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手机市场前五名依然被华为、O、V、苹果、小米牢牢占据。
除了“洋和尚”苹果主打高端市场,其他四家手机公司的销售策略略有不同:小米和华为侧重线上渠道,尤其是小米,几乎是“互联网手机”的代名词;在“互联网营销”席卷手机行业的同时,Oppo和Vivo选择深耕二三四线市场的消费市场,成为拥有庞大线下渠道的国产手机中增长最快的品牌。
蓝绿工厂的崛起,离不开消费金融的助力。随着80、90年代超前消费、信用消费等消费观念的流行,在二、三、四线市场,传统金融服务已经跟不上消费观念更新的步伐。这些没有被传统金融服务覆盖的人群正在成为消费金融公司的目标客户,Oppo和Vivo的手机卖场成为了绝佳的消费场景。
另一方面,2017年是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的一年。越来越多的线上线下场景被开发出来,手机等3C消费金融成为最大的一块蛋糕。对于四大本土厂商来说,华为虽然很早就进入金融,但一路走来都是“输出金融科技,赋能金融机构”的路子,一直到B端手机厂商都想做C端金融业务,消费金融无疑是现成的选择。除了捷信、百圆金融、即刻消费金融等消费金融公司,未来还会有小米(线上)vs OV(线下)两大阵营。
先锋小米,不仅做消费金融。
“除了人工智能,金融也是我们今年要着手的一件大事。”
2017年1月,雷军放出豪言,将互联网金融纳入小米核心战略。
当时小米已经推出了“活期宝”、“基金宝”、小米贷款等金融产品。时间节点上,小米的金融业务起步不算早。从其逐渐完备的牌照和业务线布局来看,小米的目标似乎直指新金融巨头。
首先,牌照方面,虽然监管趋严使得第三方支付牌照价格一路上涨,但小米也通过控股符节瑞通获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并于2016年底启动新网银行(第二大股东,与新希望集团、红旗连锁共同发起),拿下重磅民营银行牌照。此外,小米还在2016年收购了北京宏源保险,获得保险牌照。
该业务线的规划路径也与BATJ有很多相似之处:一是从支付入手,打造小米钱包,提供小米商城的支付服务和NFC手机的闪付功能等。,并充分利用自身的消费需求;然后利用小米金融、米理财服务涉足利润最高的贷款领域,同时兼顾保险代理销售、理财等耗费流量的业务,逐步向产业链上游延伸。
另一方面,通过金融业务获得的利润也是小米销售硬件低利润的补充。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 2017年底发布的全球六大智能手机厂商的利润报告,小米每部手机的利润仅为2美元,而O和V分别为13美元和14美元。近日,雷军再次宣布小米宣布硬件综合净利润率不超过5%,对于消费者来说当然是好事,但对于想要上市的小米来说(最新消息:小米已提交香港上市申请),保持一定利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过去一年,小米在消费金融赛道上继续狂奔,半年贷款规模增长超百亿。其迅猛势头或许可以从ABS的发行中窥见一斑。早在去年5月,小米金融的小米贷款就有30亿货架ABS的专项计划。据雷锋网统计。com,截至2018年5月1日,在上交所上市的“小米小鱼1号”ABS已发行5期,发行总额28.2亿元。
事实上,小米从2015年9月就开始布局贷款业务,定位为小额信用贷款,包括为个人用户提供信用消费贷款的现金贷业务,以及小米官网和电商消费场景中提供的消费分期业务。2017年4月,“小米贷款”App独立发布,业务不再局限于小米手机和小米商城用户。开始向所有用户提供小额信贷服务,这也被视为小米金融业务拓展的重要节点。
OPPO会是正在到来的“后浪”吗?
但与此同时,传闻国产手机的另一支队伍已经悄然杀入,正在招兵买马,也准备进军除金业务。
据媒体报道,OPPO目前正在国内成立金融业务部,准备低调开展消金业务,同时也在华南申请消费金融牌照。对此,OPPO目前的回应是:完全没听说过这个。
但雷锋网AI金融评论发现,OPPO确实在招聘网站上发布了一些与金融业务相关的职位,包括借贷超市的产品运营经理、支付产品经理等。招聘要求明确提出,需要负责“支付基础设施建设”。
与小米相比,Oppo打入金融市场要复杂得多。原因是,在OV在二三四线城市攻城略地,开了一家又一家手机店的时候,消费金融公司是OV的重要合作伙伴,甚至一些店主之前也在做小贷业务。随着这项业务的风险增加,他们开始与OV合作,赚取手机差价和分期付款手续的费用。如果Oppo真的想步小米的后尘做消费金融业务,首先要动这些人的奶酪。
以捷信金融为例,捷信主要与OPPO、Vivo合作,在OPPO、Vivo的手机直营店设立捷信的POS点,提供分期贷款服务。据统计,目前捷信在中国拥有超过23.7万个POS点,相当于O和v的线下门店数量,几乎可以说,OV门店开到哪里,消费金融合伙人的业务就会拓展到哪里,两者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默契。
但是,在利益面前,打破这种默契也许是值得的。据雷锋网报道。根据OV商店常见的消费分期模式,消费者通常需要支付5%-10%的利息和数百元的服务费。虽然利润相对丰厚的O和V,推广互金业务的欲望没那么强烈,但长期来看,还是会保证自己足够的利润空间,在友商的竞争中打出更多的牌。
未来,线上线下的手机消费金融服务之争依然存在,但与小米从支付“入门”略有不同。无论OPPO、VIVO还是其母公司BBK,目前都没有支付牌照。不过,OPPO也与招商银行联手,推广NFC移动支付业务,开发更多线下支付场景。
看来手机品牌做分期业务有天然的价格和数据优势:首先商家可以从工厂环节开始把关,然后根据商家成本重新定价,不像分期平台只能在手机价格的基础上加价;其次,手机用户的行为数据也会成为业务风控的参考因素。
小米的消金业务重点在线上。业内倾向于认为,OPPO如果要进军消费金融,很可能会从线下入手。
据雷锋网报道。消费金融有三个难点:获客渠道、风险控制和资金来源。相比小米在这三个方面的积累,OPPO在金融领域几乎是一张白纸。因此,OPPO要想开通消费金融业务,很有可能首先充分利用线下门店优势,稳定获客渠道,从线下3C场景切入。相信会是OPPO进行黄金淘汰业务更有可能的选择。
在解决低成本资金来源问题之前,在继续与捷信等合作伙伴合作的同时,OV在增量市场小范围试水或许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公开数据显示,OPPO几乎全面覆盖地级市,超过20万家终端门店覆盖50%左右的县城,而Vivo的门店数量也有25万家。部分合作伙伴无法覆盖或开设新店,或将成为OV未来试水金融服务的“试验田”;同时,OPPO也与代理商有着稳固而深入的合作关系,利益的捆绑。OPPO也能把握推广难度和渠道风险。
然而,生活在线下可能并不可取。渠道越深,消费金融的目标客户群体层次越低,进货质量越低,不良贷款率越高,审批率越低。风险控制已成为消费金融业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一旦线下模式带来的客户体验提升无法抵消授信的风险,就需要通过线上转型挖掘新的客户源,同时实现数据的升级互联,利用多维数据交叉验证风控。
与其他消钱机构不同的是,OPPO可以以其手机硬件设备为媒介,在手机上预装一个包含消费金融产品的APP来触达用户,避免陷入依赖流量场景的被动姿态。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小米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是什么,小米消费金融公司的评论":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0020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