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贷款知识 > 华融消费贷款软件(华融消费金融上征信吗)

华融消费贷款软件(华融消费金融上征信吗)

贷款知识 北青金融 原创

入局虚拟信用卡?华融消费金融拟上线新产品“融融分期”,下面是北青金融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华融消费贷款软件

虚拟信用卡或将再添新玩家。北青金融获悉,华融消费金融近期拟上线新产品“融融分期”,支持微信、支付宝使用额度消费。

拟上线新产品“融融分期”

官网介绍,华融消费金融成立于2016年1月,由中国华融联合合肥百货、深圳华强、新安资产共同设立,注册资本9亿元。

产品方面,华融消费金融APP显示,目前仅有一款信贷产品——“天天e贷”,该产品最高额度20万元,借款可分3/6/9/12/18期,借款年利率为8.64%-24%,额度可循环,支持随借随还。

值得关注的是,华融消费金融还推出了线上商城,商城在售产品包括家电家居、智能数码、酒水零食等。但北青金融尝试购买商品后发现,商城仅支持支付宝付款,并不具备分期功能。此前,捷信、招联、马上、中邮、金美信等消费金融公司均通过打造分期商城,自营分期场景。

图片来源:华融消费金融APP

北青金融注意到,华融消费金融近期拟上线新产品“融融分期”。

APP页面显示,“融融分期”在线开卡,支持微信、支付宝使用额度消费。华融消费金融方面表示,“融融分期”目前暂未开放上线,具体上线时间需等待相关部门的运营反馈情况。

图片来源:华融消费金融APP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从已公开信息来看,“融融分期”大概率将是一款虚拟信用卡产品,即用户开通二类银行卡,绑定到微信或支付宝在消费时使用。一方面有助于华融消费金融获客,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微信、支付宝拓展更广泛的消费场景。此外,不排除之后华融消费金融将“融融分期”适用于自身线上商城,丰富其消费金融业务场景。

“融融分期”能成为业绩新增长点吗?

业绩方面,华融消费金融已连续两年业绩下滑,被业内称为“最惨持牌消金”。财报数据显示,2016年-2019年,华融消费金融的收入总额分别为9010万元、7.66亿元、12.01亿元、10.29亿元,对应税前利润分别为-0.37亿元、1.28亿元、0.168亿元、-2.631亿元。

2020年上半年,按照股东方合肥百货2020年半年报披露的投资损益额计算,华融消费金融约亏损0.084亿元。

据了解,华融消费金融在2019年之前的主要产品为“有借”、“好借”和“闪借”三大信贷产品体系。其中,“有借”为线下消费贷款产品;“好借”为与支付宝合作的线上消费贷款品牌,按日计息,额度可循环使用,随借随还;闪借是用于商品分期的贷款品牌。但直至2019年4月,闪借还处于“产品升级中”。

上述分析人士指出,“天天e贷”与其他消费金融公司的循环贷产品相比并无太大区别。而作为资管系消费金融公司,华融消费金融既缺乏互联网优势,也不具备银行系优势,需借助互联网平台的流量和场景,“融融分期”则有助于补足短板,但能否成为华融消费金融新的利润增长点有待检验。此外,接入支付渠道,消费贷会大量用于小额交易场景,如何做好风控和用户征信上报也是消金公司需要考虑的问题。

事实上,当前已有多家消金公司上线了虚拟信用卡产品。例如,平安消费金融推出的“小橙卡”、马上消费金融的“安逸花”、招联消费金融的“招联云闪付”、乐信旗下的“乐花卡”。日前,北银消费金融也上线了虚拟信用卡产品“e点花”。

在各大消金公司虚拟信用卡产品的“围攻”之下,华融消费金融面临诸多考验。

文/北青-北京头条记者 范辉 樊梦迪

华融消费金融上征信吗

消费金融2019年中期“排位赛”结果揭晓,王者固守宝座,后来者力争上游,也有力不从心者开始显露疲态。

《国际金融报》记者通过财报及招股书统计了其中19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今年上半年的业绩,从披露的净利数据来看,捷信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稳坐冠亚军“宝座”。

令人意外的是,此前稳居行业前三的马上金融,上半年净利润出现负增长,被后来者兴业消费金融反超。

另外,华融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长银五八消费金融出现亏损,其中华融消费金融由盈转亏,净利垫底。

