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题:丰衣足食背后的“粮”是心血——访《中国粮仓》描绘的别样风景
新华社记者韩瑜、关、王建、杨哲
人民是国家的基础,谷伟民活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的工作在任何时候都应该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金秋十月,丰收的大地一片繁忙景象。在第41个世界粮食日到来之际,新华社记者深入粮食主产区,与抢收粮食的农民一起享受丰收、盛世的喜悦,感受中国粮仓的清新气息。
【镜头1】回仓
14日19时,天已黑了。在黑龙江巴彦县兴隆镇种粮大户孙波的玉米地里,一台玉米收割机还在作业,车上的灯照亮了田野。
黑龙江近期新冠肺炎疫情的焦点巴彦县,14日刚刚恢复低危。“一定要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没日没夜地抢收成,人是不会休息的。”孙波说,再过几天,5000亩玉米就要收割了。
东北黑土地,良田千里,适合大规模机械收割。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嘉兴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大豆地里,许多大型收割机正在抢着收割。一排排长满豆荚的大豆秸秆被卷入机器,脱粒、粉碎、秸秆还田一气呵成。
“每台机器每天可以收获数百亩。产量已超过往年,要趁早赶在收获前,以免误收黄金期。”合作社理事长盖永峰说。
秋收满满的都是“科技”。在北大荒集团850农场有限公司第四管理区,一台台无人收割机按照规定的轨迹作业,远程工作人员李云祥通过手机即可完成水稻收割和水稻装车,显示了智慧农业的魅力。
“通过安装北斗卫星接收天线和传感器,实现了无人作业,既提高了收割精度,又减少了收割过程中的粮食损失。”李云祥说。
黑龙江省是中国第一产粮大省。今年粮食种植面积超过2亿亩,粮食产量有望再创新高,实现“十八连收”。
[画外音]秋粮占我国全年粮食比重的四分之三,是全年粮食生产的重中之重。目前,全国秋粮收获已超过60%。近日,农业农村部下发通知,对“三秋”生产进行再动员、再部署,通过加快秋收进度、落实秋播面积、提高播种质量等方式,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以保证秋粮全部收完,粮食全部归仓。
【镜头二】求质量
15日,湖南省临湘市潭渡镇细雨蒙蒙。李的1335亩有机水稻刚刚收获,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他的脸上。“产量不错,价格也不错。”不远处的仓库里,大米堆成一座小山。
回忆起有机种植的道路,李说,“几年前,城里很多亲戚朋友问我品质好的大米,但我种植的普通大米味道普通。”
2019年,李正式“进军”有机大米。为了保证整个种植过程都是有机的,他聘请了当地一位高级农艺师作为生产技术顾问。
李在稻田里安装了60个太阳能频率振动杀虫灯来诱捕和杀死稻田里的害虫。为了不用除草剂,他花了很多时间镇压杂草:冬天闲暇时,他用深水浸泡田地;春末夏初,稻田蓄水养殖小龙虾,让小龙虾吃杂草,松土透气。
“家里人说我照顾大米比照顾孩子还细心。”李说,2020年,他参加了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他带来的大米受到了许多顾客的青睐。
临湘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李伟说,李种植有机水稻适应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附近产粮县的很多农民都来学习借鉴。
[画外音]今年8月,国家六部门发布的《“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获得认证的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6万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常规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8%。目前,人们更关注如何吃得更营养、更健康。一方面,农地满足了人们更多的需求和期望。
【镜头三】养地
几年前,高密市大牟家镇,农业大户王翠芬种田严重依赖化肥,但她逐渐发现化肥使用过多,土壤板结不透气,粮食产量下降。
在当地农业部门的指导下,王翠芬使用了发酵有机肥和混合肥料。"庄稼苗很壮,土壤条件也在不断改善."王翠芬说。
为了让农作物有更好的生长环境,王翠芬还探索了农业用水。当地降水偏少,农业用水量大,地下水位下降,影响粮食生产。她购买了自走式圆盘喷灌设备,节水效果明显。
以小麦为例,这种卷轴式喷灌设备一小时可以灌溉2.5亩地,只需要30立方米的水。用柴油泵,灌溉1亩地需要两个小时,60立方米的水。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武城镇小屯村为农民粮棉种植专业合作社种了1500亩地,合作社理事长李买了3台自走式喷灌机。“这种设备不仅省力高效,而且节水60%,实现了水肥一体化。”李对说道。
武城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董军表示,下一步将引入“智慧气象”,在全县设立60个自动气象站,全天候监测风速、降雨量、温湿度、土壤墒情等10个气象要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防灾减灾能力。
今年8月,山东省提出深入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到2025年,单位耕地面积化肥和农药用量分别比2020年减少6%和10%。
画外音:农田退化、地下水超采、土壤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正在加快解决,为稳定粮食产能、增加农民收入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土地、土壤、水、路、林、电、技术、管理八个方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壤改良、高效节水灌溉和地下储粮。
【镜头四】兴农
“多丰收的一年啊!”辽宁省昌图县是中国产粮大县。这个县的种粮大户吴燕亮站在一片金黄的玉米地里,高兴地告诉记者,“亩产比正常情况高出200多斤,粮食质量好。”
大丰收后,农民的口袋鼓了起来。吴燕亮算了一笔账。今年她种了3000亩地,一亩玉米能产1800斤。目前潮粮价格每斤0.9元左右,毛收入1600多元。扣除土地出让金、种子、化肥、管理等成本1400元,她今年能赚60多万。
“人在努力,天助,好日子还在后头。”吴燕亮说。
“既有好年景,也有好‘钱’景。”这是水稻之乡辽宁省盘锦市许多种粮大户的感受。盘锦市盘山县胡加镇刘村的种粮大户段彪,在这片土地上种了800多亩水稻,蟹田出产的水稻附加值很高。
“养螃蟹收入可观,加上种水稻的收入,每亩能净赚四五百元。”段威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社会化服务,为小农户提供代耕代种、病虫害防治、统一施肥等服务,降低种粮综合成本,提高种粮收益。
据辽宁省农业农村厅有关人员介绍,今年辽宁省粮食产量有望突破500亿斤,预计亩产950斤左右,比历史最高水平高出20多斤。
[画外音]近年来,中国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需要不断完善扶持政策,拓展增收渠道,让亿万农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参与记者:周南、张志龙、邹钟鸣)(完)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富饶丰盈背后的“粮”苦用心——探访中国粮仓里绘就的别样风景":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3571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