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重庆城市风光。图/新华社
说起一个大城市,人们如何能马上对应到它的标志性称谓?
比如“说起电影《雨果》(2011),你会想到哪个城市,英雄爱乐之城?”
在11月1日举行的“2023清华国家形象论坛——城市的国际传播与中国现代化叙事”分论坛上,重庆蓝狮战略定位咨询公司总经理闫庆安这样问在场的嘉宾。
答案是:第一是现代电影的发源地,第二是洛杉矶世界电影中心,第三是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中国。
严庆安是广东人,但在重庆生活了近20年。这一次,他被邀请到清华大学演讲。作为一个民间发言人,他试图破译为什么重庆这个大城市还能继续走红。
阎庆安认为,21世纪城市竞争的背后是科技与文化的竞争。重庆正逐渐成为中国大陆的电影之都。从山城重庆,到赛博朋克重庆,再到现在的8D魔幻重庆,重庆在科幻影视剧中完成了自己的文旅形象塑造。
当然,像重庆这样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在一次又一次成为“网络名人”之后,变得更加具体和清晰,而不仅仅是一个城市名。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品牌研究中心主任于对新景智库表示,大城市就像一座大楼。运营商需要将建筑中的每一栋房子都设计得有个性、有特色,让参观者看到它的独特价值。否则建筑就是“空 shell”甚至是烂尾楼。因为参观者不知道建筑的内在价值是什么,相当于空 shell甚至是一个烂尾楼。
差异化旅游群体
“大城市的城市品牌本身没有问题。你以为北京上海重庆有人知道吗?肯定有人知道。”余说,然而,所有的游客都应该知道上海有什么,去上海应该去哪里。这需要持续的宣传活动。
余介绍,以前外地游客去上海的南京路、外滩,然后去东方明珠玩一会儿,然后还有别的地方玩。其实大家都不清楚。所以大城市就像一个容量非常大的建筑。这个楼大家都知道,但不一定清楚楼里每个房间都有什么。所以大城市的宣传需要有不同的主题,告诉游客三楼有很好的书店,四楼有很棒的剧院,五楼有很有趣的博物馆。
“消费者的消费是非常具体的。”余对说道。外地游客到了上海,不代表去了就完了。你应该让他们知道到上海后去哪里,做什么。
以成都为例。成都文光旅游局数据显示,今年中秋国庆期间,成都共接待游客2586.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7.8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分别比2019年增长12.2%和6.8%。去哪儿旅行发布的分析报告显示,今年黄金周假期,全国十大城市中,成都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
为什么成都能取得这么好的旅游收入?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田湘宁表示,这与成都市政府近年来做了大量工作有关,比如不断开发有特色的形象符号。其中包括春熙路、太古里、宽窄巷子等“网络名人”地标符号,城市绿道、天府国际机场等现代景观符号,蜀绣、漆器等非物质历史符号,时尚潮流、音乐厂牌等Z世代文化符号。
田湘宁说,在宣传策略上,成都也注重集团化和差异化。如“发掘、孵化、培养和团结不同网络社群中的意见领袖,努力与媒体从业者、专家学者、常驻外国人、海外留学生、入境游客、跨文化‘网络名人’等群体形成社群”,在内容选择上“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成都形象符号体系”。
事实上,成都在这个黄金周期间确实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模式。
据《成都商报》报道,除了4A级景区,成都作为公园城市示范区,还提供多种更加放松的度假方式。比如在环城生态区举办了“我在绿道听音乐”。整个生态区的活动涵盖了骑行、音乐会、集市、潮流派对、露营、皮划艇等多种方式,开展了近百项活动。
“因为消费群体是高度差异化的,高度差异化的旅游景区必须想办法满足某一个消费群体的需求。”余对说道。怀旧的人有怀旧的地方,喜欢玩游戏的人有玩游戏的地方,喜欢美食的人有吃美食的地方。
因为消费的多样化,这对城市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余说,“怎么才能让不同的消费者在这里有归属感,愿意来,以后还会想来?”
