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网络黑产护航金融业 百度金融推出“磐石”反欺诈平台,下面是金融界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磐石哪家贷款公司可靠
欺诈几乎自金融行业诞生之日起就如影随形。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网络欺诈形式更隐蔽,手段也更多样,逐渐形成规模庞大的网络黑产。 在“智能金融”时代,如何“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瞄准黑产死穴,各个击破?百度金融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磐石反欺诈工作平台”(以下简称“磐石反欺诈”)在实时监测、判别欺诈行为,无缝对接金融风控上,正与金融机构合作伙伴们一道,建筑起立体的反欺诈防护盾,保护万亿级别的金融行业资产安全。
AI铸就“磐石”,狙击网络黑产
网络黑产的数据触目惊心,且往技术化、产业化、国际联网方向发展。
网络“黑产”直接从业者:超过40万人;
算上“黑产”上下游人员:160万人;
游离在市场上的身份证:约1000万张;
造成的银行卡欺诈,去年比前年的增长率:40%;
网络“黑产”年产值:1100亿元!
2017年,中国互联网欺诈风险已在全球排名前三,
2017年,网络欺诈导致的损失已达到GDP的0.63%,损失估计高达4687.2亿元。
网络黑产给金融业造成的损失最为直接。如某互联网金融公司被“羊毛党”薅到倒闭。对此,百度金融于2017年6月推出磐石反欺诈。依托百度世界领先的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全方位的反欺诈系统,且面向金融行业伙伴全面开放,提供“坚实可靠、稳如磐石”的风控反欺诈服务。
磐石反欺诈围绕“让金融的世界更加安全”的目标,通过身份识别和大数据风控技术,将金融业务,特别是信贷业务的“贷前、贷中、贷后”,进行全方位的AI技术“扫描”去黑、加密防黑。身份识别技术主要包含了活体识别(集成了设备风控能力)、OCR识别;而大数据风控方面更是涵盖了风险名单、多头防控分、关联黑产分、信用分、信息置信度、地理位置核验、用户授权认证等多种产品。
身份识别:借你火眼金睛
如上图所示,在贷款环节中,从账户注册到登陆,到贷款申请、管理、支付、放款、还款,每个步骤,网络欺诈都无孔不入。但首要环节便是“伪装身份”。
如何从源头上“反欺诈”?磐石反欺诈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身份识别”,运用AI技术打造出一个“火眼金睛”的系统。
磐石反欺诈的工程师们介绍了这样一个实例。某互联网金融公司旗下小额现金贷款APP接入磐石后,通过磐石的活体及OCR识别,单日能拦截400个左右问题用户,以其产品平均借贷额度1万元进行计算,每天能够有效拦截400万元左右的问题借贷,这只是磐石反欺诈服务的数百家机构中的一家。
据了解,磐石反欺诈身份识别包括了三个层面:设备风控、活体识别、OCR文字识别:设备风控可以保障产品应用环境更加安全,识别模拟器、盗号、羊毛党刷单等设备风险;活体识别可精确到真实的个体,百度人脸识别技术准确率高达98%;OCR文字识别则是虚假身份证等伪冒风险的克星。通过这三层筛选能有效防控伪冒申请、虚假资料,让风险控制在审核的第一步!
