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新闻评论员曲靖
点外卖的时候,我想拿一张外卖券,贷款完成了才能拿。打车时想拿优惠券,结果需要信用贷款;想在文档里打印,不小心点到了借钱的页面...“手机里99%的app都可以借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金融产品充斥了我们的手机屏幕。(据中新网4月27日电)
被这一提醒,我真的惊呆了:一夜之间,我手机上的app都在喊:你没钱,我可以借给你!但这种情况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近年来,经历了全民创业创富热潮,一轮又一轮的消费升级,消费的模式和潜力不断深化:做生意,买房买车,办各种卡,报各种班...太多人真的总觉得钱不够用,这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借贷市场。有市场的地方,自然就有供应,这并不奇怪。
而互联网巨头为了抢占金融业务,在自己所有的服务app中加载了借钱的广告,实际上是强行推广,给用户带来了困扰。大家都只想打车吃饭。他们不需要也不想借钱,只是不小心点开了借款页面,“确认”了某种授权。时间流量浪费,个人信息被查封,甚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开了贷款账户,增加了被电信诈骗和被盗的风险。对于用户来说,过分殷勤的“借钱服务”绝对是一种骚扰。
而且满屏app只告诉你可以借钱,门槛越来越低,手续越来越简单,审核一个比一个松,但是他们基本不会告诉你借的钱是连本带利还的。如果没有,还是很麻烦的。没错,这的确是常识,但人在巨大诱惑和对物质极度渴求的持续轰炸中,很容易滋生“赌徒”心态,很容易忘记常识。缺乏常识和还款计划的贷款往往没有好结果。
近年来,对“校园贷”乱象的打击力度加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部分学生没有经济来源和相应的还款能力,而“校园贷”套路深、骗局多,很容易将青少年引上挥霍无度、荒废学业甚至犯罪的歧途。但是,人不出校园,可以瞬间变得成熟理性。即使成为社会人,还款能力也是有限的,防范意识可能也不是很强。一旦他们的欲望无限膨胀,踏入借贷的泥淖,就很可能沉沦。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是破产负债的人生悲剧,但对整个国民经济来说,则会出现杠杆率过高、风险众多、乱象频发等危机。
放贷看似是把钱拿出来,最终目的是把钱赚进去。如果没有标准和严格的约束,任由资本的贪婪膨胀,风险系数就会飙升。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对互联网金融机构实行“严格准入管理”。去年以来,已有多部与网贷管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或公开征求意见。然而,每天打开手机,“借钱”的店铺越来越多,喊声也越来越大。这些看似与金融业务无关的app是否有相关资质?如果没有使用或滥用,是否违法?如果人人都有资格,是不是准入门槛太低了?
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健康安全的消费不应该被欲望牵着鼻子走,更不应该恶意透支人们的消费能力。满屏app是借钱热闹的背后。隐藏着多少危机?用户要小心,平台要正视,监管不能蒙着眼睛。
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应用市场“眼讯”客户端。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满屏一堆借钱app的图片,满屏都是钱的图片":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0354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