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行息差管理能力大比拼 中行行长回应:息差下降问题是对中行的一种褒奖,下面是经济观察报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贷款息差计算公式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艳明 相比于2020年六大行的净息差普遍收窄,2021年中期的业绩显示,情况也不太乐观。随着上市银行的2021年中期业绩相继披露完毕,除交行外,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和邮储银行五家国有大行的净息差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目前从银行的收入构成来看,利息净收入依然是各家大行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净息差,也即净利息收益率(NIM),其计算方式是以利息净收入除以平均生息资产,这是衡量一家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贷款定价向LPR(LoanPrime Rate)定价方式的转换,以及政策推动降低实际利率的情况下,对净息差的管理考验着银行管理层的经营能力。在近期六大行举办的业绩发布会上,对于息差的管理再次成为绕不过的话题。
工行在半年报中表示,本行持续让利实体经济,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年化净利息差和净利息收益率分别为1.93%和2.12%,同比分别下降9个基点和8个基点。交行的净利息收益率 1.55%,同比上升 0.02 个百分点,是六家国有大行中唯一息差上升的银行,不过相比2020年底的1.57%略有下降。
农行、中行、邮储银行、建行、交行的高管对息差管理的问题进行了回应。
农行行长张青松:预计农行下半年息差将整体企稳
农行在财报中披露,2021 年上半年,本行净利息收益率 2.12%,净利差 1.96%,均同比下降8个基点。净利息收益率和净利差同比下降主要是由于:(1)受本行落实国家让利政策以及部分贷款重定价等因素影响,贷款收益率下降;(2)受市场环境影响,存款付息率上升。
农行行长张青松在回复关于息差管理的问题时称,上半年农行坚决贯彻落实让利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净息差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努力控制负债成本,上半年农行净化息差为2.12%,与上季度持平。从资产端来看,生息资产的收息率逐步企稳。一是贷款的收息率4.25%,与去年相比下降13个基点,但季度环比持平。二是市场纯拆放同业收息率是2.05%,较去年上升15个BP。三是资产结构进一步优化,贷款占资产总额的比重59.2%,较去年末上升1个百分点。
从负债端来看,整体负债成本小幅上行。一是受存款定期化、长期化趋势的影响,存款的付息率1.59%,较去年上升6个BP。二是农行在同业利率的低点适度增加了市场化的负债规模,部分缓解了负债成本的上升。
对于未来息差趋势,张青松表示,预计农行下半年息差将整体企稳。从资产端来看,新发放贷款利率将保持相对平稳,再加上刚才提到的资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的因素,预计生息资产的收息率将逐步起稳。从负债端来看,农行将认真落实自律机制的相关要求,对存款利率的上线,尤其是中长期存款利率的上线进行调整,进一步缓解整体负债成本的上行压力。
张青松表示,农行将努力保持净息差优势。一是突出分层分类定价,优化信贷结构,稳定贷款收息水平,同时抓住市场机遇,提升债券投资等资产的收益水平。二是鼓励活期存款和短期存款,合理发展中长期存款,进一步优化负债结构。
中行行长刘金: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对中行的一种褒奖
在中行举行的业绩发布会上,有分析师提问称,中行财报当中上半年的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较好,但是息差表现有所承压,希望管理层具体介绍一下相关的情况和下一步的措施,并帮助展望后续走势。
中行副行长王纬在回答此问题时,首先对中行手续费收入和净息差相关数据进行了介绍,并表示,拉动手续费增长的因素是境内基金的代销、理财业务、互联网支付,托管业务收入,以及境外代客买卖,股票佣金收入增长比较好。
关于净息差方面,上半年中行的净息差是1.76%,比去年下降了9个基点。王纬称,主要原因还是受市场利率下行,去年LPR利率下降,以及贷款陆续到期重定价因素的影响,主要是今年以来贷款的收益率较去年有所下降,相应的拉低了净息差。
