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东北老三宝和新三宝,老三宝酒

东北老三宝和新三宝,老三宝酒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7月19日,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黑泉镇柴犬村,农民们正忙着采摘成熟的枸杞并晾晒。新华社发(郑耀德摄)

在甘肃省定西市威远县新寨镇新寨村,药农齐昌平晾晒党参。(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2019年12月2日拍摄的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日光温室(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王华吉摄

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记者王华吉)9月25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发题为《甜味驱走苦味》:甘肃产业扶贫四变。

“苦甲天下”曾是甘肃最真实的写照。如今,“牛、羊、菜、果、薯、药”特色产业体系已经形成,农资正涌入甘肃,打着“甜味”品牌的农产品正涌入市场...寒冷、干燥和贫瘠的土地呈现出新的面貌。

变“旧三宝”为“新三宝”

甘肃的干部群众常说一个笑话:甘肃有“三宝”,土豆、山药、土豆。“三宝”其实是一回事,玩笑中透着一种苦涩和无奈。

“种不了土豆,养牛怎么样?”自实施精准扶贫以来,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峡口镇开始引导村民发展牛羊养殖。党家墩村村民邵存娥不禁问起她的残疾丈夫白东河。

几年前,白东河因意外事故失去了部分劳动力,父母年迈,家里的重担就落在了邵存娥一个人身上。我们曾经赖以生存的“三宝”也变成了“鸡肋”。我们在干旱的黄土地上忙了整整一年,10亩地的土豆只够满足温饱。

“人不能让生活昏昏欲睡。”邵存娥说,她决定养牛。2016年,种了20多年洋蓟的邵存恩在精准扶贫贷款的支持下,养了5头西门塔尔牛。如今,邵存恩的养牛规模从5头扩大到21头。养殖规模的扩大也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种植结构。她今年不仅把5亩土豆改成了青贮玉米,还流转了7亩地。

现在邵存恩家有了新的“三宝”:土豆、奶牛、青贮玉米。通过养牛,邵存义一家在2018年底脱贫。最近她在了解小额贷款,想着年底再建一个牛棚。

不是一方不能养活另一方,而是一方要利用好另一方的水土。

越来越多的穷人,像邵存娥一样,开始转变思维,寻求发展。久而久之,甘肃中部黄土高原贫瘠的丘陵沟壑区成为苹果最佳种植区;穷人穷的“三区三州”地区形成了牛羊养殖产业带;就连传统的马铃薯产业也走上了标准化、集约化的道路,培育的品种远销海外...

如今,“旧三宝”变成了以果蔬、牛羊、中药材为主的“新三宝”。在甘肃,大多数贫困家庭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增收渠道。

截至2019年底,甘肃贫困人口由2013年的552万人减少到17.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9%。据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统计,仅2018年至2019年底,甘肃省脱贫人口131.45万人,占贫困人口的76.8%。

变“进城谋生”为“下乡打工”

农村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贫困村民脱贫增收,还吸引了城市居民到村里打工。

在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镇,居民侯思思最近一直在药田里忙着除草。一天,她挣了110元钱,被黎川镇王步村的村民孙玉轩录用了。

“每天早上6点,需要干活的居民就在哈达铺桥头集合,招工人的村民开车来接。”侯思思说,每天早餐和午餐也包括在内,下午忙完有专车送上门。

近年来,当地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陇南市宕昌县利川与哈达铺交界处的拉鲁梁地区,已形成11.3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

产业规模的扩大催生了大量的就业需求。孙宇轩说,中药材从种植到收割需要大量人力,尤其是近几年雨水充沛,药田除草比往年多。“每次割草,家里的8亩药田,两个农民工要半个月才能完成。”

在种植中药材之前,孙玉轩在县城的建筑工地和饭店打零工维持生计。现在城市居民去农村打工,自己也成了工人。他出乎意料地叫了出来。

现在利川、哈达铺等乡镇自发形成了特色劳动力市场到农村打工,劳动力供不应求。有几次孙宇轩跳投空。侯思思在黎川镇招工失败后,被他招到了几十里外的哈达铺。

记者在甘肃多个县区采访发现,城市乃至县城居民到农村打工,并不是什么新鲜事。黎川镇镇长李淑玉说,随着农村产业的不断发展,农村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通村硬化的水泥路将村里发展的产业与外地市场连接起来,村里涌现出的合作社、企业等市场经营主体逐渐壮大。城市居民到农村工作将成为一种新趋势。

