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信创实质性推进箭在弦上!受益上市公司梳理,下面是金融界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网络贷款上市公司
财联社8月27日讯(编辑 宣林)中信银行通用基础设施集成商入围采购项目日前确定入围中标人,项目整体预估采购金额65.25亿元,入围中标人为宇信科技、新晨科技、神州信息等6家厂商。开源证券陈宝健在8月9日的研报中表示,此次中信银行65亿信创大单的落地进一步提振金融信创市场信心,预计后续其他银行的信创招标也有望落地,三季度信创整体招标值得期待。
金融信创招标持续增长,7月中标量为70,同比增加84%。陈宝健指出,2023年以来,负面因素逐渐消退,金融IT厂商业绩整体回暖,金融领域大模型技术迭代加快也有望打开成长空间,随着政策持续鼓励和招投标的加速落地,下半年值得期待。
金融行业是信创工程推进的排头兵,是继党政信创之后发展最快的应用领域之一。东方证券张颖在7月5日的研报中表示,2020年和2021年,金融行业信创启动两期试点,覆盖数量分别为46家和196家。目前,金融信创三期试点已收官,按照“先试点,后全面”的技术推广路线,现已进入存量机构全面推广阶段,参与方将扩容至全行业5000余家金融机构,逐渐由大型银行、证券等机构向中小型金融机构渗透。招商证券郑积沙在2月22日的研报中更表示,金融信创实质性推进箭在弦上,未来三年为黄金窗口。
二级市场上,提供信贷风险业务管理咨询、软件开发与服务的银行IT供应商安硕信息最近6个月股价累计最大涨幅达158%。知名老牌证券软件供应商财富趋势最近10个月股价累计最大涨幅达246%。
郑积沙表示,金融信创从基础软硬件到金融业务应用分层级推进,随着金融机构基础系统和一般性邮件、OA等应用国产化替代的完成,金融信创的重心将逐步迁移到核心系统和外围相关业务系统。此类业务具有投入大、专业化强、壁垒高、耗时长等一系列特点,大量的开发、测试、运维等科创适配工作为金融IT厂商带来高增长契机。随着金融信创逐步在业务层深化,行业高景气有望长期持续。
从银行、证券、保险细分行业来看,银行IT支出规模最大,增速最高。结构上来看,国有大行和大型股份行占据主导,率先发力,高举高打,在IT支出规模和增速上引领金融行业。
银行核心系统支撑最基本的存贷款业务,并作为其他衍生业务的基础兼具交易处理系统与会计处理系统的功能。随着银行专有业务专业化程度提升,金融服务模式不断创新,银行核心系统的支撑能力与应变速度面临极高挑战。东方证券在研报中表示,近年来,长亮科技、神州信息、中电金信、宇信科技、南天信息、中软科技、天阳科技等头部核心IT系统供应商加速布局自身产品线类别,自身技术壁垒持续提高,将受益于核心系统替换需求的提升,后续行业的集中度有望提升。
除上述公司外,中国银行IT市场的玩家还有恒生电子、科蓝软件、信雅达、中亦科技、京北方、信安世纪、新晨科技、银信科技、慧博云通、电科数字、润和软件及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广发银行等头部银行企业。
兴业证券徐一洲等人在8月4日的研报中表示,政策上,2023年6月中证协《证券公司网络和信息安全三年提升计划(2023-2025)》要求券商信息科技平均投入金额不少于2023年至2025年平均净利润的10%或平均营业收入的7%。技术上,证券公司目前的大集中交易模式采用典型的“IOE”(IBM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设备)架构,通过新一代核心交易系统建设能够有效实现核心部件国产化,且能够实现系统性能的提升。在下游行业加大IT支出预计和新一代核心交易系统信创建设要求下,证券IT迎来戴维斯双击的甜蜜时刻。
上市公司方面,恒生电子的投资交易系统产品O32自2007年上线以来,管理了机构投资者近9成的资产;金证股份2023年首次在公募基金项目中实现整体更换客户核心IT系统;顶点软件在CRM和智慧运营领域表现优秀,证券行业案例80+;华锐技术2022年8月正式上线与国泰君安共研的新一代信创分布式低延时交易平台(NGTP),超1500万经纪业务客户全部迁移;指南针是国内最早的证券分析软件开发商和证券信息服务商之一,已形成证券公司+金融科技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
保险IT方面,开源证券陈宝健在8月13日的研报中表示,一季度以来,随着负面因素消退,头部保险企业收入均显著修复,行业基本面逐渐向好。根据保险业协会发布的发展规划,要求“十四五”期末保险行业平均信息技术投入占营收比率超过1%(2020年为0.63%),在政策要求下,未来保险信息化投入有望提速,建议关注中科软、新致软件等。
本文源自财联社 宣林
上市贷款巨头
在京东物流(02618.HK)、京东健康(06618.HK)上市后,京东集团(09618.HK)分拆旗下资产上市的动作继续。京东工业和京东产发也计划赴港上市。其中对京东产发而言,其“重资产”的“买地收租”模式引发关注。
3月30日,京东集团公告称,拟分拆京东工业和京东产发并于港交所(00388.HK)主板独立上市。运营物流园区和产业园区的京东产发招股书显示,对京东集团依赖逐步降低,但目前京东集团依然持股京东产发近75%,也贡献了京东产发近一半的收入。
2022年京东产发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净流出221亿元,如此庞大的资金流出主要是为了并购项目和买地;为了照顾租户需要,京东产发投资也要看中“好地段”,如此“重资产”模式的运作之下,海外市场将会如何估值?
