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29日电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15年来,帮助众多经济困难学生解决了燃眉之急,实现了大学梦。然而,随着还款高峰期的到来,高校毕业生拖欠助学贷款、拖延还款的情况也频频被曝光。
记者调查发现,就业难、工资低等诸多原因导致部分毕业生无力偿还债务,但同时也存在恶意拖欠现象,凸显了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困境。社会学家认为,对于即将迈入社会门槛的年轻一代来说,诚信建设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然而,学生贷款的偿还情况参差不齐。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肖雯来自四川省内江市农村。由于家庭贫困,大学四年申请了2.2万元的国家助学贷款。现在她已经顺利完成了本科学业,并且因为成绩优异被学校推荐为免试研究生。
记者了解到,国家助学贷款主要用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最高每年6000元。
国家开发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政府开发的金融机构,CDB从2005年开始办理助学贷款业务。目前已覆盖全国25个省、1928个县、2689所高校,累计发放助学贷款544.7亿元,资助学生994.9万人。仅2013年就发放助学贷款125.2亿元。
其中,超过80%的贷款发放给了19个不发达的中西部省份。贫困家庭学生只要能出示父母低保、残疾证等证明,或者乡镇政府盖章的证明,就可以申请助学贷款,基本实现了“应贷尽贷”。
据介绍,目前助学贷款已逐步进入还款高峰期。2014年,贵州省将有40万笔贷款,资金总额过亿。根据国家政策,贷款期限原则上按照全日制普通大专学制加10年确定,最长不超过14年。利率以贷款发放时的基准利率为基准,贷款利息按年收取。借款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利息由财政全额补贴。
然而,记者了解到,还款情况并不乐观。截至今年3月底,CDB援助逾期贷款本息已达1.6亿元。全国各地还款情况参差不齐,部分地区还款情况较好。比如安徽省近两年没有出现恶意拖欠还款的案例。六年来,安徽CDB发放的助学贷款本息回收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西南某省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2月底,该省国家助学贷款学生自还本息4359万元,实际收回3291万元,违约率24%。其中,有24所高校当期本息未按时偿还,违约率超过40%,7所高校违约率超过80%;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违约率超过15%的县有18个。
农行上海分行委托的资产处置中心黄瑞斌表示,从农行上海分行来看,与其他贷款品种相比,助学贷款的违约率最高,2013年约为8%,2007年最高,达到20%左右。
多重原因导致的恶意拖欠凸显“诚信”困境
在很多人眼里,大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是高素质人才。为什么部分地区大学生还款率低?是什么原因导致部分大学生“违约”?
CDB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调查发现,高校毕业生拖欠还款主要有三大原因:无力还款、不了解贷款政策、恶意拖欠。其中,无力偿还主要是因为就业问题。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有的一时找不到工作,没有收入,有的工资低,或者收入不稳定。
“以4年贷款2万元为例。年利率按7%计算,一年利息就要还1400元。看似钱不多,但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刚毕业的学生如果找不到工作是无法忍受的。而这还不包括偿还本金。”贵州省教育厅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主任周毅说。
朱晓毕业于安庆师范大学,目前在安徽省一所中学任教。“我现在一个月挣2500元左右。扣除每月500元的房租,600元左右的生活费,以及路费、手机费等日常开销,基本没有多余的钱了。”朱晓说他知道拖欠还款的不良后果。只要他的工资还有余额,他就会尽快偿还。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毕业生恶意拖欠工资。贵州大学法学院研究生罗某在读研期间申请了7600余元的大学生贷款。毕业后,学校工作人员多次电话提醒他按时还款,他却一直找理由推脱,后来干脆说“我不还了”。但据其同学提供的信息,罗一直在深圳工作,并已买房。
