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绩效理论的发展与演变企业绩效理论已经被经济学、管理学、新经济社会学等不同学科所解释。古典经济学认为,交换导致分工,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国民财富。新制度经济学从企业的本质出发,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试图把握企业的本质和边界。
如果企业能将市场中的一些交易活动带入企业,就意味着降低交易成本,扩大企业边界,从而提高企业绩效。管理学从资源、能力和知识等多维视角阐释企业绩效理论,其中资源观最受关注。
基于资源的异质性和不完全流动性两个假设,将企业视为各种资源的集合,指出企业拥有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资源会导致企业间的差异,具有长期资源异质性的企业容易获得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因此,企业要充分挖掘内部资源,具备其他企业所缺乏的资源异质性,这是从资源角度分析企业绩效的逻辑起点。
新经济社会学从社会网络关系的角度分析和解释社会经济现象,认为组织不是孤立于外部环境的独立原子个体,而是复杂社会网络中的一个节点。组织要发展,必须依赖环境,从社会网络中获取原材料、资本、信息、技术、管理等资源。因此,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社会网络关系并与之持续互动,是组织获取资源、形成持续竞争优势和提高绩效的重要过程。
第二,村镇银行的绩效概念包括“绩效”和“效率”。“绩效”指的是企业业绩或利润,“效率”代表的是企业管理成果。因此,绩效可以代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的结果和效果。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绩效包括组织或个人的工作情况、主要成就和总体收获,即组织为实现某一目标在各个领域的有效产出。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对性能的理解也不同。在梳理了现有的研究成果后,学者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定义绩效。
(1)通过目标法、系统资源法和组件法定义绩效,其中目标法以企业所追求的最终目标的完成情况来衡量绩效;系统资源法认为,如果一个企业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有能力从外部环境中不断获取有价值的、稀缺的资源,这种能力也是企业的绩效;组成定律从互动的角度定义绩效,认为组织与组织内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就是绩效;
(2)基于有效性、效率和适应性三个维度。通过与竞争对手的销售增长率和市场份额对比来体现效率;效率用投资回报率来表示,反映的是资源投入与产出的比率;适应性是指组织能否面对和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一般用成功推出的产品数量或销售增长率来表示;
(3)从结果和过程的角度定义绩效,形成行为论、结果论和行为与结果论三种不同的定义。行为主义认为,绩效是组织或个人与目标相关的实际行为,这种行为是可以观察到的;基于结果,结果理论认为绩效反映了目标的达成、行动产出和顾客满意度;行为结果论不仅包括行为的实际过程,还包括达到目的的程度,即包括行为和结果,并分别判断结果。
社会资本与村镇银行绩效的关系,村镇银行的绩效是社会资本影响的结果。基于上述绩效理论,从结果的角度,村镇银行的绩效定义为村镇银行目标的实现情况,是村镇银行在成长发展过程中为实现不同层次目标的行为的有效产出。
第三,村镇银行绩效的维度划分。我国村镇银行类似于国外的社区银行或村镇银行,因此村镇银行绩效的维度划分可以借鉴国外农村小型金融组织的相关研究成果。国外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绩效维度评价经历了福利主义、制度主义和混合主义三种模式的演变。
(1)福利模式。福利主义认为,农村小型金融机构以社会发展为首要目标,强调“扶危济困”的宗旨,旨在以低利率、高覆盖的贷款帮助低收入群体和贫困人口解决基本生存问题,特别关注贷款对贫困群体经济和福利的影响,将支农的程度、深度和覆盖面作为重要指标。
但福利主义很少考虑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财务可持续性,其发展必然应该主要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发展机构资助,否则难以为继。实践中,这种贴息低息贷款往往会出现寻租或低效运作,具有内在的道德风险,可持续性低。
(2)制度主义模式。制度主义强调小型金融机构在财务、运营和组织上的可持续性,并在此基础上扩大业务覆盖面,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信贷产品和服务。人们认为,小型金融机构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补贴、慈善捐赠等资金来维持,而应该通过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收入来覆盖高昂的运营成本。这种可持续发展是通过商业化运作和利率市场化来实现的,单纯的福利行为不利于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机构小额信贷机构得到认可的原因如下:首先,组织可持续的小额信贷可以吸引商业资本的注入;
其次,追求财务可持续性的机构有“财务硬约束”,可以缓解“财务软约束”带来的浪费、低效和寻租;第三,在操作和技术上可持续的小额信贷项目可以迅速复制和推广。机构小额信贷机构主要以印尼人民银行小额信贷部和玻利维亚阳光银行为代表,受到联合国、世界银行和亚洲银行的推崇。
(3)混合模式。以福利主义为宗旨、以制度主义为手段的混合主义是两种模式的有机结合,并发展成为一种包容性的金融制度安排。混业经营视角下的小金融机构评价是多元化的,不仅包括对支农支小任务运营效率的评价,还包括对自身运营能力的评价。农村金融机构的绩效评价框架被视为混合模式的雏形,它包括:
①客户覆盖,即服务的客户数量和客户的贫困程度。其主要指标有:服务的客户类型、提供的服务类型、贷款金额、贷款数量、分行网点、服务人数、资产增长率、女性参与率;
②可持续性,即微型金融机构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能否实现可持续经营。有学者担心,混合评价维度的多样性可能难以得到充分考虑,导致此消彼长。事实上,小额信贷机构的覆盖面和效率之间存在着促进关系。平均贷款额越低,效率越低。村镇银行支农的小效率与自身发展的其他效率并不冲突,而是处于“激励相容”的状态。
可以看出,Hybridism着眼于有效地为社会阶层和群体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认为小额信贷项目及其组织不仅要在规模上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满足大量贫困人口的金融需求,而且要最高效地为最需要金融支持的极端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
与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并不完全竞争,属于典型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为了促进竞争,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服务效率,政府放宽了准入门槛,允许在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市场竞争不充分迫使政府介入农村金融市场,村镇银行自然被赋予相应的社会责任,戴上振兴乡村的“政策性帽子”。
福利模式实施的失败表明,旨在扶贫的农村金融机构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制度主义模式下的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兼顾效率和公平的混合模式可能更适合村镇银行,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兼顾社会责任,实现两者的平衡。因此,对村镇银行绩效的评价也是对混合主义的一种借鉴,它不仅涵盖社会绩效和市场绩效,还包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盈利能力。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村镇银行绩效的概念是怎样的?社会资本与村镇银行绩效有何关系?":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72105.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