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下面是经济日报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不良贷款率最低
银行业的信贷资产质量是反映实体经济运行状态的一个窗口。近期披露的上市银行2023年半年报显示,我国上市银行的资产质量总体保持平稳,房地产业不良贷款虽然有所抬升,但信用风险总体可控。接下来,对于保持资产质量稳定向好,多位商业银行负责人均表示充满信心,这既源于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也源于对银行自身风险管控机制、能力的信心。
不良贷款“一升一降”
今年上半年,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总体保持平稳。从最新披露的数据看,截至2023年6月末,5家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呈现“一升一降”态势。一方面,不良贷款余额微增,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3436.05亿元、2943.87亿元、2468.82亿元、3166.36亿元和1049.64亿元,较上年末分别增加224.35亿元、233.25亿元、152.05亿元、238.11亿元和64.38亿元。从行业分布看,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房地产业。中国银行风险总监刘坚东分析,这与相应领域的企业经营波动有关,受外部经济环境影响,普惠小微客户的经营出现波动,因而风险暴露概率有所上升。
另一方面,不良贷款率微降。截至2023年6月末,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36%、1.35%、1.28%和1.37%,较上年末分别下降0.02个百分点、0.02个百分点、0.04个百分点和0.01个百分点,交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35%,与上年末持平。
“银行资产质量保持平稳,这主要得益于两方面原因。”刘坚东说,一是今年以来国内经济展现出韧性、实现了复苏;二是银行综合研判境内外的形势变化,采取主动应对策略,特别是上半年加大了对于不良贷款的清收、化解力度,清收化解金额同比增长超30%,稳定了资产质量。工商银行副行长王景武此前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也表示,今年上半年,工行深化“五个一本账”全面风险管理,按照“主动防、智能控、全面管”路径,全面抓好各类风险的防范工作,集团各类风险总体可控,投融资运行平稳有序。
除了资产质量保持稳定,银行业的风险抵补能力也较为充足。从8月底各家银行披露的中报情况来看,截至2023年6月末,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分别为218.62%、304.67%、188.39%、244.48%和192.85%。拨备覆盖率达到218.62%也就意味着,银行已经为可能出现的1块钱不良贷款提前准备出2.18元作为抵补。
不良风险总体可控
上市银行2023年半年报显示,部分银行的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有所抬升。对于工行的情况,王景武表示,在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方面,今年上半年,受市场风险持续出清等因素影响,房地产业的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但是,此类贷款在集团贷款中占比较低,风险总体可控,对于整体的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影响有限。
相较于房企开发贷款,个人住房贷款的资产质量较为平稳。刘坚东表示,以中行为例,截至2023年6月末,中国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不良贷款余额为207亿元,与上年末基本持平,不良贷款率为0.49%,较上年末微升0.02个百分点。“总体来看,个人住房贷款依然是全行资产质量的有力保障。”刘坚东说。
当前,房地产市场总体处于调整阶段,部分房企遇到经营困难,其债务风险有所暴露,市场预期受到影响,但从中长期看,房地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仍将保持平稳,近期一系列政策陆续出台,旨在更好地满足刚性、改善性住房需求,这将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但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市场销售的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未来一段时间,做好房地产业资产质量管控仍是银行的工作重点。其中,要处理好化解风险、促进发展之间的关系,坚持化险、发展“两手抓”。
王景武表示,工行将做好存量风险的化解工作,一是积极做好“保交楼”工作,稳妥、有序开展重点房企的风险处置项目并购贷款业务,加快处置存量不良资产;二是聚焦存在风险隐患的企业,运用智能风控等手段,“一户一策”精准化解风险。“工商银行将合理满足新增的融资需求。”王景武说,持续围绕优质区域、优质企业、优质项目开展房地产业务。此外,将积极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完善投融资服务,持续加大对于保障性住房、各类租赁住房、城中村等领域的合理融资支持,继续满足居民购房的合理信贷需求,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交通银行业务总监(公司与机构业务)王文进表示,交行将继续做好信贷投放工作,保持合理稳定的增速,聚焦重点区域、特色领域,稳妥有序推动房地产开发贷款、房地产并购、监管资金等业务,同时积极落实“租售并举”决策部署,加快推动、发展住房租赁业务。