王纬继续表示,为了缓解资产收益率下行对净息差的影响,中行动态调整业务策略,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一方面坚持量价双优,持续优化存款结构,努力扩大低成本资金来源,努力将存款成本控制在合理水平;另一方面在服务实体经济、满足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要求的同时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今年上半年境内人民币的中长期贷款占比较上年同期提升了1.77%。
对于未来的息差预计,王纬说,下一阶段预计净息差仍然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将做好前瞻性和趋势性的研判,继续做好存款量价平衡,提高活期存款占比,合理控制存款成本,促进存款高质量发展。同时,不断优化贷款结构,继续提高中长期贷款的比例,努力提升定价能力和水平,进而改善中行的息差水平。
中行行长刘金随后对该问题进行了补充答复。“首先感谢这位朋友的提问,你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对中国银行的一种褒奖。你刚才讲到,我们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比较好,但是息差有所承压,息差怎么来的?主要是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两个决定。”
刘金表示,“存款利率的市场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中行本身的负债管理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如果息差表现有所承压,主要说明我们支持实体经济、减费让利方面做得比较好,这个问题本身是对我们的表扬。接下来,我们会在存款量价双优、负债精细化管理上再做一些具体的工作。同时,随着疫情进一步控制和中国经济的进一步恢复,我们也相信经济的基本面会越来越好,我们一方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减费让利、支持实体经济,同时在贷款方面的收益水平也会逐步的有所回升。”
邮储银行董事长张金良:相信息差会逐步趋稳
在8月30日上午的邮储银行业绩发布会上,邮储银行董事长张金良表示,当前虽然净息差仍然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但是通过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的各项举措,相信息差会逐步趋稳。随后,张金良从资产端和负债端两个方面分别作了分析。
从资产端来看,张金良认为,下半年促进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仍是政策主基调,所以贷款利率估计仍然有下行空间。资产端有两个方面改善因素,第一个因素,从短期看,去年存量贷款LPR换轨的降价影响,已经在上半年释放完毕,影响贷款收益率的最大的一次冲击已经过去了。
第二个因素,从中长期看,邮储银行的存贷比在持续提升,这个有利于改进息差。2016年H股上市的时候,邮储银行曾经承诺,三年内存贷比超过50%,2019年中期的时候提前实现了这个目标,后来的几年,每年都是提升2-3个百分点,到明年年底(2022年底)邮储银行的存贷比有可能提升到60%。大家知道,信贷资产的收益率是高于金融市场的资产收益率的100BP左右的,随着存贷比的提升,将有利于改善我们的息差。未来在资产端的管理上还是要坚持高质量发展的策略,努力地向结构调整要效益,不仅仅要关注每年的增量,更重要的是在12万亿的存量上做文章。在优化信贷方面将进一步加大“三农”、消费等零售贷款的投放力度。非信贷投资方面将以RAROC(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率)为依据,把握下半年地方债券发行的时机,加大投资力度,提高资产组合的平均收益。
从负债端来看,张金良表示,存款一直是邮储银行的优势,“自营+代理”的独特运营模式,给邮储银行带来了6亿多的个人客户和近10万亿元的个人存款,负债端也有两个方面的有利因素。第一个有利因素,今年的6月21日,商业银行通过自律机制调整了存款定价政策,由上浮倍数改为加点,总体方向是降低银行业的资金成本,邮储银行存款占总负债的比例是95%,所以这次调整我们的受益面更大,对我们更有利。
第二个因素是邮储银行一直坚持存款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不盲目地追求市场份额。前两年,邮储银行下决心调整了存款结构,促短抑长,这个政策效益正在逐步显现。今年上半年三年期高息存款少增200亿元,下半年还有2000多亿元的三年期高息存款要到期,明年还有几千亿元的三年期高息存款要到期。随着高息存款的到期,无论客户选择是续存还是转为理财基金等投资类产品,都有利于存款付息成本的下降。
建行首席财务官张毅:今年年底和明年年初逐步企稳
