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近年来,大学生陷入“校园贷”陷阱引发的悲剧频频出现。近日,南京一大学生借“校园贷”跳楼身亡的消息传出,再次将“校园贷”推上风口浪尖。
所谓“校园贷”,是指学生向各种借贷平台借钱的行为。
一段时间以来,因为非法“校园贷”造成的恶劣社会影响,很多部门都加大了打击力度。2016年4月,教育部和原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不良校园点对点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高校建立不良校园点对点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同时建立不良校园点对点借贷应对处置机制。2017年9月6日,教育部进一步明确了“禁止校园贷业务,任何网贷机构不得向大学生发放贷款”的要求。
目前,经过各方整治,校园金融乱象虽整体得到缓解,但“校园贷”花样翻新的现象仍层出不穷,部分非法“校园贷”成为“校园公害”。
为什么校园成了点对点借贷业务的主攻地?
在业内看来,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消费支出成为“校园贷”生存的土壤。某市场机构发布的《中国00后大学生消费大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00后大学生月平均生活费为2049元,而2008年大学生月平均生活费不足500元。10年间,大学生平均生活费增长了4倍。其中,数码产品、餐饮、衣服帽子是生活费的三大项。
此外,点对点借贷的便利性也成为大学生选择“校园贷”的原因。大学生可以用身份证和学生证办小额贷款,然后填个表。他们不需要担保,也不需要资质审核,一些网络平台甚至打出“免息”的广告。在一些网络平台上,本科以上学历甚至最多可以申请5万元。相对于正规金融机构相对繁琐的贷款手续,点对点借贷对于大学生来说成了一件极其“轻松”的事情,只需下载一个APP,申请注册即可。
大学生如何避免“校园贷”和“套路”?
很多学生囊中羞涩,疏于理财规划,面对一些喜欢的数码产品缺乏自制力,于是“突击消费”承担了经济负担,往往成为“校园贷”的对象。虽然国家对校园贷屡禁不止,但一些贷款还是给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穿上了更隐蔽的“马甲”。
监管机构提示,“创业贷、毕业贷、培训贷、求职贷、美容贷”等各种“马甲”层出不穷,诱导部分大学生盲目消费,危害很大。一些理财观念淡薄的大学生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一定要警惕。
业内人士提醒,对于大学生来说,远离“校园贷”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多关注广告中的“免费”、“优惠”、“打折”、“免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第二,在增强防范意识的同时,多学习金融常识,搞清楚贷款利息的计算方法,提高识别非法网贷业务的能力。
三是遇到经济困难时及时找到学校相关部门。目前国家助学贷款中有贫困学生学费和住宿费专项贷款。
第四,倡导大学生养成自力更生、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不盲目攀比,不贪图享乐,大额消费及时征求家人的意见;合理安排生活费,做到节俭、理性、科学。
第五,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校园贷”黑恶势力的打击力度。在许多案件中,涉案人员因敲诈勒索被判处有期徒刑。大学生在点对点借贷时,要注意保留证据,遇到非法讨债不要害怕。他们应该学会使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鲁珉)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消费贷 大学生,助学消费贷":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9843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