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财经独家,快速关注。
11月14日,最高法正式公布《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以下简称《纪要》)。摘要由12个部分、130个问题组成,涵盖了公司、合同、担保、金融、破产等民商事审判的大部分领域。
纪要回应了“对赌协议”、股东出资提前到期、表决权限制、有限责任公司清算义务人责任、公司人格否认、公司对外担保等公司纠纷中的一些争议问题,明确了合同效力、合同履行与救济、借款合同等合同纠纷中的一些争议问题。《纪要》中涉及金融领域的部分包括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证券、商业信托、财产保险、票据纠纷案件审理等五个方面,对其实践中的争议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
明确资金配置的“红线”
融资业务平台未经授权的集资合同无效。
纪要明确了场外配资合同的有效性。
从审判实践来看,场外配资业务主要是指部分P2P公司或民间配资公司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搭建一个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融资业务平台,连接资金出借人、资金整合人即投资人和券商营业部,配资公司利用计算机软件系统的二级分仓功能,将自有资金或以较低成本整合的资金出借给投资人,赚取利息收入的行为。
这些场外配资公司开展的业务活动,本质上是只有证券公司才能依法开展的融资活动,既规避了监管部门在融资融券业务中对资金来源、投资标的、杠杆率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又加剧了市场的非理性波动。案件审理过程中,除依法取得融资融券资格的证券公司与客户开展的融资融券业务外,人民法院应当根据《证券法》第一百四十二条和《合同法司法解释》第十条的规定,认定其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与投资者之间的场外配资合同无效。
场外配资合同被确认无效后,配资方依据场外配资合同要求投资人支付约定的利息和费用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集资人请求按照场外集资合同的约定分享使用集资人产生的收益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投资人以因使用募集人造成投资损失为由,请求募集人赔偿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投资人能够证明因集资人通过修改密码控制账户导致投资人无法及时平仓止损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支持。
投资人能够证明配资合同是因投资人教唆、诱导而订立的,请求投资人赔偿其全部或者部分损失的,人民法院应当综合考虑投资人教唆、诱导的方式、对投资人的实际影响、投资人自身的投资经验、风险判断和承受能力等因素,判决投资人承担与其过错相称的赔偿责任。
明确公司对外担保合同的效力
关于公司为他人提供担保的合同的效力,审判实践中判断尺度不统一,严重影响司法公信力,有必要予以规范。
为防止法定代表人随意代表公司为他人提供担保,给公司造成损失,损害中小股东利益,《公司法》第十六条对法定代表人的代表权进行了限制。根据该条规定,担保行为不是法定代表人可以单独决定的事项,必须以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等公司机关的决议为依据和授权来源。法定代表人擅自为他人提供担保的,构成越权代表。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合同法第五十条关于法定代表人越权代表的规定,区分债权人订立合同是否善意,分别认定合同的效力:债权人善意的,合同有效;反之,合同无效。善意是指债权人不知道或者不应当知道法定代表人超越职权订立了担保合同。
人民法院一般以代理机构决议被法定代表人伪造、变造、决议程序违法、签名(姓名)虚假、担保金额超过法定限额为由,不予支持公司对债权人的不诚信抗辩。但是,公司有证据证明债权人知道决议是伪造或者变造的除外。
分析人士指出,违规担保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最后的披露基本是被动的、公开的,危害往往已经在此时发生。近年来,商业银行贷款的非法担保逐渐减少,大部分转向小额贷款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甚至民间借贷。担保主体逐渐从上市公司下沉到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进一步加剧了非法担保的便利性和隐蔽性。一旦债务人在违法担保中不能正常履行,作为担保人的上市公司可能要履行担保责任,而在连带责任担保中,债权人可以跳过债务人,直接要求上市公司履行担保义务,从而对上市公司和广大中小股东的权益造成损害。即使上市公司向相关责任主体索赔,结果也很难预料。
上述分析人士指出,规范上市公司违规担保迫在眉睫。
一方面,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或董事长在未履行内部决策程序、未依法依规披露信息的情况下,以上市公司名义对外提供担保,使上市公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承担债务,严重侵害了上市公司、其他债权人和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近年来,虽然对上市公司违规担保的监管趋严,但部分上市公司仍铤而走险,违规担保屡禁不止。有的违规担保过百亿,导致上市公司瘫痪甚至濒临破产,投资者血本无归,对市场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同时,违规担保的操作手法往往比较隐蔽,相关行为被发现时基本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相关主体很难被追究责任,需要在法律源头上解决。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目前上市公司的担保链条越来越长,不仅是公司为股东设定担保的单向担保风险,还有上市公司的“连带担保”风险。互保圈把很多公司捆绑在一个战车上,系统风险不小。因此,规范公司对外担保行为具有现实意义。
澄清有争议的“对赌协议”问题
纪要显示,投资人与目标公司订立的“对赌协议”无法律上的无效理由,目标公司仅因股权回购或货币补偿协议的存在而主张“对赌协议”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投资人主张实际履行的,人民法院应当审查其是否符合《公司法》关于“股东不得抽回出资”和股份回购的强制性规定,决定是否支持其主张。
投资者请求目标公司回购其股份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公司法》第三十五条“股东不得抽回出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二条关于股份回购的规定进行审查。经审查,目标公司未完成减资程序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诉讼请求。
投资人要求目标公司承担货币补偿义务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公司法》第三十五条关于“股东不得抽回出资”和第一百六十六条关于利润分配的强制性规定进行审查。经审查,目标公司无盈利或者虽有盈利但不足以补偿投资者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或者部分支持其诉讼请求。未来,当目标公司有利润时,投资者也可以基于这一事实再次提起诉讼。
卖方未能履行适当的义务。
对金融消费者的损失承担责任
关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纠纷,《纪要》规定,在审理金融产品发行人、销售人、金融服务提供者(以下简称销售机构)之间销售各类高风险金融产品、为金融消费者参与高风险投资活动提供服务引发的民商事案件中,必须坚持“卖方负责、买方负责”的原则。将金融消费者是否充分了解相关金融产品和投资活动的性质和风险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决策作为应当查明的案件基本事实,依法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卖方机构的经营行为,促进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
卖方机构单纯以“本人明确知道可能存在本金损失的风险”等手写方式主张金融消费者已尽到告知和说明义务,且不能提供其他相关证据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其抗辩。
卖方机构未尽适当义务,给金融消费者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金融消费者的实际损失。实际损失为损失的本息,利息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类存款基准利率计算。
编辑:徐晓洪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最高法:场外配资合同无效!金融产品发生纠纷,这些争议有明确说法了":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0740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