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苏新闻
最近
徐州邳州市民刘女士求助
有人用她的个人信息担保贷款。
因为钱还没有还清。
导致她花了九年时间
三次五次收到法院的法律文书。
工作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谁在冒用个人信息?
如何解决刘女士遇到的情况?
9年来女性多次收到法律文书。
工作生活受到影响。
记者见到刘女士时,她手里拿着厚厚一叠法律文书,有法院传票、民事裁定书、执行证等。
刘女士说,9年来,她收到的法律文书越来越多,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这件事困扰了我的生活,对我也不是很好。我的身体也受到了影响。因为休息不好,心脏不太好。”
事情还得从2013年4月1日说起,当时正在单位上班的刘女士突然收到了法院的传票。
她从法官处了解到,她在原徐州铜山信用社发放的一笔贷款中担任担保人,因贷款人未能还款,她被信用社告上法庭。
心急如焚的刘女士赶紧找到办理贷款的信用社。刘女士查看原始档案后发现,自己并不认识借款人,相关担保材料存在诸多疑点。
“没写签名,也没留手机号。贷款人拿了我的身份证复印件,给了我一个假账户,尽管我不认识失主。”
看到刘女士上门后,信用社的信贷员高不停地向刘女士道歉。他们以前从未见过面。
面对刘女士的质问和质疑,高某当时写了一份保证书,承诺借款与刘女士无关,希望她不要报警。高的理由是避免因为这件事被单位开除。
“告诉我不要找了,答应我再也不找了,不管是信用社还是法院。与我无关,我信任他们。”
但让刘女士没想到的是,三年后,也就是从2016年开始,她陆续收到了法院的相关法律文书,都与这笔未还贷款有关。
此时,贷款人和信贷员高已联系不上。刘女士和丈夫只能来回法院几次,处理相关诉讼。
“然后我和老公在家大吵了一架。他不相信我,怀疑我,但我自己不去,只好跟他理论。”刘女士说。
“他们都向法院起诉了三次,他们信用社都去我们家看过两次材料。”刘女士的丈夫陈先生说。
刘女士说,因为法律诉讼,她的工作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她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当初信贷员审核不严造成的。
“因为我没有亲自来现场签名,所以这些都是假的。是信用社的违规操作。把贷款给别人是他的责任。为什么这么多年一直缠着我?”
贷款表格比较齐全。
判断是否冒名需要笔迹鉴定。
记者了解到,因为资产重组,原铜山信用社已经撤销,债权债务全部由新成立的徐州农村商业银行接管。
9月8日,记者陪同刘女士找到徐州农商银行。
负责法务的赵经理表示,由于事件由来已久,机构改制,缺乏视频资料,无法确定该笔借款是否存在违规操作、冒用他人信息的情况,但该笔借款在形式上是合法合规的。"指纹签名的形式非常完整."
赵经理说以前的信贷员高离职后就联系不上了。高某虽然给刘女士写了保证书,但并不能证明刘女士不是借款担保人。
“担保书上只说借款从此与刘女士无关,但并未明确无关的原因。这一切证明都不能作为法院定案的依据。”
为什么这个案子持续了九年?赵经理说,这是因为期间多次变更法律流程,导致案件审理时间延长,进而导致刘女士三番五次收到法律文书。
现为查明事实,尽快结案,法院决定对借款保证书进行笔迹鉴定。
“刘女士和我们,双方应配合法院的鉴定工作,通过专业的鉴定机构对刘女士在担保合同上签名的真实性进行鉴定,得出鉴定结论,作为判决本案的事实依据。”
经过协商,刘女士同意徐州农商银行派工作人员陪同她到南京的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笔迹鉴定。
“我也配合鉴定,以便这件事能尽快解决。我相信法律会还我一个公道。”
9月9日,刘女士已经在南京某司法机构做了笔迹鉴定,30天内会出结果。刘女士到底是不是贷款担保人,相信很快就会水落石出。
再次提醒大家:
个人信息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权益。
每个人都必须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
遭遇个人信息泄露和冒用。
最好报警。
不要私下解决
以免留下不必要的麻烦。
对于这件事
我们也会持续关注。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王秉璋简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自己没签字的担保贷款算数吗,给陌生人担保签名有效吗":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5159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