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报记者冯北京报道。
在监管要求趋严、银行负债结构优化的背景下,曾经的“储蓄利器”结构性存款已风光不再。
近日,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为5.56万亿元,较5月末下降2000多亿元,较2020年高峰时的12.14万亿元下降56.42%。
8月2日,《华夏时报》记者走访时发现,工商银行、邮储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大型银行在北京均无结构性存款产品在售。同时,多位投资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类产品收益率有所下降,很多产品今年到期只能达到最低收益率。
结构性存款的优势已不复存在。
自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以来,保本理财、刚性兑付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收益与风险兼具的结构性存款一度成为银行揽储利器。当时预期收益率超过4%的结构性存款产品很常见。
但今年以来,受疫情和国际因素影响,a股震荡,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市场风险明显加剧。一度被认为是“保本保收益”的金融替代品的结构性存款的不确定性也有所增加。
“我买的是一年期到期利率只有0.5%的银行结构性存款。”
“结构性存款买了半年,今天终于到期了。5万本金利息才123元。”
8月2日,多位投资者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他们购买的银行结构性存款利率不符合预期。
结构性存款与其他银行存款最大的区别在于,结构性存款中嵌入了金融衍生品,与黄金、汇率、指数、股票挂钩,储户可以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回报。
“这一时期的情况比较特殊。由于市场发生重大变化,最近有几款产品到期,客户实现了最低收益。”招商银行一位理财经理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往年金价不会有太大波动。如果是三层产品,普通投资者可以获得中间收益。然而,今年金价波动加大。无论购买的产品是看涨还是看跌,都有客户获得最低收益的情况。
《华夏时报》记者从招商银行手机APP发现,目前在售的结构性存款产品中,挂钩黄金的有三款,其中两层产品利率最低1.10%,三层产品最低1.65%。
除了市场的不确定性,银行也在主动降低结构性存款的收益率。近日,交通银行宣布从8月起调整8款“周收益”和4款“月收益”结构性存款产品的收益率区间。
其中,“周”1号至6号、“周”还款宝、“周”招商宝的产品收益率区间均调整为1.48%-2.8%;“月月盈”1号至4号产品收益率区间均调整为1.48%-2.98%。
可以看到,上述12款产品的最低年化收益率没有变化,最高年化收益率下降了20个基点左右。以“周”一号为例。此前该产品最高年化收益率为3%。根据交通银行官网公告,该产品最终年收益率为3%。但经过此次调整,其最高收益降至2.8%。
对于调整的原因,交通银行一位客户经理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以后会越来越低。”主要原因是市场利率下行,定期存款利率一直在下降,结构性存款利率也会相应调整。
据融360数字技术研究院统计,2022年6月银行发行的人民币结构性存款平均预期中间收益率为2.97%,环比下降2 BP。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3.58%,环比下降1BP。
“降低结构性存款收益率有利于缓解净息差收窄的压力。”融360数字技术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认为,今年银行普通存款利率整体下降。4-5月,全国性银行和地方性银行相继下调普通定期存款、大额存单和特种存款利率,其中长期利率降幅较大。
近年来,监管部门一直在引导银行降低负债成本,限制一些银行的高息揽存行为。
今年4月,为推动存款利率进一步市场化,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利率自律机制成员可根据自身情况,参考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1年期LPR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自主合理确定自身存款利率水平。
在2022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兰介绍,该机制建立以来,银行根据市场利率变化,主动调整存款利率水平。据初步统计,今年6月份,全国银行新增存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2.32%,比调整前的4月份下降0.12个百分点。
同时,邹兰指出,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建立,显著提高了存款利率的定价能力,有利于维护存款市场良好的竞争秩序,稳定银行负债成本,促进降低实际贷款利率,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可以看到,今年4-5月,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相继下调大额存单和定期存款利率,成本较高的中长期存款利率下降更为明显。
中国银行业研究所高级经济学家周景彤提到,一些存款基础较好的银行可以减少高息负债规模,以调整负债结构,减轻银行净息差收窄的压力。
多家国有银行暂停销售结构性存款。
“目前只有一个美元产品,人民币结构性存款没有了。”8月2日,工行一位理财经理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监管严控结构性存款,短期内应该不会发行人民币结构性存款产品。
《华夏时报》记者走访多家银行发现,多家大型国有银行已经下架或减少了结构性存款产品。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目前在售的只有“个人外币结构性存款”一款产品,利率为1.20%-1.60%,而人民币产品已经消失。
同时,邮储银行目前也没有相关产品在售。该行理财经理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没有产品处于认购期,暂时没有接到发行结构性存款产品的通知。”
但在邮储银行官网上查到的最新个人结构性存款产品的认购时间仍然停留在2019年10月12日至2019年10月21日。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中国建设银行,该行在北京没有结构性存款出售。相关工作人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最近认购的两款“带利结构性存款”,只在安徽、重庆等地发售,7月31日认购完毕。
六大国有银行中,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仍有销售,但产品种类较之前明显减少。农行一位理财经理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目前结构性存款产品只有两款,收益率不高,在售的“银利多”系列存款产品不错。
中国农业银行的手机APP显示,其两款结构性存款产品为“汇利丰90天”和“汇利丰190天”,挂钩欧元和美元汇率,利率分别为1%-1.75%和1%-2%。
此外,某股份制银行客户经理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结构性存款在监管要求的整改范围内,未来会逐步取消。短期内我们还是会有,但未来可能在取消范围内。”
作为“利器”,结构性存款规模在2020年4月末一度突破12万亿元。如今,在监管要求严格、银行负债结构优化的背景下,结构性存款风光不再。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为5.56万亿元,较5月底下降逾2000亿元。与2020年相比,整体规模大幅缩水。
其中,截至6月末,大型中资银行人民币结构性存款余额为1.91万亿元,中小型中资银行人民币结构性存款余额为3.65万亿元。
2019年10月18日,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要求“假结构性存款”在一年过渡期后进行整改。
此后,监管窗口引导部分大中型银行缩减结构性存款规模。随着结构性存款市场的规范和整顿,规模和收益率逐渐呈现下降趋势。
除了监管要求,银行也在积极加强负债成本管理,主动压缩结构性存款规模。中国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首先,在存款市场监管加强的背景下,银行主动调整负债结构,降低综合负债成本。另一方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持续发力,市场流动性保持充裕,大大缓解了银行负债端的压力,导致吸收存款的意愿下降。此外,部分结构性存款产品的收益率吸引力有所减弱。
“未来结构性存款的收益率和规模会有一定的下降趋势空,但下降相对缓慢。”刘银平表示,结构性存款是高成本存款,银行需要优化存款结构,降低高成本存款的数量和价格水平,以降低成本。
周还提到,年初以来,国内结构性存款规模稳中有降,但降幅较去年明显放缓,预计后续降幅将继续放缓。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年化仅0.5%!昔日“揽储神器”量价齐跌,工行邮储清空结构性存款":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28418.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