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报道,11月21日晚间,监管部门发布《关于立即暂停设立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的通知》,要求各级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监管部门不得新设网络(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禁止新批准的小额贷款公司跨省(区、市)开展小额贷款业务。
这意味着90%以上的无证现金贷平台将命悬一线。
第一步监管之后,第二步接踵而至——11月22日上午,有媒体报道称,助贷模式也可能被叫停。
现金贷的监管预期越来越明确。
打击网络小贷的监管板,都指向下半年在资本市场上风生水起的现金贷平台。
虽然罗敏在敲钟后“说错了话”,但后来的股价表现证明,创始人的疏忽并没有真正影响市场对趣店模式的估值和预期。
但目前来看,这一波来自监管层的密集重拳,乍一看是针对那些无证的市场跟随者,但依然成为头部公司的一只大“黑天鹅”——趣店股价在过去一周内一度下跌超过40%。
图片来自@京京京京京京京京。
截至北京时间11月22日收盘,多家“现金贷概念股”集体下跌,拍拍贷下跌约24%,趣店下跌约16%,简单科技收盘下跌约13%,信托财富下跌约6%。虽然这些公司都有牌照,似乎不受影响,但牌照收紧显然只是现金贷监管的第一步。
接下来,现金贷行业普遍存在的“多头共债”等乱象的监管预期日益明显。
濒临违法的现金贷
Fintech(金融科技),承载着互联网与金融结合的期待,一直承载着推动金融普惠的使命。互联网金融弥补了传统金融机构之外低端人群的金融需求。但在美好期待的反面,野蛮生长从未停止,高利贷原本的阴影从未退去。
现金贷平台从银行和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然后高息贷给有信用记录空 white的人。高成本、高风险需要用高利润来覆盖,而随着这类贷款方式被互联网迅速传播,高利贷、长债、暴力催收等一系列行为批量出现。
表面上看,当年的P2P,后来的校园贷,现在的现金贷,这些新兴行业看似各有各的路径,但汇聚起来,都游走在非法集资、非法借贷的红线边缘。
“先发展后治理”变成了“防患于未然”
对于现金贷来说,存在一个需求真实性的悖论:那些中低收入、被传统金融排斥在外的信用敏感人群的资金需求毫无疑问存在缺口,但缺口背后存在巨大的信用风险和坏账风险。传统金融机构之所以不选择覆盖这部分人群,是因为背后有严格的监管红线和风险控制。
所谓的互联网大数据风控能否取代相对完善严谨的传统金融风控,还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一旦个案风险汇聚成一池,就意味着金融系统随时会埋下一颗金融炸弹。前有P2P跑路潮等教训,对于现金贷来说,可以说监管之手来得比业界普遍想象的要早。
从目前牌照收紧的消息来看,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真正值得关注的风向正在发生变化: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和跟进步伐,正从之前的“先发展后治理”逐渐转变为“防患于未然”。而这可能才是真正悬在“趣店”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边缘文本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现金贷是什么,现金贷的特征是什么":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43475.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