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谢)26日,中消协发布消费警示称,由于当前“校园贷”市场存在办理贷款业务门槛低、经营者资质参差不齐、身份核验不力、合同信息不透明、风险提示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一些不法放贷机构将“校园贷”变成了“校园害”,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有媒体调查发现,2020年上半年,“校园贷”相关诈骗再次出现。通过在多个社交软件平台搜索“校园贷”诈骗的关键词,大量用户反映了被骗的经历。据中消协介绍,校园贷不良有取消校园贷、套路贷、培训贷等多种。
资料图:各种校园贷。王旭东摄
“取消校园贷”是骗局。
近日,全国多地出现“取消校园贷”的新骗局。很多在校和刚毕业的大学生被“中招”,诈骗金额从几千到几十万不等,影响非常恶劣。
据一些研究机构统计,今年上半年,监测到超过28.8万条关于网贷诈骗的负面舆情信息,其中涉及“校园贷注销”的诈骗信息近9.3万条,占比32.14%。
据了解,“取消校园贷”诈骗手段主要分为两类。第一,对于已经注册网贷平台账户或有贷款记录的,骗子会声称“需要按照国家相关政策配合注销账户,否则个人征信会受到影响”;第二,如果没有注册网贷平台账号或者没有贷款记录,骗子说“你的身份信息被盗用注册了网贷账号,需要你配合注销,否则会影响你的个人征信”。
由于骗子能准确说出对方的真实姓名、身份证号、学校名称,甚至消费记录,学生很容易放松警惕。一些骗子还主动向学生出示身份证件、工作证等信息,以获取信任,导致学生最终将从网贷平台提取的贷款全部转到骗子提供的名为“支票账户”的个人账户。
据媒体报道,2020年10月8日,江苏扬州的陈骁突然接到一个自称是某贷款公司客服的电话。对方称陈骁大学期间借的9000元“校园贷”一直未还。现在国家在大力整治校园贷。如果陈骁不归还,将影响他的个人信用信息。虽然陈骁在学校期间没有借校园贷,但他很惊讶,因为对方提供的信息一点也不差。对方提出,只要按照他的指示去做,陈骁的贷款记录就会被取消,他的个人信用信息不会受到影响。在对方的指引下,陈骁向多个app申请贷款,最终申请了三笔共计6.5万元的贷款。随后,按照对方的要求,将贷款转入三个不熟悉的个人账户。陈骁按要求操作后,对方要求他删除所有下载的应用程序。此时,陈骁才意识到不对劲,赶紧打开查看之前贷款的app,发现自己一个下午就亏了6万多元。
“套路贷”潜入校园
据中消协介绍,“套路贷”一般通过微信、QQ、微博等学生频繁使用的社交媒体或在校园内学生集中的区域发布小广告,宣称“无门槛、无利息、无担保”,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极具吸引力。一旦学生“上钩”,这些非法借贷公司就会迅速为学生办理贷款,通过设置合同陷阱、出具远高于贷款金额的借条、故意让学生逾期等方式“一步步设套”。
如果借钱的学生无法还款,贷款公司要么主动给他介绍另一家贷款公司,以“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偿还,这样学生的债务就会越来越大;或者采用电话恐吓、围堵、拦截的方式暴力讨债。“套路贷”严重威胁大学生及其家庭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甚至导致大学生被迫离家出走、自杀等悲剧。
据媒体报道,大学生小李想买最新款的手机,于是通过QQ群转发的广告找到了某公司的网贷平台。提供相关资料后,成功办理了一笔5000元的贷款。由于小不能按时还款,利息越来越高,短短半年时间贷款从5000元增加到10多万元。因为害怕,小李一直把大家蒙在鼓里,直到家人朋友的手机上陆续出现威胁短信,门上也被泼上油漆,写着“我不还债,天理不容”的字样。最终,小李在父母的帮助下选择了报案。
据公安机关调查,该公司一年内“安排”了700多名大学生。贷款人以虚假金额诱骗大学生签订借款合同,以审计费、保证金为由扣除预付款,伪造银行资金流向虚增贷款金额,进行暴力讨债。最终,法院以诈骗罪、敲诈勒索罪分别判处该公司工作人员高等十一名被告人一年至八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培训贷”、“创业贷”等马甲层出不穷。
随着国家加大整治不良校园贷的力度,一些非法机构为了逃避监管部门的查处,改头换面,有的打着“培训贷”、“创业贷”、“工作贷”、“毕业贷”的旗号,继续向大学生非法放贷。还有的披上分期商城或贷款超市等“马甲”进行掩盖,但本质还是一个不良的“校园贷”陷阱。
例如,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和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在2020年6月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活动中披露,一些非法培训机构多以就业讲座、代理招聘等名义进入校园开展宣传活动,要求学生在面试或职业考核中以“缺乏工作能力”为由申请“贷款培训”。并以“培训后可在公司、分公司甚至合作单位工作”、“100%就业安排”、“无手续费、无利息、无首付”等说辞,诱骗学员与其指定的第三方借贷平台签订“培训贷款”合同。其间,这些非法机构故意模糊经营范围,夸大虚假宣传,隐瞒贷款风险,甚至与第三方借贷平台合作,向无力还款的学生非法放贷,最终导致学生不仅没有工作,还背负高额债务,社会影响恶劣。
为了更好地保护学生的财产安全,避免落入“校园贷”的各种陷阱,中消协向青年学生发出以下消费警示:一是警惕“取消校园贷”骗局,不要向陌生账户转账;二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好贷款的前期处理工作;第三,要主动学习金融消费知识,保管好个人信息;第四,要保留相关凭证,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
同时,中消协督促从事“校园贷”业务的贷款机构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发高校助学、培训、消费、创业等金融产品,制定完善的“校园贷”风险管理制度,设定合理的授信额度和利率,为大学生提供定制化、规范化、安全、透明、风险可控的金融服务,提高大学生“校园贷”服务的质量和有效性。(完)
声明:本文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你。
来源:中国新闻网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2020全国校园贷诈骗数据报告,校园贷诈骗数据统计":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3233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