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最新产品,无论查询还是负债,额度30万”,“年化5%,最高授信50万,逾期可贷款”...近日,不少线下助贷业务员蜂拥向北京商报记者推荐类似贷款产品。从宣传上看,大多被贴上了“银行产品”、“金额大”、“利息低”、“无征信”等标签。
另一方面,网贷平台也蠢蠢欲动。北京商报今日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了解到,在直连的大趋势下,不少网贷平台正在对产品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部分机构正在加紧与征信机构合作,甚至有平台正在组建团队准备转身...
乱象频出,线上帮贷,线下转,是好生意吗?严监管下后续借贷市场的走势会如何?如何规范?
线下助贷乱象:
贷前“走后门”,贷后“三不管”。
继“调查| QQ空”之后,错位宣传下又有哪些隐患?之后,这两天北京商报记者以申请贷款为由,进一步与贷款业务员沟通,发现线下助贷市场乱象频出。
注:几家线下借贷平台业务员的促销;来源:北京商报记者截图
一方面,在贷前风控方面,很多业务员说可以帮贷款人打包信贷材料,在贷款银行“走后门”;此外,当记者提出贷款用于买房、炒股、买基金时,有业务员表示“完全没问题”,贷款会以装修贷款的名义发放,资金的具体用途可以自己掌控。
正如一位业务员告诉北京商报今日记者,他所在的公司大部分对接的是当地的中小银行,在简单了解了记者的个人情况后,进行了初步审核,称可以以年化贷款利率5.04%借给记者28万元,但具体的贷款操作和协议签订需要线下进行。
“你先跟我们签个合同,把信用信息和基本信息给我们,我们给你包装材料。”该业务员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需要注意的是,当记者提出个人有贷款逾期的行为时,业务员不假思索地回答,“没关系,我们这里可以走银行信贷的‘后门’,下一款不成功的情况很少。真的不可能。我们线下也有一些信用修复渠道。”
北京商报今日记者注意到,目前,这类线下贷款公司数不胜数。记者只填写了一份贷款申请后,一天之内就有多家线下贷款平台联系贷款事宜,包括上新金融、中投中新、中蓝海阔等。这些贷款中介除了自称是助贷平台外,还有一部分通过“信贷中心”、“速贷中心”向用户推销产品,但这些业务员实际上并不属于任何银行,基本都是金融外包服务公司,主要通过帮助银行从用户高额贷款中赚取服务费,一般收取1%-5%,甚至更高。
针对贷前个人信息收集、材料包装、走“后门”、贷后资金流向股票、基金、房产的“三顾”,北京商报今日记者向上新金融、中投中新、上新金融等平台进行了求证。其中,上新财经和中蓝海宽眼搜索披露的电话无人接听。另外,中投中新工作人员一听说对方是媒体,立马挂了电话,无法跟进。
“助贷是贷款业务长期发展衍生出来的专业化分工,有助于提高各方效率,但也因为处于监管边缘而造成一些乱象。”消费金融专家苏表示,从贷前风控来看,部分销售人员没有合规意识,诱导不具备申请资格的客户入市。另一方面,从贷后资金流向来看,炒股票、买基金会导致消费贷款资金a 空 turn,加剧市场投机。
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孙杨也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线下助贷重新兴起。在鱼龙混杂的市场中,一些助贷机构为了赚取手续费,确实对风控调查和资金流向视而不见,这不仅给金融机构带来信用风险,还会鼓励个人或小企业过度借贷,甚至助长骗贷风气。”孙杨坦言,前段时间,一些银行住房贷款暴露出来的主要风险就来自这些线下借贷渠道。
在线准备移动:
有的调整产品,有的转线下。
线下助贷的乱象还在继续,而线上助贷市场目前并不好。
一方面,随着线上获客成本的不断上升,很多借贷平台空的利润被进一步压缩。此外,在直连的大趋势下,一些平台直言后续合规压力加大,其产品也将面临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两天,北京商报记者采访了近10位来自不同网贷平台的员工。在直连的压力下,有的机构在调整产品,有的机构在加紧与征信机构合作,完善API端口。"以前的模式分配已经不再有用,但我们仍然专注于在线."北京一线借贷平台人士感叹。
