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财政科学》龙海红等:疫情之下中小微企业走出发展困境的对策分析——基于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

《财政科学》龙海红等:疫情之下中小微企业走出发展困境的对策分析——基于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标题:疫情之下中小微企业走出发展困境的对策分析——基于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

作者:龙海红 申甜甜

单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

刊期:《财政科学》2020年第7期

内容提要:2020年的中国“两会”因疫情推迟于5月份召开,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小微企业作为此次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要市场主体,如何在新的政策背景下谋求自身发展,并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增强自身竞争力,是本文讨论的主要话题。本文认为,面对此次突发的疫情,中小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多项考验,政府加码、第三方让码、中小微企业自身稳码协同发力,这是疫情之下中小微企业走出困境的良策。

关键词:“两会” 中小微企业 疫情影响

文章思维导图

点击看大图

精彩内容摘编

企业一词,历来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汇。因疫情推迟的202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下简称“两会”)于5月份召开,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虽然此次政府工作报告的篇幅大幅缩短,“企业”一词出现的频率大幅降低,但是“中小微企业”类似词汇出现的次数与上年持平,共14次。足见疫情之下,政府对于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决心与扶持力度。正如报告中提到的“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破局:多方协作助力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破解中小微企业面临的生存困境,需要多主体从多方面发力,既要为其“输血”,更要培养其“造血”的能力。以此,增强中小微企业韧性,走出此次疫情困境,并为后续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一)政府加码着力稳企业

政府需要紧抓“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从多方面帮扶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以此稳住经济“基本盘”,稳就业保民生。纵观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对于中小微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繁多,涉及到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如贷款、减税、降费、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银行合理让利等。

一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疫情之下,政府更加注重配合制度性安排推出各项阶段性政策,助力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疫情暴发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共出台了三批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税费政策,第一批政策主要聚焦疫情防控工作,第二批政策主要聚焦减轻企业社保费负担,第三批政策主要聚焦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报告中所涉及到的,针对中小微企业免征三险单位缴费,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及免征一般纳税人个别服务增值税的规定,并将执行期限延长到2020年年底;中小微企业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2021年。这是对中小微企业日常经营“真金白银”的减负,有利于助力企业现金流盘活,库存周转顺畅,无后顾之忧地开展复工复产,扎扎实实搞经营,一心一意促发展。

二是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降低工商业电价5%政策延长到2020年年底。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降低15%。减免国有房产租金,鼓励各类业主减免或缓收房租,并予政策支持”。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切实帮扶。疫情期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出台了不同的优惠政策,从租金、电价、宽带资费、专线资费等方面为中小微企业降低日常运营成本。中小微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低而日常费用高,疫情下的生存受制于日常开销,难以取得资金从而快速“回血”,政府出台的各项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的政策措施,正是当前情况下的“及时雨”,能够最快速度地助推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恢复正常运作,从而进一步发挥其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要作用。

三是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再延长至明年3月底,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对其他困难企业贷款协商延期。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大幅拓展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并明显降低费率”,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疫情下中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更大力度的帮扶举措。对于融资难,需要完善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丰富信贷产品种类,拓宽融资方式;对于融资贵,需要银行合理让利,金融机构与贷款企业共生共荣,切实降低综合融资成本。针对难与贵,政府的金融支持从不同发力点着手,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如融资渠道、融资成本、融资产品、信贷收费等,从而为其生产经营营造公平健康的融资环境,保证现金流的正常周转,促进疫情下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

四是依靠改革激发企业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需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企业内生活力,营造公平、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放宽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经营场所限制,便利各类创业者注册经营、及时享受扶持政策,使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中小微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参与市场竞争;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各种要素自由流动与公平配置,保障疫情背景下中小微企业能够及时、准确、公平地以最低成本获取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逐渐消除对中小微企业的不公平待遇,清理废除与企业性质挂钩的不合理规定,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以深化改革激发中小微企业竞争活力,是政府打出的“组合拳”,是从体制机制的各个方面破除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冗沉旧制,打通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中面临的各道“死穴”,为中小微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二)第三方让码扎实助企业

发展经营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中小微企业的日常经营与发展,会与众多第三方接触,故重要第三方的适当让利对于中小微企业顺利走出困境至关重要。

一是金融机构。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金融机构与贷款企业共生共荣,鼓励银行合理让利”。银行作为中小微企业的重要融资来源金融机构,是保证其能够及时获得资金的重要一环,但是银行合理让利的前提是需要保证银行资产质量整体可控,信用风险整体可控,由此,才能在整个银行体系良性运转的前提下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资金需求。OECD《中小企业融资2020》的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各国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企业贷款比重的中位数为40.41%,我国为64.96%,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也高于多数发达国家。因此,银行作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中的关键环节,不仅要从量上合理让利,通过贷款利率直接降低融资成本,还需要从质上改善融资产品,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线上线下齐发力,积极开发设计个性化、专业化、灵活多样的信贷产品,加大信用贷款以及多种形式资产抵质押品的使用,以此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短、频、快”的需求。