推动资产质量向好
银行业资产质量的整体走势如何?从前瞻性指标看,资产质量向好趋势已经逐步显现。“农业银行的几个资产质量先行指标均已出现好转,不良贷款的反弹压力较小。”该行副行长张旭光表示,其中,关注类贷款率为1.44%,较年初下降了0.02个百分点;逾期率为0.99%,较年初下降了0.09个百分点;逾期不良“剪刀差”连续3年为负数。此外,从不良生成的角度看,农业银行的不良发生率为0.86%,其中法人贷款不良发生率0.91%,同比下降0.15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企稳向好也为银行业资产质量的整体好转注入了更多信心、提供了有利环境。“我们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中信银行副行长胡罡在该行业绩发布会上说,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企稳向好,很多结构性、前瞻性指标正在优化。
从银行风险防控的角度看,多家银行正推动信贷审批机制改革,力图在“资产快速增长、资产质量稳健”中寻找平衡。“我们不断强化自身的信贷基础管理,优化信贷风险管控能力。”张旭光说,信贷资金投向要更符合国家的建设发展需要,精准支持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客户和项目的筛选要坚持市场化运作,强化细分信贷政策,加强对行业客户的长期、前瞻性研判。此外,还要提升信用风险的数字化管控能力,深入推进风控模型的优化迭代。
“工商银行将加强全周期闭环管理,系统抓好投融资组合风险的‘防、化、治’工作。”王景武表示,在入口关,要严格审查审批,防止带病进入;在出口关,要持续强化不良资产的清收处置工作,提升经营处置的质量与效率,确保资产负债表干净、清爽。(经济日报记者 郭子源)
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不能超过多少
根据券商中国记者梳理,截至3月1日,全国已有22个地方银保监局披露了2022年末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数据。
总体来看,西部、东北、华北部分区域的银行资产质量仍显著低于华东、华南等沿海省市。但过去一年,海南、甘肃、天津等多地正在加快不良贷款率的压降。此外,部分沿海地区的不良贷款率有所反弹,不良贷款余额增幅扩大。
银保监会近日披露的数据显示,2022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3.8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69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1%,同比下降0.09个百分点;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处置不良资产3.1万亿元,其中不良贷款处置2.7万亿元。
大部分区域银行资产质量维持稳健向好态势
2022年末,全国大部分区域的银行资产质量维持稳健向好态势,一些地区正在加快不良贷款率的压降。
根据各地银保监局披露的数据,截至2022年末,11个地区的银行业不良贷款率较2021年末下降,海南、甘肃、天津、大连及山西等地的不良率降幅较为明显。其中,海南省商业银行不良率为5.39%,尽管维持高位,但同比下降3.36个百分点;甘肃的不良率为4.5%,同比下降1.56个百分点;天津、大连和山西的不良率分别为1.67%、5.38%、1.58%,分别同比下降0.96、0.57、0.31个百分点。
全国各区域中资产质量属于“尖子生”的江浙沪“包邮区”,不良贷款率不仅维持低位,且较上年进一步压降。其中,浙江的不良率维持了全国最低水平的0.63%,较上年下降0.11个百分点,不良贷款规模年内减少37亿元;江苏、上海的不良率分别为0.7%、0.79%,分别同比下降0.04、0.02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已披露不良率的区域中有近10个省市同比上升,不良贷款规模也有所攀升。例如,去年末重庆的不良率为1.42%,较上年同期提升0.35个百分点,反弹幅度在22个区域中最高;广西、江西和河北的不良率分别为1.5%、1.32%和2.2%,分别较上年末增加了0.2、0.17和0.16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在过去一年分别增加151亿元、153亿元、约302亿元。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在部分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尽管银行业不良率总体维持低位,保持了优质水平,但过去一年资产质量也有所下滑。
例如,广东省的不良率再次“升破”1%,年内不良率上升0.13个百分点至1.07%,不良贷款余额一年内新增约368亿元,新增规模在22个区域中最高;深圳不良率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至1.62%,已连续三年攀升创下新高。另外,同属沿海经济活跃区域的青岛,该市不良贷款率较上年增长0.11个百分点至1.19%,新增不良贷款约59亿元。
部分地区不良贷款率亟待进一步压降
尽管已披露数据的大部分区域银行资产质量保持稳健,但也有西部、东北、华南等地的银行业风险持续暴露,不良贷款率亟待进一步压降。