今年上半年建行净利息收益率为 2.13%,同比下降7个基点。建行首席财务官张毅称,近两年银行业的NIM呈现收窄的趋势,一方面是世界经济的潜在增速在逐步收窄,同时叠加疫情影响,各国采取了一些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的投放量在上升,所以利率中枢在下移。同时,国内利率市场化加剧,造成利率水平的下降。
从建行本身的情况来看,张毅表示,疫情以来,建行加强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贯彻落实国家减费让利的相关要求,所以对普惠、民营企业的贷款收益率有所下降。同时,存款市场竞争加剧,相应付息成本上升,造成NIM有所收窄。上半年,建行NIM为2.13%,同比下降了7个基点,与去年年底相比下降了6个基点。二季度和一季度基本持平,LPR的相关影响在一季度已经基本体现,从二季度开始,贷款、债券等主要资产收益率逐步趋稳,一定程度上平抑了付息成本上升的相关影响。
张毅称,NIM的收窄到今年年底和明年年初应该是逐步企稳,建行会加快业务策略调整,尤其是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加强在贷款、存款等主要产品定价以及风险定价方面的能力,相信全年建行的NIM会保持在比较合理的水平。
交行副行长郭莽:压降高成本负债、优化负债结构
交行中报数据显示,该行上半年收入保持稳定增长。报告期内,交行实现净经营收入1340.51亿元,同比增长5.59%。其中,利息净收入784.86亿元,同比增长6.28%;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49.66亿元,同比增长2.84%。报告期内,该行净利息收益率(NIM)1.55%,同比扩大2个基点。
交行副行长郭莽介绍道,净息差扩大在于该行持续压降高成本负债,优化负债结构。截至6月末,交行境内行人民币结构性存款时点余额较上年末减少657亿元,降幅8.12%,平均成本率3.19%,同比下降33个基点。
郭莽表示,下半年预计净息差将保持总体稳定,有利的因素是受近期降准、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优化影响,负债端的成本率有望下降;不利的因素则是存款市场竞争激烈,也考验该行负债端的拓展能力,同时受贷款需求、政策面等因素的影响,贷款收益率总体也有一定的下行压力。
谈及稳定息差的措施,郭莽表示,在资产端,一是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适度推进资产结构优化调整,积极满足消费领域的信贷需求,保持信贷收益率的稳定;二是加强临期管理和移位再贷,盘活存量,提升整体资产收益率水平;三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度加大收益率相对较高的债券等非信贷品种的投资。
同时,在负债端,一方面努力提升低成本资金的吸收和留存;另一方面,继续坚持高成本负债压降策略,全年压降结构性存款的目标水平在1000亿~2000亿之间,并且强化对中长期定期存款价格的监测和管理,压降占比相对较高的三年期以上的定期存款,对新发行的大额存单和结构性存款利率进行价格管控,目标是不超过同业的平均水平。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经济观察报,访问yuanben.io查询【5NYYDWFA】获取授权信息。
净利息差是什么
被冷落多时的银行股最近回光返照,重现了许久不见的强势表现,其中尤以“公募一哥”所钟情的招商银行(600036.SH, 03968.HK)最受瞩目,在最近7个交易日,招行的A股累计上涨近10%,达到53.09元人民币,这是否意味着该行已经走出谷底?
笔者留意到,招行H股于9月中曾遭遇跳水,在短短五个交易日内下跌18%以上,A股则累跌近11%,适逢房地产企业引发市场担忧之时。到2021年10月12日收市,招商银行为AH股同步上市的股份中A股溢价最低。
计及汇率,招行的AH股价几乎持平,这在当下的市场实属罕见:A股主要受散户情绪风向和大机构抱团的主力资金影响。相对于群体行为偏差占主导的A股市场,H股相对理性,机构对其基本面和价值的评估较为中肯。
见下表,目前AH股差异最小的是招行、药明康德(603259.SH, 02359.HK)和其房地产敞口备受质疑的中国平安(601318.SH, 02318.HK),这或给予招行更为理性的估值偏向。
影响银行业前景的因素
最近备受冷落的银行股似乎再度引起市场的注意,但数据表明,银行股今年以来的表现依然不尽人意。
A股方面,见下表,国有四大银行现价依然低于年初时的股价。各主要A股上市银行中,招行的表现最好,年初至今累计上涨20.80%。
同时,Wind的数据显示,招行的A股市净率估值在所有A股上市银行中也排名第二,达到2倍,仅略微低于宁波银行(002142.SZ)的2.01倍。见下表,大部分主要上市银行的A股股价均未破净值,只有招行、宁波银行以及平安银行(000001.SZ)市净率超过1倍,显示出市场对于银行股的估值仍有所保留。