此外,对于在中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能够发挥类似商业银行职能的影子银行,更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中国的影子银行从广义上讲,包括民间借贷、企业委托贷款、银信合作理财、基金公司、担保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这些机构有些受到政府的支持并备案,有些则长期处于“地下状态”。当中小微企业因资质或信用难以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时,便会转而寻求影子银行的合作。故规范影子银行的构成、信贷环节的合理收费、信贷产品的合法合规对于保证中小微企业融资权益至关重要。2020年5月,针对融资环节存在的不合理收费、贷存挂钩和强制捆绑搭售等问题,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收费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的通知①,旨在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各环节的收费与管理,维护企业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这一举措对于解决当前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是“雪中送碳”,对于规范中小微企业信贷环节面临的不合理现象尤为重要。

二是税收。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如前文所述,面对疫情的冲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共出台了三批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税费政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配套出台了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这是政府对于扶持中小微企业顺利破局的税收收入让渡。税收作为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手段,能够发挥调节财富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政府对于中小微企业的税收让渡,从直接分配环节使其感受到切实的利益,进一步减轻企业生产经营负担,从而能够将精力转而谋求企业发展,缓解中小微企业的现金流困难,为中小微企业在疫情下的复工复产增添信心。

三是其他相关方。一方面,大型企业适当做出利润让步。中小微企业因规模过小或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大部分是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相比大型企业能够享受增值税进项抵减,中小微企业在增值税链条中属于弱势方,故大型企业若能够在销售价或购买价作出适当让步,则会为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灌输“强心剂”。虽然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但是同处商业经营的价值链中,只有共生共存才能保证各方的长远发展,因此,大型企业的适当利润让步既是扶持中小微企业,也是为自身发展打下基础。另一方面,相关监管部门适当作出规制让步。城管、工商等部门作为与中小微企业密切关联的部门,监控着中小微企业的日常经营。但是,依据中小微企业自身经营特点,监管部门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不同企业现状规定不同的达标限度,在总原则不违背的情况下,适度拓宽中小微企业制度空间。正如本次“两会”中提到的地摊经济合法化,正是监管部门对中小微企业的合理让步,给予众多个体工商户疫情下的生存空间。

(三)中小微企业稳码加强自身发展

中小微企业面临的生存困境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其自身特点,“打铁还需自身硬”,盘活中小微企业的关键发力点在于中小微企业本身,需要中小微企业从多个方面补齐自身短板,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一是补齐管理短板。完善的管理架构是中小微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如人才激励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信息系统应用制度、库存收发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现金流预算管理制度等,进一步保证与企业经营相关的措施决定的高效实施。另一方面,需要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构,有条件的企业尝试建立扁平化职能架构,进一步激发内部管理活力与管理效率,增强管理弹性,减少因层级过多造成的信息传递失真。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架构是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基石,故中小微企业需要从管理入手补齐短板,并依据自身发展规模与经营需要适时改进管理层级,为后续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为应对类似疫情等的突发事件时增强管理弹性,进一步延长在市场经济中的存活周期。

二是补齐人才短板。人才,是各个企业乃至各个国家抢先争夺的重要资源要素。中小微企业作为人才的蓄水池,需要在人才紧缺时释放人才,并在人才过剩时吸纳人才。劳动密集型的经营特点使得中小微企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但是中小微企业普遍生命周期短的关键原因在于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在广招贤才的同时,需要中小微企业加强现有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与当前“大智移云物”背景适配的技术人才,且需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以保留住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核心人才。

三是补齐创新短板。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于广大中小微企业而言,最基本的需求是通过日常经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根据2019年国家统计局第四次经济普查系列数据,截至2018年,中小微企业的行业分布中信息技术相关产业占比在近些年小幅度增加,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91万家,比2013年末增加69.3万家,增长319.4%;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114.1万家,比2013年末增加81.5万家,增长250%。故对于有条件的企业来说,为了能够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长远发展甚至脱颖而出,需要通过加强研发投入,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当前科创板的成功落地,更是为中小企业凭借自身创新谋求发展开辟了捷径。

四是补齐信用短板。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多重困境,如融资难、获得商业折扣难等,都与其自身的信用等级密切相关。故中小微企业需要规范自身财务制度,保证财务报表的规范性、透明性与完整性,为提高信用等级背书。同时,在日常生产经营中,保证自身商业承诺的执行力,保证商品质量符合合同要求,逐步增强第三方对自身的认同感,从而为其他相关业务的开展奠定基础。

全文刊发《财政科学》2020年第7期,欢迎订阅!

引用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财政科学》龙海红等:疫情之下中小微企业走出发展困境的对策分析——基于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29468.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