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妈妈,讲个故事吧!”在梅陇镇的社区,有一位“袋鼠妈妈”,受到很多小朋友的欢迎。孩子围着她吵着要讲故事,家长也经常问她育儿经验。她就是80后热心公益的闵行区梅陇镇袋鼠妈妈社区儿童服务中心创始人童玲。
你为什么叫她“袋鼠妈妈”?童玲说,你可以感受一下,妈妈口袋里有只小袋鼠是什么感觉。天气很暖和!妈妈感觉如何?就是开心!“大自然赋予了我们承载和传承的使命,在这生命的延续中,我们要用温暖和快乐传播文化,传播意义。这是她作为袋鼠妈妈的使命。”
据了解,这只“袋鼠妈妈”的育儿袋里已经装了成千上万的“小宝宝”——有成千上万大大小小的朋友,一直跟着她,听她讲课。
童玲是梅陇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志愿者。
从公园到家里到社区。
“袋鼠妈妈”成为每个人的“快乐纽带”
故事从2014年开始,童玲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曾经认为我的职业生涯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直到看到他的那一刻,我才觉得他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存在。这是袋鼠妈妈无条件的爱。”童玲说。
童玲毅然决定辞掉工作,开始母乳喂养近三年。那时候,每天童玲都会带着孩子去公园玩,讲绘本故事。令童玲高兴的是,每次都会有一群孩子围着她听故事。有一天,童玲因为下雨没去公园,孩子们居然等了一上午。“他们对阅读的渴望打动了我,这也是他们对爱和陪伴的深切渴望。没办法,我有使命感,我想让更多的孩子听到故事,感受世界的奇妙。”童玲说。
起初,袋鼠妈妈在公园里讲故事。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个时候孩子敏感的阅读期很重要,所以童玲把他们的家长召集起来,商量了很久怎么做:“我们把自己的家腾出来,轮流给孩子做阅览室。后来居委会提供地方做了一个‘袋鼠妈妈’绘本屋,大家都很珍惜,每周我们都会留出固定的时间给孩子们读书。我们还做了一个育儿沙龙,安抚新手父母的焦虑。从公园到家里再到居委会,我们吸引了很多社区居民。每个社区大家都认识,都有好朋友。‘袋鼠妈妈’像纽带一样给大家带来温暖和快乐。”
轮流在儿童之家讲故事。
孩子从3岁开始跟着他们到十几岁。
这个社会组织口口相传。
童玲做这个已经10年了。童灵认为付出是一种本能,是爱。不是因为会有回报而去做,而是因为你去做了,才会处处有回应,自然才会有共鸣和平衡。
“跟着袋鼠妈妈的孩子越来越多,我们也越来越踏实。最后,在社区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成立了社会组织——袋鼠妈妈社区儿童服务中心。”童玲说。
如今,“袋鼠妈妈”常驻梅陇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为了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童灵开始深化专业课程,继续深造,在现有的专业经验上开发了更适合孩子和家长的阅读成长课程。“我写了一系列阅读心理学的文章和大家分享,准备出书。我们的场地也一直在扩大。我们从居委会来到了社区邻里中心,现在正式搬进了梅陇镇社区党务服务中心。”童玲说。
这期间很多孩子从3岁一直跟着到十几岁,父母也一起成长了近10年。“我们班都是口口相传增加的,每年几百节课,到了今天,不知不觉。”
疫情期间,“袋鼠妈妈”在相熟父母的帮助下,动员了一批社区志愿者。他们白天穿着“大白”跑遍了小区的各个角落,晚上做网络读书会到半夜,安抚大家内心的恐慌。“我们一起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的社会责任感变得更强了,”童玲说。“伊美场和社区学校的未成年人,
“袋鼠妈妈”的影响力继续扩大
用温暖和快乐传播文化
慢慢的,“袋鼠妈妈”被更多的人知道,会被邀请到机关、学校、企业等地宣讲。
“袋鼠妈妈”来到了商圈。
在梅陇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延时服务中,“袋鼠妈妈”还吸引了其他区的孩子。孩子告诉父母,那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光。
楼里党群服务站里的青年读书会,吸引了社会各界,甚至江浙沪等外地的朋友。大家都说遇到读书会,你就第二次长大了。通过阅读文学、哲学、社会,可以更好地走进生活,绽放自己,帮助他人。
书友会分享
他们还积极参与和策划各种大型活动,代表梅陇讲述区内城市的发展,在闵行区市民文化节上宣传非遗文化,在读书会作者见面会上分享劳模精神,成为梅陇的文化大使。
《袋鼠妈妈》不仅讲述了孩子们的故事,还为大家分享了“劳模精神”。
“10年来,我扎根梅陇,‘袋鼠妈妈’从无到有,从单纯的儿童服务到多元化的文化传播,”童玲说,依靠各级领导的领导和具体指导;依靠父母的信任和社会的支持;这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不懈探索的精神。袋鼠妈妈一直深深地参与其中,用温暖和快乐传播着文化和意义。
来源:今日闵行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袋鼠育儿袋是妈妈还是爸爸,袋鼠妈妈的婴儿用品怎么样":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3570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