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外网
许(新华社特稿)
哪里可以借小额贷款?哪里可以保持变化的平衡?现在几乎所有常用的app里都能找到金融服务的影子。然而,互联网平台在提供便捷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存在无证经营、信息垄断等诸多问题。日前,央行等金融管理部门联合约谈13家从事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平台企业,提出7项整改要求。在给行业乱象泼冷水的同时,也为防范金融风险、有序推进金融创新指明了方向。
平台热衷于“金融变现”
线上下单时,App弹出贷款广告;外卖付款时,App跳出分期提醒;打车时,App推送信用通知...打开手机,很多电商购物、视频社交、美妆修图、旅游导航等网络平台都嵌入了金融借贷产品。“日息低、审批快”、“1分钟借到钱,3分钟到账”等口号处处刺激着用户的神经。
近年来,互联网平台企业纷纷“跨界”加入金融业务,以丰富的网络消费场景为入口,推出第三方移动支付、点对点借贷、互联网保险、互联网理财等创新金融服务。部分平台与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合作,资金加速流向小微企业,有效弥补了传统金融领域的短板。据机构统计,2019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规模已达2.27万亿元;2013-2019年,互联网消费金融规模增速在50%以上;目前互联网贷款整体规模约为3万亿至4万亿元。
但互联网平台在提供便捷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存在“无证驾驶”、无序扩张等问题,给金融市场稳定带来风险。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管理部门约谈了13家从事金融服务的网络平台企业,指出网络平台企业在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普惠性、降低交易成本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无证或超许可范围从事金融服务、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不正当竞争、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等严重违规现象。
混业经营隐藏着风险。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平台企业以技术和流量优势引领金融创新,激发了中国数字经济的活力。然而,一些巨头的混业经营和信息垄断也给数字经济的长期发展带来系统性风险。“平台通过线上消费业务沉淀大量资金,并以此开展消费金融和企业小贷业务,形成财富效应。平台往往以科技公司的名义开展金融业务,绕过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要求,大大降低了金融业务的成本,实际上规避了监管。”
以信贷业务为例,大部分互联网平台都是自行进行客户信用评级,增加了金融风险。央行发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指出,在消费贷款快速扩张过程中,部分金融机构忽视消费金融风险,客户质量明显下沉,多头共债、过度授信问题突出。此外,一些平台用理财收益“反哺”主营业务的亏损,掩盖了主营业务的真实发展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主任刘玉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数据是网络金融平台最大的优势。打破数据垄断,可以防止所有线上平台依靠自己的数据从事闭环业务,让央行对各平台的个人征信业务进行全面及时的监管。
此外,大数据的滥用可能会侵犯金融消费者的隐私。一些互联网平台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和交易数据,精准推送金融营销广告,诱导人们负债消费。
平台应提高行业自律
针对网络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金融监管部门在联合约谈中提出了七项整改要求,包括坚持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金融监管、支付回归本源、打破信息垄断、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等。
“互联网金融乱象带来的系统性风险,需要系统性的监管体系来应对。”孙表示,“中国的数字金融服务在全球领先,金融监管部门一般会采取宏观审慎的态度,鼓励互联网平台进行金融创新。”
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监管模式也应与时俱进。孙建议,我国应尽快建立“监管沙箱”机制,为互联网平台提供风险可控的市场空 room,支持其探索和实践金融创新产品,及时发现和规避产品缺陷和潜在风险,降低业务运营成本。在这个过程中,监管部门应该能够及时跟进平台的数据。
“未来,我国将在网络金融平台反垄断、引导资本有序扩张等方面采取更多措施,引导直达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规范发展消费信贷。”刘玉书表示,平台自身要保护用户权益,提高行业自律,这才是长远发展之道。(记者林子涵)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5月26日第08版)
编辑:安在尔姜艾禾麦提
本文来自【海外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国家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和传播服务。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互联网金融到底是什么,互联网金融究竟是什么":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1193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