与此同时,另一家从事网贷业务的公司高管对今日北京商报表示,“确实有很多公司在做线下借贷,但和网贷不是同一批人,线下也有很多gray空room。目前公司不考虑过渡线,主要考虑成本问题。”
不过,北京商报今日记者从上海某贷款平台的从业者处了解到,在断直连的压力下,公司已经考虑成立团队尝试线下周转。据从业者介绍,“网贷机构一般会向持牌金融机构引水或联合贷款。一直都有一些信息级的游戏。贷款机构尽最大努力获取信息并保存,但金融机构不希望这样。矛盾重重。现在直连断了,借贷机构无法将原始信息传递给持牌人,所以平台也在思考是否可以连接一些线下商家,这样可能更有操作性空”
无独有偶,另一家网贷平台也已将线下获客作为重要渠道。据介绍,该平台目前已经组建了一支600多人的线下团队,主要服务小微商家,包括个人业务。
就像上述上海借贷平台一样,另一家平台的业务人员也对今日北京商报表示,目前确实有不少机构开始线下转,但与其没有直接联系。该人士表示,“目前相比线上业务,线下业务是自建的,客户群体的成本和质量相对更可控。此外,行业竞争激烈,线上获客成本持续上升,线下场景的成本比较优势开始显现。因此,一批企业开始回头看,探索金融科技与线下场景结合的方式。
线下场景渠道虽然自建,客户群相对可控,但是线下业务没有线上业务那么标准化、数字化,没有办法通过风控模型合理预测。所以,金融风险是否总是滞后,线下利润现在是否持续,未来是否爆发风险,还有待观察。”该人士表示。
后续市场趋势:
或者说线上线下严格监管相结合是必然的。
在乱象频发的背景下,线上线下转真的可取吗?
在孙杨看来,“转到线下,贷款帮扶的监管压力会小很多,但实际上会给贷款业务带来风险,尤其是那些一出手就走,赚了一笔钱,通过包装贷款信息赚钱的。背后的风险其实很大,不仅对金融机构有利,长期来看对社会、对借款人都有利。”
“助贷业务其实是从线下开始的。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网贷助贷模式发展迅速。”零一研究院院长余百成指出,目前一些网贷平台也在探索线下的获客方式,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业务。这种变化一方面与互联网红利消失有关,线上获客成本的增加适合客户群体的增长。另一方面也在通过线下的方式,在小微、场景客户、大额贷款方面进行拓展。至于线上还是线下,主要看哪种方式更有效,成本更低。未来在一些助贷业务中,线上线下结合将成为主流。
苏认为,由于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线上网贷的监管体系逐渐成型,而线下业务缺乏明确依据,仍处于一片“荒地”。在她看来,可能只是帮助网贷转向一线的权宜之计。一方面,一些深耕线下业务的传统机构积累了多年的资源和运营经验。另一方面,线下从业者水平参差不齐,客户群不如互联网渠道广泛。
贷款市场鱼龙混杂,未来如何监管?在孙杨看来,监管部门仍需出台助贷的管理规范,对机构开展线下助贷业务流程提出合规要求和规范,也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约束,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助贷机构的准入和管理。此外,监管部门应对金融机构线下业务进行穿透式管理,重视贷后风险管理。
苏表示,严格监管是未来的必然趋势。借贷援助依赖于持牌金融机构,主要通过持牌金融机构的约束传导到借贷方。一方面,持牌金融机构需要增强对合作机构的监督管理意识,加强风险识别流程。另一方面,要从制度上明确合作权责,将线下借贷帮助业务纳入监管范围。
北京商报记者岳品瑜刘思宏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线下助贷机构,助贷中介好赚钱吗":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4325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