刘强东连番套现京东健康,也让投资者对“京东系”信心有所动摇。京东健康和京东集团股价近日都经历过连日下跌。
近一半收入来自京东集团
京东产发于2012年成立,2018年开始独立运营,京东集团目前持有京东产发已发行股本总额的约74.96%,跟京东集团关联交易依然主导着京东产发业务。
据介绍,京东产发定位为现代化基础设施开发及管理平台,主要包括物流园区、产业园区及其他,其客户群拓展至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制造、零售等新经济产业。京东产发目前在中国、印尼、越南、英国及荷兰等五个国家经营业务。
京东产发2020年、2021年和2022年的收入(提供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基金管理服务、开发服务)分别为5.82亿元、7.99亿元和23.18亿元,三年间其他收入以及收入净额(包括投资物业的公允价值变动、出售项目公司的收益、政府补助、外汇差异等)分别为35.2亿元、31.6亿元和41.4亿元,过去三年净利润为28.1亿元、14.9亿元和22.2亿元。
其中,京东集团及其关联公司产生的租金收入分别占京东产发于相应期间收入总额的68.1%、64.8%及47.4%。京东产发表示,过去的收入很大一部分与京东集团有关,并很可能持续如此。
不过,招股书也称:“京东集团可能对我们的运营施加实质性的影响,并且京东集团可能无法以对我们有利的条款解决此类利益冲突,也无法以我们其他股东的最佳利益行事。”京东产发举例称:“只要京东集团仍为我们的控股股东,我们与其竞争对手开展业务活动的能力便可能受到限制。这可能会限制我们推广自身服务或扩展业务以符合本公司及其他股东最佳利益的能力。”
对于京东产发分拆上市的原因,京东集团表示,董事会认为分拆对京东集团及京东产发有利,原因在于:分拆可按京东产发的自身优势更好地反映其价值,并提高其营运及财务方面的透明度。与京东集团的相对更多元化的业务模式不同,京东产发的业务将吸引这样一批投资者群体:预测基础设施资产管理,及关注一体化物业服务业务的高增长机会。
此外,京东集团表示:拟分拆将提高京东产发的价值,例如提升京东产发的独立形象,有利于加快其业务增长。同时,京东产发将来于需要时可直接独立进入股票及债务资本市场,以及进一步提高获取银行信贷融资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将京东产发管理层的责任更直接地与其经营及财务表现相关联。
京东产发称:“按照行业惯例,我们通常使用现有资本收购土地,而为后续资本开支安排债务融资。我们的大部分资产贷款过往均使用京东集团提供的融资。”截至2020年、2021年及2022年12月31日,京东产发应付京东集团贷款净额分别为143亿元、87亿元及88亿元,占京东产发年底资产总额的56%、22%及11%。京东产发于2021年3月进行了A轮融资,京东产发成为京东集团的非全资子公司,因此应付京东集团贷款净额自2021年开始计息。
然而京东产发因为大量买地和并购,光向互联网业务为主的母公司借钱显然并不够,京东产发不可避免的走向“重资产”的运作模式。
“重资产”模式如何估值?
从行业属性看,物流地产需要大量资金,2022年京东产发就产生了221亿元的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跟商业地产类似,物流地产也得有“好地段”来支撑租金,但这也会导致收购成本上涨。
京东产发表示,过去通过内部现金流、私募股权融资以及京东集团及独立金融机构的债权融资等来源筹集资金。未来,京东产发可能需要额外融资以应付资本开支,以支持业务的未来增长,或为现有债务责任再融资。京东产发称:除了京东集团的资产贷款外,利用外部金融机构融资,该等结余增至2022年12月31日的90亿元(流动)及80亿元(非流动),主要归因于对中国物流资产收购的融资等。
2022年,京东产发投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221亿元,主要归因于收购子公司115亿元及添置投资物业115亿元;2021年,投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78亿元,主要归因于添置投资物业支出73亿元、收购项目公司支出16亿元及向合营公司注资9.11亿元。
京东产发表示:将大部分现代化基础设施资产租赁予物流服务、电子商务、制造及零售行业的租户,导致对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的需求大幅增加,然而该趋势亦存在固有风险和挑战。例如,该等行业的租户通常偏好大规模的、最先进的物流基础设施,需要具备大量前期资本投资方可建成。此外,该等租户通常寻求位于主要大都市区内或附近的设施,但由于该等区域适合开发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的地块稀缺,导致成本上升。
京东产发也透露:对中国物流资产的收购,由外部商业银行的短期贷款提供资金,并于2023年2月获得再融资,贷款融资额不超过90亿港元,为期364天。根据与京东集团于2021年10月签订的担保协议,该贷款附带京东集团的担保,且就此支付1–2%的实际年利率。不过,京东集团的担保预计将于后撤销。
有香港投行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作为互联网巨头的京东集团本身有较好现金流,但如此依赖融资的京东产发,现阶段显然属于“重资产”模式,该如何估值会存在一定的疑问;另外刘强东本人对“京东系”的减持,也可能对整个“京东系”估值产生一定影响。
4月6日,据港交所权益披露资料显示,3月30日刘强东以每股57.6港元的均价卖出京东健康880万股,持股比例从68.98%降至68.70%,按照卖出价57.6港元/股计算,共套现超过5亿港元。2022年4月底5月初,刘强东曾两次减持京东健康,分别是2022年4月底以50.67港元/股的价格出售384.28万股,2022年5月初,以每股均价49港元出售京东健康499.76万股。
过去几个交易日,京东集团连跌四日,京东健康则一度出现了7个交易日内6日下跌的情况。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网络贷款上市公司(上市贷款巨头)":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8139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