H股方面,三大国有银行工商银行(601398.SH,01398.HK)、建设银行(601939.SH, 00939.HK)和农业银行(601288.SH, 01288.HK)均较年初有所下降,跌幅也比对应的A股大,只有中国银行(601988.SH, 03988.HK)有轻微涨势。招行在H股市场继续保持领先姿态,累计上涨28.98%,市净率估值也是主要上市银行中的最高,达到1.97倍,相较而言,其他银行的H股股价均未超越其资产净值。
AH股市净率偏低,并非意味着市场一定会修复现在的信心不足。毕竟,银行股这几年市净率大部分时间都处于1倍以下,真要修复不会等到现在——之所以如此,还是信心问题——息差持续收缩、潜在坏账问题、金融科技的颠覆等等。
笔者认为,就中短期而言,在同等的调控政策下,当前制约银行前景表现的主要因素或为贷款质量以及房地产问题。以下,我们就主营业务、贷款质量以及房地产敞口三个问题,看看招行的相对表现。
招行主营业务占优
国内银行主要以利息服务为主要的收入来源,但近年也拓展交易、财富管理、信用卡、理财等业务。利息服务赚的是资金回报与资金使用成本之间的差价,容易受到经济环境与政策、资金流动性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银行都努力扩大非利息业务,以分散风险和多元化收入来源。
见下表,在这几年的低息环境下,主要银行的净利息差持续收缩,七家规模股份制银行的净利息差平均值由2019年的2.11%下降至2020年的2.03%,到2021年上半年再进一步下降至1.95%。
在大型股份制银行当中,招行与交通银行(601328.SH,03328.HK)的净利息收入占比最低,都不超过60%,见下表。对比利息服务,招行的净利息差和净利息收益率为七家银行中的最高,反映其在利息业务的盈利能力更优,主要得益于其收益率较高的零售业务。
2021年上半年,招行的个人贷款占比达到53.22%,高于工行的37.89%、建行的41.58%、中行的38.48%、农行的40.92%以及交行的33.36%,但低于邮储银行的57.46%。但值得注意的是,招行的零售贷款收益率达到5.60%,高于邮储银行的5.41%,这是其息差和净利息收益率更佳的原因。
再加上占比较同行高的非利息业务带来助力,招行的整体回报率优于同行。以2021年上半年业绩为例,招行的平均总资产回报率、净资产回报率均为七家大型银行中的最高,见下表。
潜在风险
风险,可能是市场对银行股望而却步的一个原因。
一方面是担心坏账问题,疫情期间的延期与恢复经济措施,或许会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以及延时释放;另一方面是最近的房地产问题。
招行在房地产业务方面的企业贷款占比较高,达到7.51%,仅次于中行,但远高于其他银行。值得注意的是,招行房地产企业贷款的不良率由年初的0.30%大幅上升至1.07%,幅度颇高,其指:主要是个别杠杆率较高、盈利及现金流表现不佳的房地产客户出现了风险暴露,该行已根据各业务及每个客户的风险情况,逐笔充分计提拨备。
招行于9月底回答投资者的问询时指,2021年6月末的境内公司房地产广义口径风险业务余额为6437.68亿元(含实有及或有信贷、债券投资、自营及理财非标投资等业务),笔者据此估算,这一敞口大约相当于其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的6.39%,也算可观。
截至2021年6月30日,招行的不良贷款为1.01%,低于国有四大银行和交通银行,正常类贷款占比为98.29%,也高于上述五大银行。覆盖率方面,招行的不良贷款覆盖率高达439.46%,高于四大行、交行和一向谨慎的邮储银行。
为了估算不良贷款可能延期的潜在风险,笔者将不良贷款与关注类贷款合并在一起进行比较,由此估算出截至2021年6月末,招行的贷款拨备是其不良贷款加关注类贷款总和的2.6倍。如此充裕的拨备,或可在一定程度上缓冲房地产业震荡可能带来影响。具体数据见下表。
总结
综上所述,招行业务表现占优,风险控制也得宜,这是市场赋予其比大型同行高出几倍的估值——其AH股的市净率均远高于四大行和其他大型股份制银行的原因。惟房地产业务敞口较大,拖累其最近股价受压。
在可预见的将来,房地产行业的风险仍将继续释出,银行股的表现将受到此风险的影响。不过从长远来看,楼市靠稳,或有望巩固优质银行股的估值。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在业务表现以及风控方面,招行表现稳中有进,应是不错的选择,只是当前的估值可能仍会因为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因素而摇摆,大家仍须谨慎。
本文源自财华网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贷款息差计算公式(净利息差是什么)":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8127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