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习惯做“加法”,更擅长做“减法”—
不要让机关的“好心”成为基层的负担。
基层官兵最烦最怕?在83集团军某合成旅调研中,这个话题触动了基层官兵的“心弦”。
一个战士说,最烦的就是迎接检查。以前只要上级来了工作组和检查组,不管是不是和基层有关,开会、自查、背题库、补笔记、打扫卫生等一些“规定动作”必不可少,打乱了原有的工作计划。
一位公司官员说,他最怕会议的“连环套”。以前总是看着领导和机关忙着开会,研究文件。我没想到,现在我陷在里面了。不管是什么会议,我都要求主官出席,哪怕有“分家”。
很多官兵觉得不怕训练苦,就怕折腾,怕吃苦。
部队管理科参谋李蒙听了基层官兵的心声,觉得有点委屈:其实机关也不容易,大家都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以保洁为例。虽然不是上级检查的内容,但为了给工作组留下好印象,机关总想把工作安排细致,做好。
上面一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的“针”能穿几根线?长短线,粗细线,各种线都要穿过这个“针眼”。正是这种习惯于做“加法”的“善良”,让基层官兵承受了不该承受的重量。对此,旅党委纠正了抓建设的思路:“不要乱来,严把关口,不能让这种‘层层乱加码,层层插一杠子’的好心,成为基层的负担。”
他们切断了过去可以随意发通知的“内网通”服务器,明确所有通知必须经旅值班长审核签字后,提交旅作战值班室统一分发;有“基层官员参加的会议每周不超过两次”、“重大活动每月不超过三次”等硬性规定,大队定期召开协调会,合并删除无关紧要的次要工作。
从习惯做“加法”到善于做“减法”,这种转变并不容易。今年6月中旬,某机关科长为方便打电话到基层,在全旅干部大会上被要求作出检查。为了树立制度的权威性,他们对基层每月收到的上级部门的通报进行梳理汇总,区分出微信通报、网络通报、电话通报等八种类型。未经统筹和“过滤”直接发放到基层的,要追究有关部门的责任。
如今,机关无论何时安排临时工作,都要先与旅周工作计划核对,再询问旅作战值班室是否有任务冲突,尽量减少对基层工作的干扰。
一个难的机关形成支队,一个难的级别是下属,几个是众多,都不难。前不久,政府不同部门收到上级下达的13条工作指示,每条都要求传达学习。但是,他们并没有加码,一层一层的复制。而是在标注重点、删除类似内容后,形成内容精炼的综合作业指导书,在旅作战值班室汇总,适时下发。虽然机关本身比较忙,但是基层的干扰少很多。
无效工作减少了,基层活动加强了,部队行动更有效率,更顺利。今年野外驻训,官兵潜心思考打仗,先后创新合成营战法7项训练方法。训练虽然艰苦,但基层官兵说:“只有为战争流血流汗,这样的苦才有价值,才有意义。”
少点“检查”,多点“调查”—
违背主体责任的检查指导,叫折腾。
回想起连队一名战士因为教育笔记不全被当局严厉批评,二连指导员林燕珊心里有一股说不出的委屈。
当时兄弟单位发生了一次训练事故。为了吸取教训,旅行社要求将事故报告传达到每一名官兵,并及时进行针对性教育。闫延山立即落实机关指示,组织官兵讨论交流。
然而,就在同一天,一名战士因为交接哨位,未能及时整理自己的学习笔记。当他被当局检查时,他发现林燕珊受到了批评。
一名战士抱怨,有些检查太注重“痕迹记录”,摆脱不了翻书查笔记的老套路。以牺牲大家的休息时间来应付一个检查组补笔记,背题库,显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一位连长反映,有的检查太多,应付不过来,比如正常检查、特殊检查、大规模检查。官兵疲于应付。他们哪有时间和精力去琢磨战争?
