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吴丽华
93年出生的李佳最近有点烦,因为她和很多在去年股市高点买基金的90后一样,成了“90后”。
去年年底,基金赚钱效果最好的时候,李佳把父母给的几十万和自己不多的积蓄全买了。春节过后,股市下跌,她持有的基金净值继续下跌。总投资60多万不到44万,浮亏超过25%。
相比春节前每天看着自己的账户飘红,和朋友交流“赚钱”的喜悦,现在的她形容自己是鸵鸟,基本不看账户。“我打算长期持有,迟早会涨回来。”
但基金什么时候能涨回来,还能不能涨回来,李佳心里没底。我第一次让父母拿钱投资的时候,承诺到期还本付息。现在我只自嘲:“年前我是多么的狂妄,年后我会多么的悲哀。”
像李佳这样的90后不在少数。
多项统计报告显示,2020年新增移动互联网用户将达到6000万,其中近五成将成为90后。年前,他们喊着“赚钱”,买大基金,派明星基金经理上热搜,在哔哩哔哩、小红书、豆瓣等平台交流赚钱经验。若干年后,他们吐槽金钱损失,创造了“零后”“母亲拒认”等热词。
为什么傲慢的90后这么快就认了出来?第一次被基金“打”的他们怎么了?
跟随热搜进入球场。
和李佳一样,杰西卡的持仓基金也成了一片草地。如果说李佳在银行工作,有一些投资理财常识,那么杰西卡买基金纯粹是跟风。
去年下半年,Jessica看到身边的人都在买基金,而且涨幅可观。为了强制储蓄,他在别人的推荐下买了基金。当时她还不知道用什么App买的基金。面对“职位高度重合,可以选一个”的指导,她竟然问:“什么职位?”
像杰西卡这样的年轻基金经理还有很多。从2020年开始,投资基金突然成为一种热潮。相比股票,资金的门槛相对较低,这让很多年轻人产生了“早理财,早致富”的想法。据蛋卷基金数据显示,2020年平台新注册用户中,90后占比48.9%。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进入基金市场的新群体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52.9%。
其中,也有一些新市民似乎知道如何分散投资,降低风险。
去年10月入市的陈愉,目前持有32只基金,白酒、新能源、军工等热门领域都有涉足。然而,尽管把鸡蛋放在32个篮子里,风险并没有分散,目前“去年的收益已经下降了。”
有网友调侃自己,“我把鸡蛋放在很多篮子里,但是篮子放在一个架子上,现在架子都塌了。”
更多跑步入场的新市民擅长“抄作业”,在网上追随身边的大神或知名博主、up主,“别人买什么我买什么赚钱。”
以至于有人总结道,“这一届投资者需要一个保姆式的教程。”
玩多了,90后,还有人借钱买基金。李佳告诉记者,确实存在借消费贷甚至网贷买基金的情况。这些蒙着眼睛的年轻人听了知名博主的建议,基金加杠杆,1:1贷款三年,每年利息只有6.84%。
缺乏理财经验的90后,被现实给了沉痛的一课。
基金经理成“爱豆”
2020年,中国公募基金创造历史。
中国资产管理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底,我国公募基金资产管理总规模为19.89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4.7%。
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公募基金新发展规模达到3.16万亿元,不仅创历史新高,也超过了2017年至2019年三年基金发行规模的总和。基金投资者平均年收益超过14%,远超股东的3.6%。
去年,中国经济率先从疫情中复苏。在结构性牛市背景下,资金表现出良好的赚钱效应。前7个月,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为30.36%,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率为32.29%。
此后,市场再次达到顶峰,上证指数从2020年10月的3200多点上涨到2021年2月中旬的3700点。
几乎与此同时,基金成功破圈,新市民涌入。主要投资于股票市场的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规模从2020年10月末的5.62万亿元上升至2021年1月末的6.93万亿元,增幅近24%。
可见,2021年,基金还会持续火热。新年第一个交易日,一天之内4只基金售罄,募集总规模超500亿元。接下来的两周,“日光基地”不断出现。
基金话题频搜,在全民追捧下,基金经理也走出圈子,成为圈内“爱豆”。
易方达基金经理张坤作为第一位管理规模过千亿的基金经理,一时间成为基金经理中的佼佼者,一个全球性的“粉丝团”和“后援会”应运而生。粉丝们甚至喊出了“坤坤勇敢飞翔,ikun(基金经理张坤的粉丝)永远追随”“坤坤不老,蓝筹股老”等口号。
不仅是张坤,还有景顺长城基金经理刘艳春、中欧基金经理格伦和周英博、易方达基金经理肖楠等等。
在狂热的市民眼里,世界上最好的坤坤不是坤,不是谢广坤,而是张坤;世界上最好的春天不是李宇春或陈小春,而是刘艳春;世界上最好的兰花不是卫兰或艾伦,而是格伦。
为什么要“否定你妈”?
