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近年来,青龙农商行不断强化社会责任,将“新市民”纳入重点服务对象,着力服务设施、服务渠道、服务模式,确保“新市民”金融服务不间断。
加强服务设施建设,确保“新市民”住上新居。
建立“新市民”金融服务固定物理网点三宝支行,该网点位于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点阿梅其托镇旁。营业面积约280平方米,基础设施完善,是集户外工作者综合服务站、“新市民”家园、银村党支部为一体的综合性营业网点,业务种类齐全,包括存取款、汇款、贷款等。此外,在辖区内各安置点安装了10套自助设备。其中有6个村,4台自助存取款机。固定服务设施的建立,有效解决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金融服务缺失的问题,为辖区新市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专属金融服务,使“新市民”快速融入新环境,在新家园安家落户。
加强服务渠道建设,带着感情服务“新市民”,住上新家。
按照服务跟随客户的原则,对新市民社区金融服务实行分级分类网格化管理,按照社区行政区划设置多层次金融服务网格。以社区为一级金融服务网格,网格管理员为“新市民”服务网络负责人,聘请社区干部为一级网格协管员;以大厦为二级金融服务网格,网格管理员为“新市民”服务网客户经理,大厦主任受聘为二级网格协调员。各“新市民”服务网以楼栋为网格,管理一个或多个网格,并在楼栋内公示网格工作人员的相关信息和职责。客户经理结合“金融夜校”、“信贷工程”等贵州农信社“五张名片”,全面开展业务宣传,挨家挨户问需求,摸清“新市民”生产生活的金融需求,做好备案、评级授信、客户信息收集整理等金融服务工作,让“新市民”切实感受到青龙农商行及时、高效、快捷、温馨的金融服务。
加强服务模式建设,大力支持“新市民”在新家园落户。
进一步完善搬迁安置点金融服务,帮助搬迁群众“搬得出、留得住、发展致富”,建设“新市民家园”。一是巩固扶贫成果,打造搬迁安置“新市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梳理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账户,通过微信、电话、上门等多种渠道接触“新市民”客户群体,全力推进普惠性走访和上门服务,解决农信社与借款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将“新市民”金融服务与小微金融服务相结合,拓宽营销思路,积极对接相关单位和企业,集中服务,不断提升易地搬迁安置点普惠金融服务水平,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100%备案、90%评级、80%信用覆盖的目标,为易地搬迁安置点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截至7月底,晴隆县安置区户数评级率达到100%,累计授信4.51亿元,贷款余额3126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小额信贷支持1774户,金额8736.72万元。二是帮助居民增加收入,打造外出就业创业的“新市民”金融服务体系。通过“能识别、能接触、能服务、能持续”的机制,为外出就业创业的新市民提供金融知识、财富信息等服务,解决外出就业创业的新市民金融服务“两头空”和“两头跑”的困境,构建外出就业创业的“新市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新市民融入新环境。三是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打造多需求“新市民”金融服务产品体系。通过认真分析新市民的金融需求,创新推出“新市民”系列信贷产品,大力支持新市民就业创业,先后推出“新市民家乡贷”、“新市民家园贷”、“创业担保贷”等多种类型贷款。截至7月底,已发放“新市民”贷款3.22亿元。其中投入1.62亿元支持“新市民”创业领域;就业领域扶持贷款8900万元;支持住房和消费的贷款余额为7100万元。四是延伸便民服务触角,构建“社保+金融”“新市民”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目前正在积极探索开发面向“新市民”的社保信贷产品,主要用于满足“新市民”社保卡持卡人的日常消费需求,为缴纳社保的新市民提供信贷便利和资金支持。
青龙农商银行积极践行“金融为民”的服务理念,通过打造“党建+新市民”、“搬迁新市民”、“外出就业创业新市民”、“定居就业新市民”、“社保+金融”、“新市民”社保服务等五位一体服务,更好地满足“新市民”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周树龙尚清华)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银行服务三农的措施,农商行如何做好三农服务":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0026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