“这就要求景区不能一成不变,要不断创新,要不断注入新的内容,举办各种活动。”余对说道。在规划城市的时候,要对消费者友好,一些相关的消费业态要相对集中,而不是东一处西一处。比如“网上名人店”需要相对集中、沉浸式体验的地方要相对集中,周边的餐饮配置也要协调。
余说,“这就要求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精准化。”
深挖城市品牌元素
就大城市而言,有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城市品牌研究室主任范宏对新景智库表示,打造一个大城市的好品牌,首要任务是对城市的品牌资源进行梳理。“是你的城市对外界有吸引力,本地人引以为傲的人、事、物、景。你要把它们梳理清楚,然后再去构建、提炼、推广。”
比如北京,天安门广场,故宫,长城,胡同儿,北京烤鸭,都是北京的品牌资源。
除了独特的城市符号,范宏认为饮食文化也容易产生差异化。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各地的差异最容易体现在饮食上。
以成都为例,这座被称为休闲之都、充满生活气息的城市,拥有全国最多的茶馆——喝茶被认为是休闲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国茶馆行业发展报告2021》显示,四川正式注册的茶馆超过5万家,从业人员数百万,成都成为全国茶馆数量最多的城市。
作为休闲的另一个代表,喝咖啡的文化在上海异军突起。2023年5月,第三届上海咖啡文化周期间发布的《2023年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显示,截至目前,上海拥有8530家咖啡馆,数量全球第一,远超纽约、伦敦和东京。在上海,每万人拥有3.45家咖啡馆,每平方公里拥有1.35家咖啡馆。
上海文汇报报道,咖啡文化承载着上海的城市记忆,成为上海与世界的对话窗口,逐渐成为上海最闪亮的城市名片。遍布全城的8000多家咖啡馆已经深深嵌入城市的空 texture,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传递着城市的人文温度,构成了世界咖啡之都的独特烟火。
当然,这些城市名片的打造背后,也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徐坚认为,随着中国消费者咖啡习惯的逐渐养成,咖啡市场的进一步下沉,以及咖啡需求品质和品质的升级,咖啡行业正保持高速增长。
美团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中国年人均消费咖啡10-12杯,而上海年人均消费咖啡超过20杯,约为国内平均水平的两倍。
东莞、广州、深圳在新茶人均拥有量上位列全国前三。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新茶专业委员会与美团新餐饮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3新茶研究报告》显示,新茶门店数量TOP3城市集中在广东省,东莞每万人7.7家,广州每万人6.6家,深圳每万人4.7家。从总量来看,广州是唯一一个新奶茶店超过万元的城市。
成都排名第六,每万人新增奶茶店3家。
寻找网络名人的内生逻辑
范宏认为,政府、企业、市民、城市景观、历史、文化和媒体是新媒体时代塑造城市形象的主要维度。
在新媒体平台上,用户比传统媒体时代更愿意自发参与创作,分享意愿也非常强烈。范宏建议,城市宣传部门要积极拥抱新媒体,找出适合新媒体平台(社交媒体、短视频、vlog等)的城市特色、元素、片段、素材等。),比如美景、美食、美女、名人、酷炫元素,这些都有可能点亮“爆点”,让这座城市迅速成为“网络名人”。
当然,光有这些带有“网络名人的爆款”的宣传元素是不够的。
余说,这要看这些要素之间是否存在内在逻辑。以上海安福路为例,因为“安福小公主”逐渐引起公众关注:一位五十多岁的女士因为每天穿着漂亮的公主裙去买菜而成为“网络名人”。一个看似偶然的身影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也是必然的,因为上海剧院就在这条路上,戏剧是洋味的象征。“人们认为靠近戏剧的地方是一个别有风味的地区。”
后来安福路上开了几家创新咖啡馆,让安福路第二次成为“网络名人街”。第三阶段是由于意大利某著名品牌的进入,因为这个品牌的衣服只有身材非常好的女生才能穿,而且只有A4纸腰的女生才能穿,这就要求服务员要有模特的身材。
诸多因素叠加后,安福路热度不减,还会在更大范围内持续曝光。可以说,各种因素催生了“网络名人街”安福路的进一步发展,其宣传力度也是一波比一波大。“政府本身的支持,内部基因的重合,一系列宣传的推动,构成了一套‘组合拳’,而不是‘一招鲜,吃遍天’,这样的‘网络名人城’才有生命。”余对说道。
换句话说,“任何大城市都需要坚持自己的内生消费经济和适宜性建设”,国家经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商学院教授魏翔对新景智库表示。所谓内生适宜,就是把一个经济城市改造成人文城市,增强吸引力,增强对人才的长期吸引力,而不是政策吸引力。
新京报记者肖龙平
编辑柯睿
校对刘军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电影之都”“咖啡文化”:大城市的长“红”之路":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9259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