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4日,甘肃泾川县一纺织车间的生产线。图文无关。(视觉中国/图)
2023年6月26日,受国务院委托,审计署审计长侯凯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国务院关于2022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在“重大项目和重点民生资金审计”部分,报告重点关注政府-社会资本合作(PPP)、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等两大项目的实施情况,以及就业、住房、教育、乡村振兴等四项民生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其中,在乡村振兴方面,报告重点抽查了10个省92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县的产业帮扶资金,走访了7636户贫困家庭,通报了乡村振兴重点县产业帮扶政策落实和资金审计情况,指出了3个主要问题。
一是帮助一些地方产业发展的基础不牢固。部分项目存在经营亏损、养殖成活率低、设施闲置等问题,涉及帮扶资金71.72亿元。帮助行业弥补不足的支持是不够的。51个县16.14亿元投资的305个项目因缺乏配套设施、技术和人才支撑,或产品销售困难,难以为继甚至失败。工业发展脱离实际。61个县投资19.69亿元实施的348个项目,因不符合群众意愿,脱离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实际环境,部分项目建成后闲置,效果不佳。工业项目的资产管理是广泛的。36个县对产业发展中形成的23.02亿元经营性资产未及时准确登记入账,存在权属争议或侵占问题;19个县未按约定收回投入企业的2.92亿元资产,被企业无偿占用。
第二,一些项目没有与农业完全挂钩。62个县投入80.49亿元帮扶企业后,单纯给群众分红脱贫,不仅不稳定,也不利于鼓励勤劳致富。15个县尚未制定分红协议到期后的延续措施。15个县没有兑现吸引人民就业的承诺,83个县拖欠农民红利、农民工工资和土地出让金5.69亿元。如甘肃省临潭县将1064.35万元产业帮扶资金投入10家企业,收取6%至8%的使用费,再按4%至5%分红给老百姓,累计抵扣33.56万元。
三是财政、金融、土地的一些配套政策没有落实。10个县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帮扶的比例未达到50%的下限,22个县将2.85亿元产业帮扶资金用于偿还政府债务、市政交通建设等。,18个县使用4528.53万元帮扶资金被骗取和挤占。2个县违规“户贷企”,2.28亿元小额贷款转给企业“吃利息”;6个县未按要求向脱贫群众发放小额贷款贴息1397.74万元。4个县违规将1489.84亩扶贫县专项用地用于市政建设;15个县违规将1.91万亩基本农田转为非粮;13个县4501.92亩耕地长期闲置、抛荒。
在“国有资产管理审计”的“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部分,报告再次提到了耕地问题。
通报称,对6省市和自然资源部11名领导干部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在任)审计,发现耕地保护制度落实不严格。
有6个省的127.62万亩耕地仍算作耕地。全国已验收的补充耕地中,有21.36万亩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变成了乔木林地、建设用地等非耕地;4省市部分永久基本农田或高标准农田为非农非粮。18个省份耕地占补平衡目标未实现。2019年以来,违规补充耕地141.61万亩;已补的81.11万亩耕地质量不达标。
南方周末记者李贵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产业扶贫资金及资产管理办法,产业扶贫资金管理办法":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7044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