股市牛熊反复变化,基金瞬息万变。“韭菜零分”后赚钱是多么疯狂,赔钱是多么可悲。
牛年不是牛。春节后第一个月(2021年2月18日至2021年3月17日),主动股票型基金整体收益率跌至-10.13%。从“持仓过年”“基金相亲”,突然变成“闲鱼哭惨了”,卸载基金交易软件。今年的投资人,翻脸比翻页还快。
“天下第一坤坤”突然变成了只会炒白酒的“渣坤”;曾经拥有大量粉丝的诺安成长基金经理蔡松松,如今成了粉丝口中的“落汤狗”。
不过,根据理性分析,这些基金从长期增长来看,还是相当可观的。比如张坤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混合,虽然在春节后的短期回调中投资者大呼“妈妈不认了”,但截至3月28日,其近一年来的涨幅为98.05%,半年来的涨幅也为29.94%。
然而,问题是,从该基金赚钱并不意味着购买该基金,并从张坤的ikun人身上赚钱。根据支付宝基金诊断功能给出的数据,在最近一年,持有这只基金的用户中,亏损超过5%的占77.8%,亏损不到5%的占9.5%,盈利超过5%的仅占7.7%。
换句话说,在过去的一年里,虽然顶级基金经理管理的热门基金翻了近一倍,但超过87%的投资者没有赚到钱。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支付宝的资金诊断功能通过对用户特征的分析,得出不健康的理财习惯更容易造成损失的结论。放弃定投、追涨杀跌、交易频繁、持有时间短是投资者亏损的四大原因。盈利型投资者的行为特征是长期投资,不随意买卖,定投比例大。
投资基金是一件专业又费时的事情,但大部分市民缺乏专业能力,没有时间去研究和挑选好的基金。抄作业、看推荐、追热点成为基民投资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中国资产管理协会近日发布的《2019年全国公募基金投资者调查报告》显示,仅有54%的个人投资者在购买基金时会阅读招募说明书。
当心娱乐的风险
不专业,追涨杀跌,短线投资,某种程度上是市场上不同年龄段投资者的共性。为什么90后新市民更受关注?
用某理财企业负责人的话说,90后更年轻,更有“戏”。
在资本市场,大起大落是常事。对于年轻人来说,可支配收入少,风险承受能力弱,依靠资金快速实现财富自由是个伪命题。尤其是对于很多还没做好心理准备就进场的新市民来说,一天输十块钱足以让他们心惊肉跳。
网上有人调侃,不管是赚是赔,大气感总是够的。结果基金亏损,20万人去闲置物品交易平台卖咸鱼回血,让咸鱼公开给基金投资人写信,提醒投资有风险,转售需冷静。
当然,咸鱼的信很大程度上是幽默和顺带营销,但投资者在哔哩哔哩、小红书、豆瓣等平台交流经验,甚至在各种平台追随博主和大V进场,却是事实。
记者在小红书中搜索“基金”,不仅有相关图文内容,还有不同的话题分类,包括基金博主、建仓、定投、新手买基金等。在哔哩哔哩搜索同一个关键词,会显示很多视频内容,有介绍基金知识的财经博主,也有以基金为话题的娱乐视频。据哔哩哔哩官方统计,2020年,投资理财类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464%。
对于互联网平台来说,理财内容的增加是好事,但随之而来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一方面,基金是长期资产配置的工具,不太可能通过投机在短期内暴富。另一方面,基金投资是一门专业化、系统化的技能,盲目追逐热点和明星基金经理是不可取的。
在娱乐圈和饭圈的热闹下,一些基金博主本身也是刚入行不久,他们自称专家,没有资质,没有足够的经验。更可怕的是,随着各种社交平台上基金的火爆,一些机构和营销号嗅到了商机,在基金分享内容中掺杂营销内容,售卖课程,诱导“小白”购买各种投资理财产品,造成了极大的风险。
基金投资的娱乐化,基金经理的名人化,也让很多业内人士开始担心行业前景。一位基金经理无奈地表示,基金频繁登上热搜,甚至邀请基金经理参加娱乐节目,让原本严肃的投资变得浮躁。投资需要集中精力,不受外界声音干扰,但基金越来越娱乐化的现象会对基金经理的心情和心态产生影响。
近日,中国资产管理协会发出倡议,公募基金管理人在开展投资教育宣传活动时,应当注重专业性、诚信性和合规性,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的理财理念,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和理性投资;严禁娱乐,不得违背国家有关精神、社会公序良俗,各机构不得开展或参与娱乐相关活动。
就像年轻的90后经历过基金投资的各种热潮和浮躁一样,基金行业或许也需要这样的成长阵痛来构建一张抵御风险的安全网。(应采访对象要求,李佳、杰西卡、陈愉为化名。)
来源:新华社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90后,怎样一步步变成“韭零后”,九零后该怎么办":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6954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