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灞桥村落•揭密半坡村古村村名来历

灞桥村落•揭密半坡村古村村名来历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半坡村

位于新竹街以北1公里处,东临杨刚,南接仓门村、杨和村,西接沈度村,北接马南庄。下辖三个自然村,呈“工厂”状分布,分别是刘家庄、郝家庄、半坡村。半坡村分为四个村民小组,郝家村为第五小组,刘家庄为第六小组。2012年,全村共有753户2357人,耕地419亩。其中,2006年5月,国家征用土地1390亩。半坡村正在向居民村进军。

西汉时期渭河宽阔,水流大,大型战船在水面上畅通无阻(当地农民挖井时不时发现古代船板)。为了方便渭河两岸的交流,村民们在杨刚和郝家庄之间修建了一座渡口。古代渡船的痕迹今天仍然存在。半坡村的西边曾经有一个渡口,现在是沈度村的所在地。由于西汉防御需要,河南岸的渡口都有士兵把守。因为地势高,视野开阔,所以在半坡村驻军是合理的。据说当时军营长达一里,所以有些后人也称此地为一里营。后来渭河逐年北移,部队陆续撤退。在部队曾经驻扎过的地方,有人修建房屋,开垦荒地,但当时人数比较少,居住分散,所以没有村名。到了唐代,外族陆续迁入这里,逐渐形成村落,但仍没有村名。据灞桥区地名记载,相传清顺治年间(1644-1661),该村因地势东高西低而得名。

据郝家庄老人介绍,郝家庄已经形成130多年了。相传清朝宣彤年间(1909-1911),新建的文昌村郝家在现在的郝家庄有几亩地。当时为了方便耕种,照顾庄稼,三个郝家从文昌村迁到这里,然后自己的姓氏和不同的姓氏迁入,形成村落。因郝姓居多,故称郝家庄。

那么刘家庄是怎么形成的呢?据本村80岁老人刘伯益撰写的《刘家庄的故事》记载,刘家庄是清朝宣彤统治时期从新河乡刘正村迁来的,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当时这里是古河道和河漫滩,只有刘姓四户人家搬来这里开荒种地。后来,刘不断迁居于此,毛、等人也迁居于此。星星四处移动,村庄就形成了。因刘姓居多,故取名刘家庄。

旧社会,半坡三村(后称半坡村)村民过着“六个月糠菜,六个月粮”的悲惨生活。有一首民谣“早餐玉米,午餐玉米片,晚餐玉米。”。吃一种别样的饭,用玉米面搅团,是半坡人旧日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候文化落后,有病没有医疗。村东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沟的中部向东分叉成一条小沟,名为“同仁沟”,在十里周围的八个乡镇都很有名,是埋葬病死孩子的地方。

1960年到1962年,恰逢中国三年自然灾害,加上产量低,公粮重(统购统销)。人们饥饿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食物。党支部书记狄志军、组长刘思贤指导村民在玉米行间套种瓜菜,实行“瓜菜”解燃眉之急,渡过难关。

1965年至1968年,党支部书记梁怀春、组长刘带村里的青工到兰空军区后勤部搞建设,郝家庄组长郝建华联系安秦川厂抽调人力当民工。这一举动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重视,批评并斩断了资本主义的尾巴,并下令开会举办学习班。村干部没办法,只好用车子拉着外来人员晚上回去学习,天亮前悄悄送走。这几年村公积金增长很快,年底分了,户均100多元。那时候,半坡村是个富裕村。1973-1974年,土地调整,分块,以道路为界。在此基础上,村党支部书记刘和组长王志秀划出150亩土地建起了半坡种子站。在刘站长的主持下,培育出小麦良种“小偃6号”和玉米良种1号,不仅满足本村需要,供应附近村庄,而且为安路种子公司服务市区各县(1982年实现土地承包,种子站结束)提供了大量优良品种。村里建立了合作医疗站,结束了半坡人缺医少药的历史。医疗站每次只收病人5分钱,让群众生病时得到及时治疗。

1978年至1981年,为了搞好农村建设,党支部书记王志秀和村长狄志军开拓思路,组织成立了半坡铁丝厂,编制了网、倒刺绳、坝网,出口到各个工地和防洪工地。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工厂解散,村里还有一些个体户经营电线制品业。