黄瑞斌说,上海某大学法学毕业生,现在外省政法系统做科级干部,三笔助学贷款都没还。经多次劝说,银行只得向法院提起诉讼,但法院的执行通知书发出后仍无回应。最后,法官只能把法院的公函直接发给自己单位的领导。在领导的督促下,他还清了第一笔贷款,利息9000元左右。其余两笔贷款,情况不变,银行只能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诉讼。
“银行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钉子户’,只能跟着他们慢慢消费。大多数人认为大学毕业生整体素质较高,诚信堪忧。”黄瑞斌说。
作为孩子的监护人,一些家长也起到了不好的示范作用。陈某来自黑龙江省铁力市朗乡镇铁路社区,是贵州大学药物化学专业2005级学生。毕业后一直未还助学贷款,与学校失去联系。学校工作人员多方打听他父亲的电话,联系他十多次,他父亲才接电话,态度恶劣。
贵州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邹念娟告诉记者,学生负债率高,学校压力大。除了加强诚信教育,学校所有辅导员和部分老师都加入了还款队伍,利用电话、短信、QQ等多种手段,找家长、同学、村委会、居委会。
“但涉及到恶意欠费的学生,学校真的很‘无奈’。”邹念娟说,“有的同学直接说:‘我这辈子都不会贷款买房买车,不会和银行打交道,也不怕被列入金融征信系统黑名单’。”
提高诚信意识,既需要教育,也需要制度。
记者了解到,面对人生中的第一笔贷款,大多数毕业生都不愿意留下诚信的“污点”。为降低违约率,各地教育部门、高校、银行联手,加大信用信息宣传力度,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加强诚信教育,提高学生诚信意识。
除了组织大学生开展诚信签名、讲座、演讲、知识竞赛、情景喜剧等活动外,贵州大学还设计了一套诚信知识题,内容涵盖助学贷款相关政策。学生入学时,需要通过网上答题获得一定分数,才能申请助学贷款。
安徽省一些地方政府会同教育局,在每年年初对已经进入还款期的学生进行短信提醒,对家乡政府联系不上的学生帮助提醒。
通过努力,学生的诚信意识不断提高。安徽合肥一名大四学生王宇表示,如果不还清助学贷款,他将背负一生的良心债。贵州师范大学毕业生沈晓雪,父母患病,家庭困难,但她通过四年的勤工俭学,在毕业时提前还钱。她认为,一个大学毕业生即使找不到好工作,在工地搬砖一个月也能挣两三千元,还能还贷款。
一个上海的毕业生,家里穷,毕业后得了风湿性关节炎,把工作积蓄都用光了。但她一直坚持还款,有时几百元,有时几十元。“国家在我困难的时候帮了我,这钱我一定要还。”
记者采访了一些教育工作者和相关专家。他们认为,要提高大学毕业生的诚信意识,不仅要加强诚信教育,还要完善相关诚信制度建设。
黄瑞斌表示,目前金融机构有很多约束机制,比如不良信用记录,在办理信用卡和贷款时会受到限制。但是,在社会的其他领域,信用机制的建设还比较薄弱。比如招录公务员就没有对信用的审核。
目前,广东、甘肃、贵州等省份开展了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学习成绩、就业记录、助学贷款记录、奖惩情况等信息都会记录在档案中。毕业后,档案将被锁定,以个人就业身份移交给用人单位。如果有抄袭、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等不诚信行为,会影响其求职、信贷、保险等。
安徽省著名社会学家王认为,应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建立一个完善的大学生“诚信档案”,并与互联网连接,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同时,对于无力还款的学生,应在一定程度上放宽还款政策,对于恶意欠钱的学生,应提高违约成本,加大处罚力度。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王安白认为,还应完善支持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让毕业生逐渐具备还款能力。此外,有关部门要核销意外死亡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学生的贷款业务,保障丧失劳动能力学生的基本生活。(记者王橙、赵晓晖、韩震、黄安琪、朱庆、李春辉)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助学贷款还款率是多少,助学生贷款还款":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6377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