一位官方干部也表示,有些是上级的硬性规定,当局不得不部署。
一位教官坦言,有些检查往往是带着“任务”去的,发现不了问题就不退出。他们往往抓着鸡毛蒜皮的小事不放,而对应该关注和解决的相关问题却问得不多。大家对这种“抓芝麻丢西瓜”的检查指导非常抵触。
“脱离基层实际、违背主体责任的检查指导,叫折腾。”旅党委深感,正是机关指导思想的错位,导致工作更加虚浮,内耗更大,不仅浪费了机关的时间,也使机关丧失了声誉、威信和士气。
从痛苦的经历中吸取教训。一场“换脑子、换方式”的大整治在旅行社展开。他们要求政府官员“脱鞋到田间地头”,变跑步指导为形势分析,变对形势的一般了解为对事实的深入掌握,全程接受基层的监督。检查结束后,他们不仅要带回问题清单,还要拿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案,并严格追究态度傲慢、马虎大意的政府官员的责任和问责。同时,每当组织基层检查时,优先安排经验丰富、能力素质突出的干部到基层,确保每次检查都能帮助指导基层,不打乱基层的节奏。
如今,在该旅野外驻训点,有一个精干的5人机关指导组。从3月初开始,作训科工作人员陈耀阁就一直待在山里。训练小分队换批换批,每批都给他竖起大拇指。
官兵们说,他们对陈参谋又怕又爱。我怕的是,”陈参谋很严肃。他在检查和训练的时候从来不查书,不看表。而是每天蹲在训练场看人员参与率、训练计划执行情况、教练备课情况、训练质量和效果。没人敢乱数。”我爱的是,”陈参谋来公司考察,一针见血,个个心服口服。训练器材缺乏,教学骨干少,他尽力与当局协调,解决了许多基层问题。”
从“指”到“蹲”,一字之差,基层情况精准,机关指导也会精准高效。
少一些责任和压力“负担”,多一些放权和“药方”——
机关把基层放在心上,基层就肩负起责任。
去年5月,是该旅几个营长最难熬的一天。
当时单位刚成立,训练场地、人才队伍、保障条件、安全管理等诸多问题接踵而至,大家忙得不可开交。
这时,各种检查组经常到营区检查指导,收集了一大堆矛盾和困难,把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拿回来“一箩筐”。
一开周班会,就把这些问题拿出来“说”。
但一个多月过去了,机关通报的大部分问题依然存在,基层反映的矛盾依然没有解决。
为什么?服务支持营地的指导员王佩解释说,不是营地官员不努力工作,而是他们往往无能为力。一方面,阵营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往往因为机关的干扰而无法顺利推进。另一方面,基层无力解决的问题往往被各种因素拖延。
以营房设施的简单维护为例。营地里有训练有素的“三个苦力”来满足日常的安保,但是没有相关的经费。连修个水龙头,换个灯泡都要当局解决。
看着矛盾越积越深,准将张全军百感交集。经过深入思考,他觉得纠正机关检查指导中“重在发现问题,轻在解决问题”的问题非常重要。
对此,旅党委要求机关各负其责,建立首负其责、问题挂钩、责任追究等制度,并邀请基层为机关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打分。对未能按时解决问题、对官兵不满的,一律追究责任。
同时,该旅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向基层下放了人员调配权、官兵休假审批权、小额资金使用权等7大类29项具体权力。
从注重“检查指导”到注重“服务解决问题”,该旅党委常委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接下来的一个多月,他们带头深入基层野战办公室,现场解答和督促机关协调解决上百个疑难问题,部队顺利出发。
前不久,在该旅基层形势分析会上,机关公布了一份“待解决问题清单”,基层官兵由衷地感到满意和信服:营内直通车开通了,“阳光校车”工程启动了,成功学校开学了...77个暖心项目悄悄发生在身边,惠及基层单位。
如今,大队与基层更加融洽,各项工作运行有序,忙而不乱,备战氛围更加浓厚。
记者在该旅一次例行周班会上看到,机关不是居高临下对基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而是被基层发现不厚道、苛求。面对基层的需求,政府各部门的态度是:谁主张谁负责,23个具体问题“对号入座”,限期改进。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一根针怎么穿两根线,一根针穿透人体会死吗":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6034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