农村产业的发展也吸引了很多有钱人回乡创业,大面积的废弃土地得到了复垦。

两年前,记者在甘肃皋兰县三合村采访时,村里还是杂草丛生。今年再次来到这里,原来荒废的土地上种满了土豆、“和尚头”小麦等作物,长势喜人。

三合村党支部书记袁伟顺说,村里有2400亩抛荒地,很多都抛荒了十几年,今年全部复耕。

已流转1000亩土地的焦兴全告诉记者,近年来,当地结合实际发展“和尚头”小麦等产业,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增强了他流转荒地发展种植的信心。

“通过土地流转,过去村民零散的土地得到了集中整合,便于机械化耕作,土地产出效率也有所提高。”焦兴权说。

“望天求丰收”变“旱涝保收”

位于大山深沟里的张铁村,是陇南市礼县的一个贫困村。村里的土地主要是“卧牛田”和“眉田”,地块小,地块散,坡大。而且,张铁村三年内遭遇两次灾害,山体滑坡、泥石流频发,“望天收割”成为村民过去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

今年8月以来,持续强降雨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张铁村430亩中药材受灾,其中100亩绝收,群众面临返贫风险。

像张铁村一样,生活条件差、工业基础薄弱、自然灾害频发是甘肃许多贫困村面临的突出问题。

今年5月底,一场冰雹让天水市周琴区茹家湾村刘家的樱桃园差点没了收成。“树皮被砸了。”他说,没想到,一周后,他拿到了14200元的保险金。

刘介绍,当地政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办理了农保,不花一分钱就拿到了赔付。

农业保险大大减轻了灾害对行业的影响。“这几天,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村里进行保险理赔,受灾群众很快就会拿到保险理赔款。”张铁村党支部书记赵喜珍说,该村已基本实现贫困户农业保险全覆盖,贫困风险边缘户和贫困风险贫困户的保险覆盖率也在不断提高。

不仅如此,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为贫困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甘肃省榆中县李家庄村,种了20多年菜的高秀华又当起了学徒。她学的不是“稀有”品种,而是不用化肥农药就能增产的秸秆生物反应器技术。

去年应用新技术后,高秀华的茄子和番茄两个大棚,不仅节省了几千块钱的农药化肥费用,平均产量还提高了20%。今年,她又增加了三个温室。

据了解,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干旱少雨的甘肃通过“地膜革命”、“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曾经吃“救济粮”的定西市通渭县,已经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如今,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把寸草不生的广袤戈壁滩变成了蔬菜水果高产的沃土。智能温室让龙源贫瘠的土地结出火龙果、百香果、莲雾等热带水果。设施化、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现代丝绸之路寒旱农业正在催生新机器。

“天下苦”变“甜”

在中国消费扶贫生活馆甘肃馆,苹果、土豆、牛羊肉等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以及带有“甘薇”品牌的中药材被统一标注,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这是甘肃正在举办的消费扶贫月活动。去年以来,甘肃统筹六大特色产业打造区域品牌——“甘薇”,上千种特色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提升了区域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中国石昊食品有限公司看中了甘薇的市场潜力,今年与广企签订了10亿元的合作项目,帮助甘薇农产品产销对接东部市场。公司负责人严旭说,近年来,以“牛羊肉、蔬菜、水果、土豆”为主的特色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绿色有机成为“甜”农产品的底色,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不仅如此,省内外一大批资金充足、技术雄厚、管理优秀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在甘肃投资。

金秋时节,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海盛现代农业示范园春意盎然,新茬彩椒已经开花,小瓜挂满藤蔓。这个占地2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智能玻璃温室,可以通过电脑自动控制农作物所需的光、热、水、肥。

园区副总经理李子君说,自去年公司在甘肃投资以来,彩椒、串番茄等果蔬年产量达5600吨,销往国内沿海城市的高端市场。

过去地广人稀的地理劣势正在成为甘肃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北京德清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看中了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在西北投资的9个现代化智能化蛋鸡养殖区,已有8个落地甘肃,目前已全部投入运营。

据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统计,仅2019年,甘肃投资规模在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项目就有112个。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说,这些投资者不要求资金、税收等优惠政策,凭借成熟的生产技术和现代化的组织形式,用真金白银投资种植养殖。

在农资流入的带动下,甘肃也从生猪调出大省变成了生猪调出大省。仅今年上半年,甘肃就调运生猪40万头,比去年还多。

“甘甜味”长,“苦瘠味”淡。今天的甘肃,生机勃勃,面貌焕然一新。(完)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东北老三宝和新三宝,老三宝酒":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17235.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