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上半年不良率区域图谱:多地不良贷款加速出清,风险监管指标趋于合理,下面是证券时报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不良贷款管理系统
今年上半年,全国大部分区域的银行贷款资产质量维持稳健向好态势,更多地区正在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
据券商中国记者梳理,截至8月14日,已公布2023年上半年银行业不良贷款数据的22个地区中,共有18个地区不良贷款率较今年年初明显下降,多数省份仍在快速出清不良资产。与此同时,京沪等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这一指标也有轻微反弹。
银行业上半年资产质量更趋稳健
数据显示,此前基数较高的海南、甘肃、大连等地继续维持较快的不良率降幅。
例如,海南省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率已降至4.48%,虽仍维持高位,但该省风险指标的降幅达0.91个百分点,在全国已披露数据的地区中居于首位;甘肃银行业不良率已降至3.85%,降幅达0.6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压降超92亿元,力度可谓不小。
另外,重庆、山西、深圳等地上半年的不良率降幅分别达0.32、0.25和0.23个百分点,其中,深圳半年内压降不良贷款达114亿元,压降规模在全国已披露数据的地区中居于首位。
江浙等东部沿海区域,不良贷款率不仅继续维持极低水平,并且较年初进一步压降。其中,浙江省银行业不良率仅为0.61%,继续维持了全国最低水平,较年初下降0.02个百分点。江苏以0.67%的水平居于各区域第三,分机构来看,该省的国有大行、股份行、政策行不良率均低于1%,表现优秀。厦门首次披露上半年不良率数据,仅为0.63%,不良规模较年初减少约10亿元。
“从行业整体来看,资产质量仍然有一些压力,但总体表现仍然相对平稳”,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作为一个时点指标,与不良生成速度和不良处置速度两大因素有关,上半年一些省份不良率下降,可能是由于其加大了处置不良资产的力度;同时,也跟这些地区银行业新生成不良贷款有所下降有关。
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银行不良贷款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这其中既有银行加强风险管理不良贷款总额下降,也就是缩小分子的作用,也有银行增加信贷投放贷款总额增加,分母扩大的因素。具体到各省的情况看,不良贷款率变化方向幅度不一致,导致不良贷款率变化成因不一致。
京沪粤等地不良率略有反弹
整体来看,我国多数地区银行业不良贷款率进一步下行,但京沪粤等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却有所反弹,上升幅度略小。
以今年上半年不良贷款率上升较快的上海为例,截至6月末,该地区银行业不良率为0.98%,较年初上升0.19个百分点,在已披露地区中增幅最大,但基数仍维持较低。该地区不良贷款余额增幅约243亿元。分银行机构类型来看,股份行的不良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增幅最大,分别增长0.48个百分点和约123亿元。
北京今年6月末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也较年初有所上升。记者根据相关指标进行测算,北京不良率为0.81%,较年初增幅0.03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增幅约106亿元至1129亿元,指标仍处于全国优秀水平。
同样属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广东省,今年上半年该项指标也出现部分反弹。6月末不良率较年初上升0.1个百分点至1.17%,不良贷款余额增幅约307亿元,增长规模处于全国已披露数据的地区首位。
廖志明认为,这些经济发达区域的不良率阶段性反弹较为正常,因为其指标基数较低。对于小幅反弹的原因,他认为或与这些区域近两年房地产风险的逐步出清有关,由于这些经济发达地区较低水平的不良率,容易产生一定的波动。总体来看,因为这些地区银行客户的抗风险力较强,未来该区域银行资产质量或能继续保持平稳,不良率可能不会明显上升。
除了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部分中西部省区的不良率也略有反弹。其中,贵州、湖南(商业银行不良率)、新疆等地分别较年初上升0.08、0.03和0.01个百分点,但不良率均低于上半年全国银行业1.68%的水平。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向记者表示:“这些区域银行不良处于低位,结合上半年银行业盈利、不良拨备、资本充足率等数据看,银行资产质量保持良好,经营稳健。”
风险监管指标处于合理区间
日前,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在发布上半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数据时表示,主要风险监管指标处于合理区间。其中,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1.68%,同比下降0.08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4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021亿元。
不过,就监管派出机构披露的其他指标来看,也有青海、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等少部分地区银行业或个别类型的金融机构净利润指标在一季度或上半年出现亏损。多数亏损的机构为政策性银行或农村金融机构。
