多,平均为 5 个,而金额处于中间水平的则为 2.5 个,说明小包和大包竞争更为 激烈。
发展的动力
《通知》为商业银行打开了零售类不良资产处置的新 渠道,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存在两方面的动力。
第一,这是目前零售类不良资产最彻底的卖断途径。零售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包括核销、收益权转让、资产证券化 或批量转让等方式。但核销和收益权转让均不构成法律层 面的债权转让,因此卖断无从谈起。实际上转让收益权甚 至还需要按原有风险加权资产占用水平计提资本“,会计出 表”后不能实现“风险出表”,目前仅有极少量业务。而资产 证券化虽然通过将资产转让给信托实现了真实出售和风险 隔离,但鉴于信托公司缺乏不良处置能力,信托产品又存在 法定期限约束,实际上不良资产证券化均安排了“清仓回 购”条款,到期时一般由商业银行将剩余资产以公允价值再 次购入,因此事实上也并非永久性卖断。而批量转让的模 式,经过官方平台竞价、交割债权文件以及通知债务人等多 个流程后,由受让方以新债权人身份对不良资产进行经营 管理,商业银行也从此可以和不良资产“脱钩”。因此,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将不再需要按照“账销案存”模式管理,避免了大量债权维护、资产清收、客户服务、投诉受理、系统运 营等成本,对于一些清收回款率低的资产,通过此种方式处 置后可以“轻装上阵”。
第二,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后,商业银行可直接改善报表。从批量转让业务成交情况来看,根据银登中心发布的统计数据,2022 年三季度末批量零售业务平均本金回收率为 8.2%,2021 年则在 20%以上。如前所述,批量转让资产包账龄平均高达 5 年以上,和其他处置方式相比,上述转让对价对银行而言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同时,由于批量转让完全卖断的特点可确认损失,从而可以起到税前抵扣的效果,考虑 25%的税率,这一模式对改善净利润指标具有重要价值。此外,不良资产批量转让范围还包括已核销资产,考虑目前各行普遍存在大量已核销但未能税前抵扣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及其 250%的风险权重,通过批量转让方式处置已核销资产,既可以在不增加损失的情况下回补拨备,又可以化解高风险权重的低效资产,减轻资本占用,一举两得。
面临的挑战
商业银行面临客户群日益多元化、合规监管要求显著 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不断上升的复杂经营环境,开展批量 转让业务仍面临多个挑战。
第一,批量转让面临如何满足消费者权益保护要求、避免 债务人投诉的难题。近年来,由于全社会对于消费者权益日益 重视,越来越多的信用卡持卡人也意识到自身债务人加消费者 的双重身份。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满足消保要求前提下合法合 规转让是各行仍在探索的课题。例如,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 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向其他个人信息处理者提供其处理的个 人信息的,应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由于资产转让后受让方出 于管理和清收的需求,必须从出让方获取债务人个人信息。但 鉴于不良客户中失联比例较高,且由于自我保护对于具备联系 条件的客户也往往难以获得授权,实际上这一规则将影响大量 前期贷款发放过程中未设置相关授权条款的资产。
第二,目前零售资产批量转让业务存在多个操作环节,客 观上会加剧银行操作风险。按现行司法解释,目前转让通知需 要逐户以邮政专递的方式送达方为有效,考虑银行处置 1 个 10 亿元本金余额的资产包才能实质改善经营数据,对于目前无抵 押的不良资产而言,件均多者如经营贷约 20 万元,少者如信用 卡约 3 万元,也即件数在 5000 至 3 万的区间,而出让和受让双 方需要逐一梳理填写债权人信息和债务信息,形成转让通知并 联合用印,而后逐一邮寄,其间的工作量十分巨大。根据《金融 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规定,金融企业移交的债权 债务关系和产权关系的法律文件资料必须移交原件。同时按 照现有监管规定,诸如信用卡等业务在办理过程中授信文件仍 需要线下签署,后续如需交割文件,涉及抽调并归拢分散在全 国各分支机构的已存档历史文件,程序烦琐。
第三,转让后处置仍面临多种技术问题,影响了交易双 方积极性。对于受让方而言,因各种相关规定,后续债权主 张存在一定的技术性困难;由于信贷业务本身的非标准化 特点,受让方无法确保前期尽职调查中可全面有效掌握出 让方贷款档案的齐备情况,后续受让方在债务管理时,对于 进件材料、交易信息、息费减免规则、账务核算模式等方面 均可能面临挑战。
展望与建议
零售类不良资产批量转让业务的试点期间各机构踊跃参与、试点项目均平稳成交,市场反应积极,预计未来政策 将会加强对相关业务的支持力度,并通过出台新政策带动 业务健康发展。
第一,未来可尝试将出让方的范围适度扩大,但暂时不 宜扩大受让方的范围。目前出让方仅包括 6 家国有控股大型 和 12 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未来建议考虑将治理规范、 经营稳健、内控有效和规模较大的城商行、农商行、消费金融 公司纳入范围。从各行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国有大型 和股份制以外的商业银行不良率相对更高,同时还存在拨备不足、处置手段少等问题,更需要拓宽处置渠道。同时,此类 机构由于聚焦地区性资产,和作为主要受让方的地方资产管 理公司联系更加紧密,其集中于单一地区的资产包也更符合 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偏好,从而更有利于后续的处置。但目 前并不建议扩大具有受让资格的机构范围。从前期的成交 情况来看,部分资产包竞价甚至达到数百轮,成交价格可高 达本金 5 折以上,这一非正常的市场结果主要是因供需关系 失衡造成的。此外,由于零售类借款人相对特殊的自然人属 性,在处置过程中首先需要保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特别避 免暴力催收等行为,因此将监管范围之外的非持牌机构纳入 会存在较大风险。
第二,建议研究优化相关政策,调整当前适用性不强或具有更优技术方案的内容。建议在《个人信息保护法》 相关司法解释中明确不良资产批量转让过程中的个人信 息保护原则,考虑债务人违约属于过错在先且主观本能上 会拒绝进行信息授权,因此对于债权债务关系清晰的不良 资产,可将在此过程中向相关方按最小范围提供个人信息 作为授权豁免项,从而为存量不良资产转让破除障碍;建 议对交割时移交档案原件的要求进行灵活调整,考虑目前 各行影像系统已十分发达,且电子资料的有效性已在大量 业务实践领域被广泛接受,建议对交割要求不做过多限 制,可由出让方和受让方按商业诉求,用合同约定档案材 料的交割载体和交割时间等。
第三,建议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为不良资产批量转 让业务夯实基础。目前零售债权转让后为及时生效,主要依 靠出让方和受让方联合向债务人发布转让通知,但通知生效 存在成本高、接受度低的问题;且由于受让方身份确认过程 复杂,在取信债务人的过程中也会发生大量交易成本。建议 可参考国外有关经验,建立官方统一的电子化债权登记平 台,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另外,出让方和受让方在交割过 程中,由于权利义务对等安排、信息安全要求、资金划款时间 和资料交割时间等一系列复杂内容,加之各机构对于不良资 产转让合同审查往往格外审慎,导致双方达成交易意向后, 合同迟迟无法签署。如果由现有登记竞价平台机构发布标 准化合同范本,可有效节约各参与方时间成本。加强对受让 方的资源扶持和政策支持,包括加快为其接入征信系统,提供债权管理和估值模型方面的系统和知识资源,允许具有受 让资格机构相互之间对资产进行二次转让等。
内容来源:金融时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不良贷款核销申请(不良贷款核销)":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8210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