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李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就业是易地扶贫搬迁的“重中之重”。
王嘉花园俱乐部是贵州铜仁万山区最大的搬迁安置项目,建成房屋62间,搬迁思南、印江、石阡三县4232户18379人。为了让异地搬迁的群众稳定就业,万山区组建了就业协管员队伍,通过入户走访,及时了解每个人的就业情况,同时为附近的失业人员推荐匹配的工作岗位,让他们“迁出、稳定、致富、融入”。文玲就是这样一个就业协调员。
文玲(左一)上门拜访并登记。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你家有几口人,谁有工作谁没有,文化程度如何……”午饭刚吃完,文玲就匆匆赶往一位来访者的家。家里一个老爷爷带着一个孩子,孩子在哭。原来,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孩子由爷爷一个人照顾。爷爷老了,孩子三天两头生病。媳妇想回来带孩子,又担心没有合适的工作。全职带孩子经济压力大,家里很担心。
了解了家庭情况后,文玲拨通了孩子母亲的电话:“你好,我是万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就业协管员。了解您的家庭情况后,我想向您推荐王嘉花园俱乐部裕华制衣厂。可以就近工作,同时照顾老人和孩子……”
这是两个月前,钱文玲去花园会所王家拜访时的情景。现在,这位母亲已经回到家乡,成为裕华服装厂的一名纺织工人。她不仅能更好地照顾老人和孩子的日常生活,而且还有稳定的收入。“现在每次遇到这个妈妈,都会笑着跟我打招呼。”文玲说。
她告诉记者,为了确保搬迁群众能上楼看孩子、下楼打工抓收入,万山区通过“政企联动”,在安置区建起了“扶贫微工厂”,重点引进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当地落户,吸纳中老年人、残疾人、留守妇女等文化程度低、无技能的“半劳动力”和“弱劳动力”搬迁群众就业。每个微厂每月人均不低于2000。还为工人买了保险,有效保障了搬迁群众的工作待遇。
“我们还成立了社区集体经济财产公司。对于不能掌握技术的拆迁户,推荐做保洁员、保安、服务员等服务岗位。50岁以下的人就业比较好。只要你愿意工作,就没有出路。”文玲说。
然而,对于年龄较大的50-60岁年龄组来说,难度更大。他们还是有体力的,但是做不了高科技的工作,企业更倾向于招50岁以下的强壮工人。没有土地和收入,就成了大问题。“后来我们想了一个办法:当一些辣椒种植基地、花圈厂等技术含量低的单位需要工人的时候,我们会优先推荐这样的人,比如辣椒基地、班车,很方便。在缓解企业用工需求的同时,群众也有事可做,挣钱了。”
甚至有些六七十岁的老人会找到她,让她给他们介绍工作,因为在农村,他们还能下地干活。这时,文玲会告诉他们:“现在你们儿孙满堂,也买了保险,就该安享晚年了。城里的老人们除了散步、下棋、跳广场舞,无事可做。这就是你现在的生活。”
如今,文玲也看到社区广场上老人的身影逐渐增多。许多七十多岁的人不仅学习跳广场舞,还兴致勃勃地玩钱棍,这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当地传统民间舞蹈。她还希望增加更多老年活动中心、文化阅览室等配套设施,丰富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大家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文玲也渐渐明白了年轻人的想法。“目前社区微工厂提供的工作比较单一,技术含量低,对年轻人吸引力不大。很多年轻人喜欢做销售,从事电子商务。目前我区也在积极与阿里对接,发展一些吸引年轻人的产业。如果想创业,我们还提供小额贷款担保、一次性创业补贴、场地租金补贴等。,让他们在家里做‘小老板’。”
在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时,文玲也遇到过一些“棘手”的事情:有的人不理解,他们不仅要负责登记就业、推荐工作,还必须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完全满意的工作;有的人推荐了工作却不想去,最后没找到工作,就会责怪就业协管员失职;其他人不关心就业登记。今天打电话说有工作,很快就回说其实没有工作,给辅助就业带来不便。
“有些人大半辈子都在和土地打交道。他们出来后不适应城市的就业压力,个人也不理解我们的工作。”文玲说,遇到这种情况,他们一般会耐心解释和劝说。“大多数人还是理解并配合我们,帮助他们在国内找到工作。他们也很开心。”
文玲说,其实她现在的工作一开始就是就业协管员推荐的,这样可以照顾两个孩子就近上学。“现在政策向群众倾斜,还是要转变就业观念,靠自己的双手致富。”
晚餐时间,灯是亮着的。拿着家访表,文玲和同事们又去了社区居民家。“此时此刻,每个人都应该在家吃饭。根据灯光,我们可以大致判断他们是否在家。”文玲说。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易地扶贫搬迁招聘会,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工作":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1790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