廖志明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总体上可能是这些区域不良处置的速度在加快,所以有一些地方它的银行业盈利明显下降甚至是亏损,也反映了不良处置的力度加大。因为不良处置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较多的拨备去处置,所以部分地区银行亏损跟不良处置有一定关系。
周茂华认为,部分中小银行经营受区域经济影响相对大,各类型银行出现一定分化,但从趋势看,国内经济循环逐步畅通,经济回暖,企业经营持续改善,利好银行盈利和资产质量改善。
对于这些地区的银行业经营如何改善,廖志明认为,应该把握好风控的同时深耕当地市场,做到差异化竞争,最核心是需要识别清楚贷款的风险,而不是随意地放贷,因为欠发达地区的信用成本也相对偏高;同时可以加大中间业务这类低风险业务的发展力度,因为即便是经济相对差的地区,也有不少零售客户,可以提高手续费等相关收入。
周茂华表示,这些地区的银行需要不断完善内部治理,提升经营效率与风控能力,更好满足市场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银行与实体经济共生,当前需要银行不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加大实体经济薄弱环节、重点新兴领域支持,激发微观主体活力,释放市场潜力。
责编:李雪峰
校对:廖胜超
不良贷款诉讼系统化
来源:中国审判
特别提示:凡本号注明“来源”或“转自”的作品均转载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所分享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本号观点
编者按
2020年,人民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工作目标,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稳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为总结经验、把握方向和重点,本刊与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推出“2020年司法改革十大关键词”,藉此对2020年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工作的重点、亮点、难点作一次全面梳理,展现人民法院的前行轨迹。同时,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解读,期待推动司法改革不断实现新突破、新进展。
因篇幅所限,专题分上、下两期发出。
文 | 本刊记者 魏晓雯
曾经,立案大厅排队等候的群众络绎不绝;为立案辗转千里的情景频频出现。而今,纠纷不仅可以不打官司就能消除,而且即便是打官司,也能又快又好地解决。这一切得益于人民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
一年多来,一套从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到诉前多元解纷,再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的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已经峥嵘初显;一项自网上立案、跨域立案到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人民法院送达平台的智慧法院建设硕果累累。
司法是纠纷化解的最后一道防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高度重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和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工作,从2015年四川眉山会议、安徽合肥会议,到2017年安徽马鞍山会议,思想认识步步深化,实践创新不断丰富。
2019年6月,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在江西南昌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人民法院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工作,明确了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的战略目标和一站式建设的总体要求,一站式建设进入“快车道”。
同年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的意见》发布,该意见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站式多元解纷、一站式诉讼服务”的建设目标,分三部分共计27条规定了推进“两个一站式”工作的总体要求、工作措施和组织实施。
2020年9月,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主题为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这是继2019年江西南昌会议对一站式建设作出部署之后,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再一次聚焦“一站式建设”。
“将矛盾消解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是新时代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人民法院坚决落实“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生动展现。
