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有大量流量后,互联网公司要讲金融的故事。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动作谨慎的滴滴,也在2019年初低调展示了自己的金融版图。金融一直是巨头流量变现的惯用方法,业内也有很多关于各种金融布局业务的传说。滴滴这次能讲好金融故事吗?
金融大军再添大将。
手握4.5亿注册用户,最近一直低调做事的滴滴也按捺不住,悄悄将触角伸向金融。
1月2日,新金融记者打开滴滴手机客户端,发现“金融服务”频道已经悄然上线。在此之前,滴滴已经多次在金融领域进行各种探索。这使得“金融服务”频道的正式推出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从滴滴的“金融服务”页面可以看到,目前已经上线的产品包括一款名为滴滴互助的重大疾病互助产品,一款名为滴滴帮的重疾集资产品,以及健康险、理财、车险等板块。
不过,新金融记者注意到,此前一直备受关注的信贷产品“滴滴贷”,并未出现在滴滴最新推出的“金融服务”板块,仍隐藏在“保险”项下的“滴滴钱包”中,需要点击下载“滴滴贷”的独立app才能使用。
不久前,滴滴多次发起民调,民调的主旋律一直围绕着安全治理。然而,2019年金融业务的上线,并不意味着滴滴要全面转舵。
“目前滴滴金融服务的定位仍然是帮助出行产品,提升用户体验,优化生态效率。滴滴金融将在遵循监管部门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审慎发展相关业务。”滴滴相关负责人对新金融记者表示:“滴滴的金融产品经过半年的完善和迭代,目前产品已经比较成熟。近期推出,是希望为滴滴出行体系中更多的司机、乘客、合作伙伴等出行生态参与者提供定制化的出行场景、安全可靠的融资、保险、支付、理财等多元化服务,助力出行生态的稳健发展。”
有互联网观察人士对新金融记者表示:“滴滴于2017年8月通过在重庆成立小贷公司获得了网络小贷牌照,发展金融业务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然而,滴滴的金融之路并非一路畅通无阻。
2018年4月,滴滴推出“滴滴贷”。在“滴滴贷”产品的运营中,滴滴更多扮演了“导流”和“数据支撑”的角色,滴滴贷并不是对所有用户开放的。有互联网观察人士指出,“当时整个网贷行业都在严厉整顿中,滴滴在这部分业务布局上不得不谨慎。”在“强化消费场景,严控现金贷”的监管指引下,没有一定的规模,短期内依靠信贷业务很难形成可观的利润。
在此之前,滴滴还推出了一款货基产品“金桔宝”。该产品类似余额宝,对接“华夏现金增利证券投资基金”。
遗憾的是,2017年9月,证监会发布《投资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要求加强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控制。随着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出台,互联网货基产品已经风光不再。曾经赢过万亿的余额宝规模大幅下滑,收益率也一路走低。
或许正因如此,“金桔宝”于2018年6月4日暂停了开户功能,目前仍处于升级状态。理财频道的其他产品纯属导流性质,对接众邦银行和南京银行两家机构,其产品收益率甚至低于四大行自带app的理财产品。
“这次滴滴从保险、互助项目布局金融业务,一方面是因为滴滴获得了自己的牌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部分业务争议较小,推广风险较小。”上述互联网观察人士表示。
在滴滴的金融发展过程中,保险是最重要也是最早的业务。
2015年7月,滴滴与中国平安合作,中国平安向滴滴投资20亿美元。至此,滴滴金融的保险业务正式拉开序幕。
随后几年,滴滴不仅拿下了保险代理牌照,与多家保险公司合作推出了近20款财险和寿险,还拿下了更重要的支付牌照。
目前,滴滴已获得支付、网络小贷、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保险代理等五大金融牌照,涉及消费信贷、融资租赁、理财、保理、保险等业务,初步形成了金融生态。这也使得滴滴成为除BATJ之外互联网公司中金融业务布局最多元化的。
企业标准行动
滴滴绝不是第一个把自己手里的大量流量和空之间的庞大金融联系起来的。
2015年,美团点评CEO王兴说了一句让所有人震惊的话:打造千亿资产的金融企业。
如今,美团点评已经或旗下公司“收编”了保险、支付、小贷、银行四类金融牌照,打通了整个金融链条。如今,美团提供理财、信用卡、借钱、保险等金融服务。
这也与美团点评关于商家供给侧数字化的发展方向相同。在美团点评2018年三季报中,CEO王兴表示:“过去我们在消费端的数字化上投入很大,发展也很快,但商家的供给端数字化才刚刚开始。美团希望继续帮助传统商户,通过科技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帮助他们实现数字化。”
三季报显示,美团第三季度新业务及其他收入35亿元,同比增长471.3%,延续了此前财报400%以上的高增长;交易金额164亿元,较2017年同期增长83.1%;清算率从6.8%上升到21.1%。
美团点评在财报中指出,这一收入的增长主要是由业务端服务收入的增长带来的,包括供应链解决方案和餐厅管理系统,换句话说,到B业务,包括为商家提供的金融服务。
“不甘寂寞”的今日头条也于2018年12月正式登陆筹划已久的保险业务。
近日,今日头条APP在九宫格正式加入“保险”板块,推出联合互联网保险公司泰康在线研发的一款医疗保险产品——“家庭保障、家庭共享健康保障计划”。
去年8月,今日头条全资子公司福建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接手安徽黄埔网络。
网络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华夏保险经纪有限公司的全资控股股东,正式将一张保险经纪牌照收入囊中。