大数据风控:构建最严密反欺诈天网
如果让你看分数高低便可以识别欺诈行为,那么就可以打造每个机构都能使用的打击网络黑产系统了。
磐石反欺诈就是这样一个系统。
怎样可轻松放贷?磐石反欺诈团队介绍了他们的“磐石多头防控分”:一位用户肖某在某互联网金融借贷平台C上申请2万元小额贷款,平台C通过磐石反欺诈多头查询接口输入该用户信息,发现肖某近7天内在8家互联网金融公司申请了现金贷款,故拒绝了肖某此次申请。
怎么可以看出来跟黑产相关?磐石反欺诈推出了“黑产关联分”:某学生向某教育信贷Y机构申请分期贷款,Y机构通过磐石关联黑产接口对用户资质进行审核,发现该用户与多达15个风险名单、恶意逾期用户、骗贷团伙关联密切,,故Y机构拒绝了该学生的教育贷款分期需求。
据介绍,磐石反欺诈的大数据风控包括可以提供风险名单、多头防控、关联黑产、地理位置核验、信用分、用户授权认证等,数据构成了防范风险的天罗地网,数据越大、维度越多,坏人越难以漏网。
专业技术+团队,除“黑”务尽
人常说,除恶务尽。对付庞大的黑产产业链,必须要建立长效的治理机制。短期的打击可谓静态手段,只能是治标之策,长期行动才能治本。这就需要大数据积累和持续的技术升级。
说到这儿,很多人可能会问,积累技术几十年的银行没有自己强大的风控技术吗?没错,他们的技术也很强,不过大多是依靠线下场景锻炼的风控技术和风控能力,对于互联网电商、互联网借贷、互联网教育等各类场景并无实操和交叉机会。
磐石反欺诈依托百度天然的、独有的大数据、AI能力,以及有“人工智能黄埔军校”之称的百度技术人才库,可以依靠顶尖技术+专业团队,帮助金融机构补齐短板。目前央行征信能覆盖的信贷人群有限,大量薄征信以及白户群体涌入市场,产生信贷风险。而百度金融的互联网金融场景数据,恰恰能够与央行征信数据形成互补。目前磐石反欺诈已经实现了这种技术补充,同时具备了系统化输出能力,覆盖风险全流程的产品,动态预测风险行为。
截至目前,磐石反欺诈已经和数百家银行、互联网金融机构,包括消费分期、现金贷、P2P网贷、系统供应商、第三方征信及其他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未来将联手合作伙伴一起“打怪升级”,还金融行业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
吉信贷款是正规的吗
近期,央企密集“打假”引发广泛关注,中新财经接到举报称,中冶吉信健康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冶吉信”)和其大股东康和信(大连市)健康医疗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康和信”)疑似为“假国企”,对此,中新财经记者根据举报线索进行了核查。
核查诸多公开信息显示,康和信注册资金来源不明,社保参保人数为0,股权变更亦存在疑点,康和信工商登记信息中的控股股东为吉林省信托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吉林信托”), 但在其官方资料中查不到康和信的身影。吉林信托工作人员表示“没听说过”这一子公司。法律专家表示,从现有信息看,康和信和其持股99.58%的中冶吉信的国企身份确实存疑。
企业查询平台显示为“国企”
根据国务院国资委网站显示,国有企业,是指国家对其资本拥有所有权或者控制权。
中新财经注意到,在企查查、爱企查等信息查询平台上,康和信和其子公司中冶吉信的企业类型标识中,含有“国有控股企业”或“国有企业”。对于这类标识的确定,平台工作人员表示,平台会进行股权穿透,国资控股50%以上一般就会标识为“国企”。
截图自企查查。
截图自爱企查。
天眼查上的康和信股权穿透图显示,吉林信托100%持股康和信,而吉林信托的实际控制人是吉林省财政厅。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股东及出资信息也显示,康和信的股东为吉林信托。另,吉林信托官网显示,其由吉林省财政厅代表吉林省政府持股97.496%。
康和信股权穿透图。来自天眼查
截图自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网站
而康和信则为中冶吉信的大股东,注资47700万元,持股99.58%。中冶吉信另一股东为国有企业中国中冶全资子公司中冶国际,但持股仅0.42%,并未控股。因此,如果从工商信息的表面看,康和信、中冶吉信属于国有企业吉林信托的子公司、孙公司。
吉林信托官方资料,
查不到旗下有“康和信”
但是,中新财经记者在吉林信托官网披露的组织架构中并未找到康和信这一子公司。在吉林信托公布的2022年度报告中,也没有找到康和信的名字。
中新财经致电吉林信托询问康和信是否属于其子公司,接线工作人员表示,并没有听说过有康和信这一子公司。近期,记者数次拨打康和信、中冶吉信的公开电话欲核实,但均无人接听。
截图来自吉林信托官网。
根据《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第二十条规定,信托公司固有业务项下可以开展存放同业、拆放同业、贷款、租赁、投资等业务。投资业务限定为金融类公司股权投资、金融产品投资和自用固定资产投资。信托公司不得以固有财产进行实业投资,但(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另有规定的除外。
而康和信并非金融类公司,其经营范围显示为一般项目:第一类医疗器械销售,仪器仪表销售,消毒剂销售(不含危险化学品),卫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销售,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批发,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零售,医疗设备租赁,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自有资金投资的资产管理服务,招投标代理服务。
截图自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网站
