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即将结束,
许多金融机构开始发布2024年宏观经济展望和年度投资策略等各种报告。
不管是谁写的报告或是谁读的报告,
离不开对宏观经济数据的理解和分析。
之前我在《我对GDP的认识有多深》里专门分享过GDP。
接下来陆续分享一些宏观经济指标和数据。
宏观金融统计主要包括:
社会融资规模、新增人民币贷款、货币供应量和新增人民币存款。
市场上有一个分类,
根据金融机构资产情况,包括社会融资规模和新增人民币信贷;
主要反映实体企业的融资需求和金融机构的放贷意愿;
根据金融机构负债情况,包括货币供应量和新增人民币存款;
主要反映实体经济的流动性。
这个你一般都能记住。
央行每个月都会定期发布这些数据。
每季度都会召开季度金融统计专题新闻发布会,对近期金融统计数据进行官方解读。
在金融领域工作的读者,也要有意识地定期研究和关注这些金融数据。
今天,我们来谈谈社会融资规模。
社会融资规模分为增量规模和存量规模。
增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量。
存量是指实体经济在一定时期(月末、季末或年末)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余额。
从字面上看,也更容易理解。
首先,我们先从规模层面来理解社会融资规模。
看央行公布的10月社会融资规模数据。
2023年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74.17万亿元。2023年前十个月,社会融资规模累计增量31.19万亿元;10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加1.85万亿元。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的社会融资存量已经达到370万亿左右。
对了,你还记得2022年底中国GDP的规模吗?
规模之大,只带我们感受中国的社会融合程度。
同时,感知是关于规模每年以什么样的速度增长。
2021年,社会统筹增加31.34万亿元;
2022年,社会统筹增加32.01万亿元;
2023年前10个月增加31.19万亿,大概率超过2022年。
三年来,社会整合规模基本每年增加30万亿。
以此类推,可以大胆预测一下吗?
到2024年底,我国社会整合规模将达到400万亿元。
看,掌握数据及其规律,预测趋势并不难。
在感知到社会整合量表的存量和增量后,
有必要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社会整合的尺度来帮助我们判断和感受宏观经济的运行趋势。
利用社会融资规模,或者做金融数据的研究分析,需要学会“比较”的方法。
“比较”可分为数量比较和结构比较。
先看看,对比一下结构。
通过结构比较,社会融资规模包含哪些具体内容?
在这些细节中,不同比例的结果对社会整合的规模有不同的影响因素。
2023年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74.17万亿元。
其中,
实体经济人民币贷款余额233.26万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余额1.78万亿元;委托贷款余额11.31万亿元;信托贷款余额3.85万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余额2.65万亿元;企业债券余额31.44万亿元;国债余额67.71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存量余额11.34万亿元。可见,社会融资规模基本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政府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
但如果把数据的分项相加,会发现八项之和等于363.34万亿元,小于中国央行公布的社会融资总量374.17万亿元。
说明还有一些数据没有公布。
社会融资的范围可以分为四类:
表内信贷: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表外融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直接融资:非金融企业的境内股票融资、企业债券融资和政府债券(包括地方政府债券和国债);其他: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小额贷款合同、贷款公司贷款、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和贷款核销。未发布的数据是“其他”项中的内容。
从数据上看,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前三名分别是:
人民币贷款占比62.34%;国债占18.10%;公司债占比8.40%。
人民币贷款是社会融资规模的绝对大头。
我们说社会融资规模,反映的是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程度。
2011年之前,中国金融体系的主体是银行。
每当企业要筹集发展资金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去银行贷款。
对实体的支持主要靠信用。
当时没有所谓的社会融合量表的数据。
要了解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程度,只要关注信贷规模就可以了。
2011年后,越来越多的融资渠道被打开,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不断创新,证券和保险机构也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这个时候,要想了解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程度,只关注信贷规模已经不够了。
因此,从2011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正式统计并公布社会融资规模数据。
反映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整个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量。
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国债占第二位。
社会融资规模推出时,并不包括国债。
直到2018年9月才开始加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2019年12月加入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和国债。
国债的融资主体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而不是实体经济中的企业。
将国债纳入“反映实体经济获得资金总量”的社融数据是否合理?
事实上,政府债券筹集的资金大部分用于基础设施项目和实体经济;
而且国债的投资者基本都是金融机构。
本质上是金融机构的资金最终支持了实体经济。
因此,按照国民经济核算中“概念与实质并重”的处理方式,
将国债纳入社会融资规模是合理的。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债规模仍然较大,整体上对社会整合规模产生了一定影响。
再看,对比数量。
数量对比又进一步分为同比和环比。
同比是与去年同期相比,即本期某时段与去年某时段相比。
比如对比2023年10月和2022年10月的数据。
环比是与上一个相邻的统计周期相比较,表明不同时期统计指标的发展变化。
比如对比2023年10月和2023年9月的数据。
在分析社会整合数据的过程中,主要使用增量值。
因为当月新增社会融资能够快速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和金融机构扩表意愿。
你可以用这个月和上个月的数据做连锁分析;
也可以用本月和去年同期的数据进行同比分析。
同比和环比虽然反映的是变化的速度,但两者各有优势。
环比侧重于反映数据的短期变化。当用环比增长率来反映指标的变化时,具有时效性,但容易受到季节因素的干扰。
在分析受季节性影响的数据时,会有一些偏差。
社会福利数据受季节性影响吗?
接受。
我们说社会融资数据中占比最大的是人民币贷款。
在银行做过信贷业务的读者最清楚,
每年年初,银行都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是一个冲动的好时机;
每个赛季末会多放点,因为每个赛季末有序时进度的考核压力;
所以基本上1月、3月、6月、9月是贷款发放较多的月份,12月往往留到下一年,会明显减少。
由于季节的影响,单纯分析环比有时很难正确把握趋势。
这时候就需要进行同比分析了。
同比分析,侧重于反映长期趋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季节性波动的影响。
举个例子,
2023年9月,社融增量为4.12万亿元;
2023年10月,社会融入增量为1.85万亿元;
2022年10月,社会融资规模新增9079亿元;
2023年10月站在这个节点上,
从环比看,社会融资规模大幅下降,减少2.27万亿元;
从同比来看,社会融资规模呈上升趋势,同比多增0.94万亿。
这个时候我们不能从一环扣一环的结果来判断整个经济的融资环境在萎缩。
因为9月本身就是社会融合的“大月”,季节性影响很大。
社会融资规模是基于信用观点的指标,反映整个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提供的金融支持。
社会融资规模反映了实体经济的融资能力。
社会融合的较高增量意味着实体经济在一段时间内从金融市场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观察社会整合规模的波动和趋势,有助于国家把握经济的整体运行情况,从而出台适合一段时期的经济政策。
好了,就这样。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社会融资规模是什么,社会融资规模百度百科":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7603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