除了上述保险业务,今日头条“我的钱包”所列的金融业务还包括证券交易的“股票”业务和通过网络小贷牌照放贷的“借钱”业务。此外,支付牌照仍在低调获取中。
与此同时,今日头条被曝申请了三个商标:I首次分期、轻栗分期、字节支付,也与金融业务布局有关。
当金融服务成为互联网流量平台的标配,出货量巨大的手机厂商自然不愿意错过赚钱的机会。
小米是互联网模式的先行者,也是国内最早尝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厂商。和生态链企业一样,小米通过投资和自建子公司完成了互联网金融链的整体布局,民营银行牌照、网络小贷、保险经纪、商业保理等牌照一应俱全。
小米金融现已独立分拆,成为小米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小米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洪峰领导。
华米OV四大国产手机巨头中,还有几家也在金融领域发力。
原网易金融总裁王乐妍已加盟vivo金融,负责vivo的金融业务,vivo已获得小贷牌照,金融服务即将上线。此前,BBK集团旗下的OPPO传出进军消费金融业务并组建团队的消息。从现实情况来看,vivo、OPPO等国产手机巨头确实在各大招聘网站上招聘金融人才。Vivo金融在各大招聘网站招聘各类金融人才,包括投资经理、贷后风险政策岗、投资VP、高级风险策略分析师、高级数据建模分析师、支付安全风控工程师等。OPPO还开放了高级风控模型分析师、高级信用策略分析师、高级反欺诈策略分析师等多个职位,并给出20k—50k的薪酬。
在手机厂商庞大的出货量中,分期购买的用户比例不小。蚂蚁金服3C行业总监靳瑾表示,超过四分之一的品牌手机在线交易是分期付款的。在线下消费场景下,手机专卖店与消费金融公司的合作也是行业普遍现象。
资料显示,华米OV在全国铺设了大量的线下渠道。以OPPO为例,其拥有超过10000家专卖店和旗舰店,加上遍布各地的众多第三方店铺,店铺总数超过25万家。这些渠道成为拓展消费金融的最佳场景。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用分期贷款买一部心仪的手机越来越普遍。
华为相对保守。“华为钱包”提供的金融服务非常有限,贷款界面是跳转到第三方,并且明确表示华为不参与贷款业务。
雷军在2017年小米公司年会上说:“未来所有商业巨头都是互联网公司和金融公司。”每个人都想分一杯羹。但是能吃多少,甜不甜,可能只有自己知道了。
纵观这些企业,他们都比滴滴更早的面临用户数据的诱惑,这可能是他们更早进入金融领域的原因。
如何实现手持流量
25亿元,40亿元,这两个数字分别是滴滴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的亏损金额。滴滴成立6年,亏损近400亿。
这样的数据会给滴滴带来盈利压力,但这并不是滴滴进军金融领域的真正意图。
外人更关注财务相关的数据。至于滴滴自己,他可能更在意手里的用户资源。根据第三方研究报告,截至2018年6月底,滴滴出行用户约4亿。优步中国合并后,市场份额保持在90%以上,日活跃用户超过1500万,日均订单量约3000万,在全国网民中渗透率约14%。可以说,滴滴掌握了大量的用户交易数据和司机、车辆信息。
毫无疑问,基于滴滴的海量用户流量和高粘性,其通过金融服务变现的潜力巨大。
从流量转化来看,巨头利用流量和数据优势,从现有平台和对应场景的特点切入金融保险领域,有利于实现流量资源通过金融变现,拓展新的盈利来源。
在互联网行业,甚至有一种说法,拿着巨大的流量不做互联网金融,就像拿着聚宝盆乞讨。毕竟数据摆在那里,躺着也是躺着。而且让数据动起来,就可以数钱了。
对于滴滴在金融领域的业务布局,有业内人士认为,最适合的金融消费场景是围绕汽车开展贷款和保险衍生业务。“滴滴的方向是对的。”
根据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17年中国互联网保险保费规模将达到2801亿元,未来五年(2017-2021年)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1.93%,2021年为6191亿元。
另一方面,巨头们利用流量和数据优势,从现有的消费场景切入保险领域,是实现资源变现的好办法。同时,流量巨头对保险行业的布局,势必不仅仅是为了保险而来,更是为了开辟自己帝国的金融版图。
互联网巨头与保险业务的结合,让互联网保险市场充满想象空间。互联网保险在成本、便捷性、创新性等方面都优于传统保险,但其劣势也非常突出。比如产品单一,互联网保险产品多为低额、短期;服务体系薄弱更容易出现保险欺诈,同时也容易过分强调“创新”的形式,保险产品的设计和合规性都存在问题。
最近,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和梅辛相互人寿保险推出了备受争议的“相互保险”。2018年11月27日中午12点,“相互保险”移除保险身份,更名为“相互宝”,定位网络互助产品。
这款在保险市场引起巨大波澜的互联网产品,上线41天,拥有2000多万用户,却依然被监管叫停。梅辛人寿被监管部门约谈,称涉嫌违规,不能再以“相互保险”的名义继续销售其团体重疾险。而JD.COM兴冲冲地推出JD.COM互助保险,才上架一天。
互联网因素与保险行业的结合,让行业对保险产品有了更多的期待。但如果产品不是在符合监管要求和满足消费者真实需求的前提下设计和推出的,即使有很大的流量和更合适的场景,也无法跟上步伐,更容易在市场上失去人心。
(文章来源|新金融观察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滴滴出行金融服务借款,滴滴金融出额度能借出来吗":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0020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