以不良率居于高位的海南省为例。2022年末,该省商业银行不良率高达5.39%,去年6月末则为6.29%,而2021年末这一指标一度高达8.75%。究其背后原因,难免与当地信用环境、房地产行业风险传导等有所关联。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今年1月份,海南银保监局开出2023年“1号罚单”指向海口农商行,该行涉及13项违规事实被罚没710万元。其中,该行违规内容多指向房地产贷款相关业务,例如通过非房地产开发贷款科目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同时,该行还涉及贷款风险分类不准确、违规掩盖不良的情形。评级机构联合资信在评级报告中指出,海口农商行信贷资产质量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这和海南省支柱产业房地产业增长乏力、债务违约风险逐渐显现等影响因素有关。
今年1月份,海南银保监局在召开的2023年工作会议中提到,该局2022年配合做好大型企业集团风险处置工作,着力推进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全年处置不良资产920.5亿元。对于后续工作,该局还表示,要加大信用风险防控力度,提高不良贷款处置效率,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
不良率同样维持高位的还有甘肃省。2021年末,甘肃省不良贷款率一度攀升至6.06%,2022年末降低至4.5%,但仍远高于全国1.71%的平均水平。资料显示,甘肃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同时有较多的农林牧等第一产业,这些产业更易受到经济环境影响,一旦经济恶化,首当其冲的就是贷款违约。
此外,东北多地的银行资产质量也有待进一步优化。其中,去年大连市的不良率高达5.38%,而这一数据在去年6月末一度高居6.13%;去年末吉林省的不良率指标为2.92%,较前一年上升0.11个百分点;黑龙江的不良率也超出了全国平均水平,达2.4%,与上年持平。
有受访的业内研究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不同地区的不良贷款率存在差异是一种普遍现象。他认为,银行资产质量与区域宏观经济、产业发展状况联系紧密,尤其是疫情对我国经济产业造成了结构性冲击,经济复苏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反弹压力不容忽视
近年来,我国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贷款规模上升,重点领域信用风险进一步暴露,金融改革化险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对此,监管部门也多次强调,要拓宽不良资产的处置渠道。
去年6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引导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聚焦主业积极参与中小金融机构改革风险化解的指导意见》,要求资产管理公司(AMC)加大对中小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处置力度,适度放宽金融资产收购范围,提升金融风险化解效率。
2021年,不良贷款试点工作正式开启,这也意味着银行单户对公不良贷款转让和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得以“破冰”。2022年12月30日,银保监会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第二批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将注册地位于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河南、广东、甘肃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银行机构也纳入试点机构范围。
截至2月28日,据银登中心官网披露,已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机构的最新名单中,城商行数量已增加至19家,农商行已有4家,中小金融机构参与不良贷款转让在持续扩容。不过,就参与试点机构整体而言,不良贷款转让仍以国有大行、股份行的分支机构为主,分别有188家、252家。
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步伐正在不断加快,而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反弹压力也不容忽视。
近日,东方金诚发布《商业银行2023年信用风险展望》称,部分中小银行公司治理及风险管控等方面存在缺陷,导致股权结构混乱、关联交易集中度管控不严、信贷管理不审慎等问题;部分风险抵补能力较弱,内源积累、外部补充资本渠道受限的中小银行,在风险资产处置、消化上存在较大难度,资产质量面临下迁压力。
责编:杨喻程
校对:姚远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不良贷款率最低(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不能超过多少)":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8078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