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校园贷问题频发。记者搜索发现,近半年来,大学生因“校园贷”被媒体曝光的案件有13起,涉及大学生500余人,涉案金额1000余万元。互联网金融业内人士指出,贷款平台应加强风险控制;也有心理专家认为,贷款消费的观念已经蔓延到高校,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很难防范风险。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考虑到“校园贷”案件的受害者都是大学生,经济上尚未独立,心理相对脆弱。更重要的是,他们很多来自中低收入家庭,几万元无法偿还的贷款对他们来说可能意味着无法承受之重。据媒体报道,几名大学生因无力还贷而走入死胡同。
乱象之下,校园贷成为众矢之的。有人提出加强校园贷监管,这是一种比较务实的态度。很多人觉得简单的一刀切禁止校园贷有点因噎废食。校园贷中禁止合法金融产品是没有依据的。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有问题就要先解决。如果太简单粗暴,就有偷懒的嫌疑。
笔者始终坚持校园贷没有原罪的观点。他们因为学业、课外培训、在校创业,确实需要资金,而小额便捷的校园贷正好迎合了这个潜在市场。如果操作规范,校园贷风险完全可控。首先,少数大学生缺乏自制力。比如媒体广泛报道的大学生郑德跳楼自杀,就是因为这个同学沉迷赌博,用28个同学的身份信息借了近60万元。这和校园贷有多大关系?刀可以杀人,但责任不在于刀,而在于持刀的人。
二是利用校园贷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典型的操作手法是:先成立皮包公司,承诺为大学生提供免费培训,并约定大学生先在指定网站借款,然后公司再分阶段返还给学生。然而,当学生贷款时,公司宣布
布破产,学生只能被迫偿还贷款。这一招虽然笨拙,但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很容易上当。说白了,这是一种换了马甲的金融诈骗,“校园贷”不过是掩人耳目的道具。
因此,对于“校园贷”问题,不仅要加强监管,还要精准打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遏制校园贷乱象的蔓延,确保其健康良性成长。对于前者,重点是提高借贷门槛,尤其是加强对借贷平台的审核,防止冒名问题。校园贷从2014年开始兴起。在经历了最初的野蛮发展后,需要从盲目扩大市场向提高信贷质量和控制经营风险转型。对于后者,必须及时填补监管漏洞,严格区分合法借贷和金融诈骗。对于一些打着校园贷幌子为大学生“挖坑”的借贷平台,该取缔的要取缔,该重罚的要重罚,不能手软。另外,还是需要重申的是,大学生要不断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同时也要少一些虚荣心。
吴本报特约评论员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校园贷的应对,认清校园贷的":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0028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