1990年,合资企业投资10多万元建立半坡机砖厂,解决了半坡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后来又有薛继龙创办的新兴混凝土厂,年产值2500多万元,国家利税30多万元。孙坤生的地板厂年产值100多万元,上缴国税10多万元。

1997年以前,北三乡每年都缺电。在抗旱和农忙季节,停电似乎是家常便饭,大面积的水稻秧苗干枯得卷起叶子,农业企业的机械不时转动,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灞桥区、新竹镇政府高度重视。1997年8月,半坡二组建成一座占地20亩、110千伏的变电站。彻底改变了当地缺电的局面,为新卫星城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前,半坡人生活条件很差,房子基本都是民用建筑。他们出门的时候浑身是土,进屋的时候脚是泥。改革开放后,半坡人的腰包鼓了起来,家家建起了像比赛一样的小楼。家电也是不断齐全。

1999年5月,筹集资金80多万元,在半坡村修建了一条4000米长的混凝土主干道。然后各个小组也纷纷集资硬化村街道路,方便了村民,改善了村容村貌,促进了经济发展。目前,半坡村三村道路通畅,楼房多,商店饭店多,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

2000年5月至8月,我们多方筹集资金20多万元,发动干部群众,呼吁半坡的工人和学校教师集资5万多元,为我们的小学修建了一座400平方米、两层、26座的教学楼。半坡小学结束了冬天教室四面透风,下雨天屋顶下小雨,师生不敢上课的历史。

同年,村长薛广龙出资10万元,打了一口深井,建了水塔,为1-5组村民修建了水管,使300多户村民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2003年,两个村委会主动联系信用社,为种植户提供贷款,建成了60多个日光温室。当年家庭平均收入过万元。次年增加到110多家,总种植面积200多亩,年产值200多万元。

2006年5月,Xi安国际港务区建设,半坡村大片土地被征用。截至目前,经过半坡村的巴耕路与曹林路交叉口转盘已拆除,曹林路要在原有基础上拓宽20米,正在施工中。转盘西北角的集装箱和警务室开始运作。半坡村和郝家庄之间60米宽的港口大道已经建成,穿越刘家庄的安至郑州客运专线正在建设中。2007年春,在巴耕路与曹林路交叉口转盘西南方向,建起了5栋党员楼。

为了配合Xi的经济建设,郝家庄和刘家庄的村民将全部搬离他们祖居的村庄。

半坡人感受不到没文化的痛苦。早在清末,为了解决后代的读书问题,他们就在半坡三组所在的祠堂里办起了私塾。民国30年(1941年),刘家庄的刘志富老人出资在本村办了一所私塾,请刘老师教孩子识字,直到新中国成立。

1954年少年会成立时,为了满足孩子就近上学的需要,在三村的中间位置,也就是今天半坡小学的旧址,建立了一所初级中学,设有1-4年级。直到1969年,教师本地化,学校增加了五六年级,成为农村地区的全日制完全小学。

张家山(1906-1971)是半坡三派成员。民国时期,新竹镇派出所巡官,新竹自卫队队长。新中国成立前夕,地下党头子邹背弃了黑暗。1949年,为配合新中国Xi安的建立,国民党长安自卫队在新建的粮食抢运中被强行解除一个排的武装。后来他所在部门130多人被带到长安,在党组织领导下成立了长安公安队。国民党军残余跳出南山攻打长安时,率部英勇阻击,保卫了中共长安县委。1971年因历史问题被枪决,1972年平反。

于谦(1905-1986),半坡人,新中国成立前在安未央百花村教书,以教师身份从事党的地下活动。因为叛徒出卖,身份暴露,地下党组织立即把他调到延安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贵州银行行长。

薛继龙,1952年出生,半坡村一组人,是一名优秀的农民企业家。1986年投资2000万元新建混凝土厂,现拥有资产2500多万元。工厂年产值2000多万元,每年向国家上缴利税30多万元。产品畅销Xi郊区等地。他热心于教育事业,2000年,他捐了50吨混凝土和1万元钱,为这个村子的小学修建了一座教学楼。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灞桥村落•揭密半坡村古村村名来历":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5615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