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认为,2019年上半年头部消费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扩张速度明显放缓,在政策加码下,持牌消费金融行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有望呈现稳定发展的局面,行业内机构竞争可能加剧,拥有较多新场景资源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在竞争中更有优势。

6家净利过亿

从统计数据看,上半年净利润达到1亿元以上的消费金融公司有6家,分别是捷信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和海尔消费金融。其中,捷信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稳居前二。

据捷信集团招股书披露,截至2019年6月30日,捷信消费金融经营收入为100.36亿元,同比增长3.4%;收入净额为8.26亿元,同比增长348.795%。中国联通2019年半年报显示,招联消费金融上半年录得营业收入46.06亿元,同比增长51.5%;录得净利润7.1亿元,同比增长17.45%。

从业绩数据看,捷信消费金融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稳定了“霸主”地位。实际上,2018年上半年,捷信消费金融还亏损3.32亿元,然而2018年全年却盈利13.96亿元,意味着2018年下半年捷信消费金融实现净利超17亿元。

捷信消费金融曾表示,半年内扭亏为盈的关键在于落实了国内整体消费信贷市场的监管新政策,风险控制成果明显收稳,下半年政策影响逐渐减小。

与捷信、招联一样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的还有兴业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和海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凭借半年4.42亿元的净利赶超马上消费金融,进入前三,中邮消费金融和海尔消费金融则凭借强劲业绩表现,跻身“亿元俱乐部”。

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兴业消费金融营收20.88亿元,同比增长140.28%;净利润4.42亿元,同比增长120.67%。中邮消费金融和海尔消费金融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82.38%、110.34%,至1.39亿元、1.28亿元。

其实,早在2018年变革就已开始。在2018年全年业绩排名中,兴业消费金融就已跻身第一梯队,而中邮消费金融和海尔消费金融也成为行业异军突起的代表。中邮消费金融和海尔消费金融2018年全年净利为2.03亿元、1.68亿元,同比增长199%、250%。

相比之下,作为第一梯队的马上消费金融却在上半年净利润出现负增长,将行业前三拱手相让。而经历了2018年净利同比下滑59.27%,“吸金王冠”被捷信抢走的中银消费金融,至今未公开发布2019年上半年业绩。

中邮消费金融相关人士曾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公司在2019上半年的业绩表现,得益于公司坚持“强科技+重风控+优服务”的发展特色。马上金融首席执行官赵国庆曾对记者表示,马上金融始终坚持不以规模与盈利为目标,不断加大在合规、获客、风控、科技、场景等全能力建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4家陷入亏损

有人欢喜有人愁,从披露的数据看,2019上半年,在19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华融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长银五八消费金融和北银消费金融(按照北京银行报告期的损益和所占股权进行推算)出现亏损,分别为-2.34亿元、-1.97亿元、-0.43亿元、-0.31亿元。

与2018年同期对比,华融消费金融由盈利0.55亿元变为亏损2.34亿元,同比下降525.5%,净利在19家消费金融公司中垫底。苏宁消费金融、长银五八消费金融则进一步亏损。

依据相关财报披露数据,2019年上半年,苏宁消费金融亏损1.97亿元,同比2018年上半年亏损0.29亿元,亏幅达579.3%;长银五八消费金融2018年上半年亏损0.16亿元,2019年上半年亏损0.43亿元,亏损扩大168.75%。

对于亏损扩大,苏宁消费金融相关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主要是两个方面的投入比较大,一个是增加金融科技投入,更换决策系统;还有一个是加大了获客投入,调整客户结构。

数据显示,苏宁消费金融购物贷累计投放近250亿元,综合平均利率不到10%,低于信用卡行业平均分期利率15%的水平,及消费金融行业整体水平。此外,苏宁消费金融2019上半年对核心决策系统进行了升级和重构,科技研发成本同比增加逾50%。

苏宁消费金融负责人表示,科技创新和场景营销的前期投入较大,收益表现会递延,从长远看更有利于公司健康持续发展。公司将始终坚持深耕场景金融,以“保本微利”的普惠经营理念服务社会大众,整合“金融+科技+场景”的优势,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对于华融消费金融由盈变亏,有分析指出,自2018年“赖小民”事件后,华融消费金融业绩开始大幅波动,华融消费金融原董事长贾传宝、总经理邹新亮双双被免职。