一年来,各级人民法院切实发挥在社会治理中的职能作用,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诉源治理机制,前移解纷关口,延伸服务触角,下沉力量资源,建立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链条,实现纠纷“终端”与诉讼“前端”无缝对接,让大量纠纷止于未发、化于萌芽。
“跑一个地方就能快速解决纠纷。”在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搭建婚姻家庭、道路交通、物业纠纷等类型多样的调解工作室,引入人民调解员、行业组织等参与调解……多方联动、共同解纷,正是各级人民法院增强诉讼服务中心实质性解纷功能的创新之举。
2019年,一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深化“分调裁审”机制改革的意见》,让繁简分流和速裁快审工作在各级法院的诉讼服务中心全面展开。按照该意见的要求,中级、基层法院需形成多数法官解决少数疑难复杂案件,少数法官解决多数简单案件的工作格局。据悉,2020年上半年,北京法院系统通过多元调解和速裁结案101823件,用20.7%的民事法官前端解决了66.5%的一审民事案件。
2019年12月25日,全国中级、基层法院和海事法院全面实现三类案件跨域立案服务,真正构建起“家门口起诉”新模式,让异地诉讼难、诉讼累成为历史。
跨域立案服务飞速实现的背后,离不开“中国移动微法院”等信息技术成果的坚实支撑。“中国移动微法院”可提供网上引导、立案、交退费、查询、阅卷、庭审、申诉等服务,让群众打官司“最多跑一次”。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然而,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并未停摆。人民法院不断拓宽服务渠道,改进服务方式,进一步健全诉讼服务大厅、诉讼服务网、12368热线、巡回办理“厅网线巡”立体化诉讼渠道,让各类当事人都能在“少跑腿”中享受到高品质的诉讼服务。
未来,人民法院持续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相信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也必将成为中国法院改革发展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专家点评
保障人民诉讼权利 提高纠纷解决效率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建伟
“保障人民诉讼权利、提高纠纷解决效率”,是2020年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重点工作和关键领域。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人民法院坚持改革为民的立场,紧扣国情,立足实践,不断完善“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中国司法改革的法治之路。
“跨域立案,线上立案”,实现诉讼服务模式的科技化、系统化。为解决异地诉讼成本高的问题,人民法院加快“推动诉讼事项跨区域远程办理、跨层级联动办理”,便利群众在家门口解决纠纷;扫清立案障碍,简化诉讼程序,大力推进各地、各级法院的诉讼资源调配;利用科技手段完善诉讼服务,实现了诉讼“本地办”“家中办”,通过建设信息化诉讼服务大厅等线上平台,技术成果的坚实支撑。“中国移动微法院”可提供网上引导、立案、交退费、查询、阅卷、庭审、申诉等服务,让群众打官司“最多跑一次”。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然而,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并未停摆。人民法院不断拓宽服务渠道,改进服务方式,进一步健全诉讼服务大厅、诉讼服务网、12368热线、巡回办理“厅网线巡”立体化诉讼渠道,让各类当事人都能在“少跑腿”中享受到高品质的诉讼服务。未来,人民法院持续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相信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也必将成为中国法院改革发展的又一张亮丽名片。努力实现诉讼服务“全天候”,群众维权“零跑腿”。
“调解为主,诉讼断后”,强化调解机制建设,丰富调解参与主体,提高调解人员素质。多元、高效、便捷是人民群众对于纠纷解决机制的期待。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经验积累,调解在诉源治理方面的功能日显。在重大疫情的重大压力与机遇之下,2020年人民法院进一步发挥调解在多元解纷中的独特优势,实现了调解机制系统化、调解平台线上线下联动化、调解程序法定化、调解主体多元化、调解覆盖范围全面化,不断延伸服务触角,下沉诉讼资源,成效显著。
“繁简分流,一站解决”,完善繁简分流标准和工作流程,加快速裁快审机制建设。随着群众维权意识的提升,日益增长的诉讼需求对司法资源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提高纠纷解决效率,除了发挥调解功能、坚持“调审结合”之外,还要在诉讼进程中实现“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实现诉讼纠纷的“一站式”解决,保障了速裁快审案件得到及时处理。
“便民、高效、科技、多元、服务”,是人民法院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词,也是今后进一步推进纠纷解决机制改革、诉讼服务体系改革的基本点。在保证实体公平正义和程序正义的前提下,大力降低纠纷解决成本,提高权益维护效率,乃是司法改革命题的应有之意。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不良贷款管理系统(不良贷款诉讼系统化)":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8200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