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植伟成立了农业合作社,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杨迪摄
银川,中信。com 8月1日电题:范植伟:从打工仔到“领袖”
(翔宇·杨迪)
说起范植伟,大家都知道宁夏盐池县高沙窝镇石基泉村的村民。从高中辍学到外出打工、成立养殖合作社,范植伟成了当地的致富“带头人”。
2004年,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刚刚高中毕业的范植伟不得不放弃学业外出打工。从宁夏到甘肃、陕北,从采石场到煤矿,平均月工资不到1000元,范植伟吃了很多苦。其中,最难忘的一天,是他在宁夏吴忠一个采石场打工的那一天。
“那时候大概是2006年,我开着装载车在采石场挖石头,”范植伟说,他家在吴忠牛首山和扁担沟镇之间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方圆8公里范围内没有人口,离最近的高速公路也就10公里。”而且由于公司不景气,采石场里只有他一个人,就像鲁滨逊一样,被困在孤岛上。“那时候只有我一个人住帐篷,自己做饭。公司会时不时派人给我送点米面和蔬菜。”范植伟有时会在山里呆上将近半年。“有时候我会坐在山上,看着远处吴中的灯火,心想:‘那里的人在干什么?’孤独而艰苦的工作生活并没有使范植伟沉沦,而是在他的心里种下了一颗不甘贫穷的种子。“我每天在山里坚持锻炼,保持乐观的心态。我想有一天我会离开这里的。”
转折点发生在2010年,范植伟的父亲因突发脑溢血去世。为了陪伴和照顾母亲,他放弃了在外打工赚钱的机会,决定留在家乡创业。养殖滩羊一直是盐池的支柱产业,回到家乡的范植伟也选择了养羊。
范植伟发现,该村农民普遍存在缺乏养羊技术、管理方式粗放、销路不好等问题。在外打工多年,他有了建立养殖合作社的想法。
2012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范植伟投资30多万元建设了标准化的滩羊养殖园区,2013年成立了盐池县洪欣养殖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他举办了几次农业技术培训班,帮助村民掌握科学的农业技术。同时,他还在一些农业网站上发布销售广告,帮助农民打开市场。有的农户缺少资金,他会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充当贷款担保人。在他的带动下,68户村民加入了合作社,家庭人均年收入增加了1000多元。
一个人不富,大家一起富。当看到尚未脱贫的建档立卡户李整天为生计奔波时,主动找上门来,让李在合作社工作,每月发固定工资,基本解决了李的生计问题。
2014年,受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进口羊肉的冲击,宁夏滩羊价格大幅下跌,给养殖户带来了相当大的损失,部分养殖户对养殖滩羊失去了信心。范植伟及时转变经营理念,创办了高沙窝第一家电子商务服务站,通过网络渠道进一步扩大农产品销售。同时,他还在湖北、上海等地找到代理合作伙伴,打开了销往外省的市场。2018年上半年,合作社向外地销售6000多只滩羊,销售额接近300万元。
2017年,范植伟被高沙窝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个人,决定让他分管高沙窝镇谭洋组工作。成为致富“带头人”的范植伟并没有停下脚步。2018年6月,他成立了宁夏青牛生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我们当地的草原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我想通过草原生态修复和荒漠化治理发展当地旅游业。”范植伟说,在未来,他的目标是建设一个集旅游、休闲、生态保护和特色美食为一体的美丽乡村。(完)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范伟工作室,范志豪是谁":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5448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