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岳屾山对中新财经表示,信托公司如果使用自有资产对外投资成立子公司,一般限定金融类公司,非金融子公司目前在清理,如果吉林信托使用自有资金成立康和信,那就属于违规,但是信托公司可以进行股权投资,通过信托计划投资。
来自吉林信托2022年度报告
中新财经注意到,吉林信托2022年度报告显示,吉林信托自营资产中,长期股权投资只有1.95亿。这一金额与企查查上显示的吉林信托对康和信近3.7亿的实缴出资额并不匹配。
受访律师表示,从吉林信托官网披露的子公司信息,以及年度报告里面的关联方信息来看,通过现有材料看不出来康和信是吉林信托以自有财产投资的公司。
北京市时代九和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闫兵认为,如果康和信的母公司是信托公司的话,那么大概率信托公司应该只是一个通道,属于执行信托事务的行为,而不是以其自有资产进行投资,“所以把它称为国企应当是说不合适的。”
康和信参保人员为零,
用中间公司完成中冶吉信股权收购
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天眼查等平台查询,康和信2020、2021和2022企业年报显示,其连续3年的社保参保人员都是0人。
受访律师对中新财经表示,康和信的年度报告有点奇怪,如果数据属实,一家注册资本4.8亿元的“国企”,一个社保参保人员都没有,确实有点异样。
此外,中新财经注意到,中冶吉信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兼总经理付列武,在康和信自2020年11月9日成立后同时担任康和信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兼总经理,于2021年8月卸任康和信的职务。
在付列武成为中冶吉信和康和信两家公司一把手的一周之后,康和信就全资收购了一家个人独资企业北京康养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被收购的北京康养公司的监事是付列武自己,法定代表人是付红英,付红英100%持股北京康养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企查查显示,在2020年11月24日,中冶吉信发生了2次绝对控股股东变更。先是北京康养公司出资2.98亿收购吉林信托持有的中冶吉信的全部股份,涉及到的股权份额占中冶吉信的99.33%。同一天,康和信又出资2.98亿收购了北京康养公司持有的中冶吉信的全部股份。随后,北京康养公司在2022年7月注销。
“真正的国企,收购公司都有一套严格的流程。”律师认为,国有企业的股权转让是比较复杂的,如果涉及到国有资产的对外转让,一般是需要走进场交易流程的,仅从工商变更信息中无法看到其是否已完成相应程序。
法律专家:依据现有资料,
康和信的国企身份确实存疑
精通公司法的中国消费者协会理事、北京市消费者法学会副会长吴景明对中新财经表示,依据现有资料,康和信的国企身份确实存疑。其唯一股东吉林信托作为政府部门实际控制的金融公司,有三点存疑的理由:一是现有信息并不能支持它们之间母子公司关系的存在,特别是吉林信托对其100 %持股的资金来源不明确;二是吉林信托的投资方向依法应为金融领域,而康和信是非金融公司,是一家以医疗设备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三是该公司社保参保数为零,有违国企存在的常识。
在吴景明看来,中冶吉信的国企真实身份也让人怀疑。首先,其最大股东康和信的国企身份就已经没有充分必要条件支持其成立,那么康和信的子公司国企的身份肯定就更值得怀疑。其次,其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兼总经理付列武曾一度同时又是康和信的法定代表人,其职务身份是否真是政府或其部门指定或委派的,通过什么程序指定或委派的,应该不难查清。最后,股权转让那样简单而迅速,有违国有股权转让的法定程序。这些关键问题的存在都有充分理由质疑其国企身份。
至于涉及“假冒”的概念,闫兵补充道,需要看这家企业到底做了什么样的事情。如果企业自己明确宣称自己是央企、国企,并且与他人订立合同的话,将涉及一些法律问题。比如,因为其隐瞒了真实情况,给合同相对方造成了误解,可能会造成民法意义上的重大误解,构成一个可撤销的合同。如果涉及获取资金,最后因履约不能给相对方造成重大损失,也有可能构成合同诈骗,这属于隐瞒了与签约相关的重大背景。如果该企业通过间接或者隐晦的方式,没有否认自己是国企或者央企,给外界这种错觉,究竟是涉及虚假宣传还是违法违规,就有待商榷。
假冒国企、假冒央企的行为破坏了市场环境,更触碰了法律红线。国务院国资委曾先后公布了三批假冒国企名单。
第一批共353家
http://www.sasac.gov.cn/n2588030/n2588944/c21339086/content.html
第二批共175家
http://www.sasac.gov.cn/n2588030/c26047852/content.html
第三批共295家
http://www.sasac.gov.cn/n2588020/n2588072/n2591020/n2591022/c27769048/content.html
中新财经将持续关注假央企、假国企现象,相关报道线索,请发送至邮箱:finance@chinanews.com.cn,联系电话:010-87826688。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宋彦霖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中新财经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磐石哪家贷款公司可靠(吉信贷款是正规的吗)":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8087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