记者了解到,2019年上半年,华融消费金融还收到了监管的罚单和消费者的投诉。央行合肥中心支行2019年1月24日发布的行政处罚信息公示表显示,华融消费金融因违反央行征信管理相关规定,央行合肥中心支行对其开出罚款5万元,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分别开出1万元罚款。

此外,据安徽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官网披露,2019年2月,有消费者投诉华融消费金融暴力催收。安徽省金融监管局回应称,已经转送安徽银保监局。若其存在暴力催收行为,消费者可向警方报案。

规模增速放缓

从资产规模看,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认为,2019年上半年,受头部消费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扩张速度明显放缓影响,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整体资产规模增速放缓。

依据财报及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截至2019年6月30日,记者统计的19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中有7家总资产跨入“百亿”行列,分别是捷信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哈银消费金融和尚诚消费金融。

其中,捷信消费金融以1043.02亿元的总资产(总贷款)位居第一,招联消费金融766.35亿元紧随其后,马上消费金融以511.11亿元排名第三,总资产最少的是盛银消费金融,仅有28.49亿元。

融360大数据研究院的分析报告指出,头部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扩张速度明显放缓,而一些中小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仍然呈现高增长态势。

报告显示,融360统计整理的11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锦程消费金融、上海尚诚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总资产同比增速排名前三,分别为176.66%、146.82%、101.92%。此外,头部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中,招联消费金融总资产同比仅增长26.1%,马上消费金融同比增长46.78%。

此外,报告还分析了11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资本/资产比率。报告指出,11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有5家达到10%以上,排名比较靠后的为招联消费金融(5.05%)、湖北消费金融(5.73%)。

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艾亚文对记者表示,部分头部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净利润增速放缓但优势明显;部分规模较大的机构资产扩张速度放缓实属正常,有利于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到资产质量上来;一些成立不久的中小持牌金融机构本身规模偏小,利用自身资源及场景优势爆发力较强,在规模扩张时增速显得相对较快。

艾亚文认为,在经历了前几年的爆发式增长后,消费金融正在逐步回归理性,规模发展瓶颈渐显。此外,随着监管趋严,消费金融领域市场竞争加剧,获客成本上升,也导致消费金融机构业绩增速放缓。

新场景争夺战

记者注意到,在整体业绩增速放缓时,“场景”成了热词。马上金融首席执行官赵国庆强调“不断加大在合规、获客、风控、科技、场景等全能力建设”,苏宁消费金融负责人直言“公司将始终坚持深耕场景金融”,消费金融新场景争夺战要打响了吗?

8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了20条稳定消费预期、提振消费信心的政策措施。其中第十九提到,将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推动专业化消费金融组织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对居民购买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智能家居、节水器具等绿色智能产品提供信贷支持,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

艾亚文认为,从政策来看,关于消费金融的政策利好加码,且呈现向“绿色智能产品信贷”等特殊新场景引导的趋势。对于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来说,未来有场景和无场景的可能进一步分化,主要场景趋于饱和,新场景的市场争夺战将拉开帷幕,拥有较多新的场景资源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在竞争中更有优势。

针对国务院下发的《意见》,苏宁消费金融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依托苏宁线上线下巨大的消费场景,苏宁消费金融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金融科技,不断为用户提供更具价值的分期消费服务方案,尤其在提振绿色智能家电、智能家居、节水器具等绿色智能产品的销售方面贡献巨大。

苏宁消费金融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绿色智能家电、智能家居、节水器具的分期贷款投放占该公司购物贷总投放金额的50%以上。以空调为例,一级能效品牌空调的分期消费占比超过60%,笔均贷款金额超过2800元。

消费金融场景抢夺战的另一方面,有场景的互联网巨头正“跑步入场”。其中,蚂蚁金服和腾讯通过持股邮储银行间接持股中邮消费金融;百度旗下度小满通过出资持有哈银消费金融30%的股权;微博全资子公司也通过出资方式在今年上半年“低调”成为包银消费金融新股东。

“场景争夺战中,也考验平台的综合能力。”艾亚文指出,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或将更加关注“内修”,比如资产质量的把控,运营水平的提升等。随着消费金融行业稳定持续发展,消费场景及风控能力或成为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两大核心竞争力,不排除行业面临重新洗牌。

(责任编辑:赵金博)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华融消费贷款软件(华融消费金融上征信吗)":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8094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