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45家民营“冠军企业”调查③
当前,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外部环境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对供给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制造业企业面临巨大转型升级压力。江苏受访的45家民营“冠军企业”普遍反映,今年“产销两旺”。
本报课题组特聘专家、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石齐教授认为,“冠军企业”之所以“不管环境如何,我来自笑傲江湖”,主要是因为其在掌控“红海作战”制高点上的深度创新。
没有创新,就只能“等死”
如何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创新未必活;但如果失去了创新,就只能‘等死’了!”这是众多受访企业负责人的共同回答。
——没有创新,只有“低价购物”。
“今年,公司销售收入预计将超过190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外资出口40亿元,上缴国税10亿元以上,在常熟本地企业中排名第一。”2018年底,常熟龙腾特钢有限公司发布好消息。
总结过去,部署未来,创新是龙腾特钢不变的主题。董事长纪自信地告诉记者,“龙腾特钢”在25年的发展中,始终以“产品质量最好、市场占有率最高、成本控制最好、营销服务最好、合作关系最顺畅”五个“最”为核心,以超前的时代意识,力求创新求变。早在10年前,“龙腾特钢”就坚持调整结构、优化产品,每年开发3至5个新产品。今年,公司还成立了“创新推进办公室”,设立了超过1000万元的年度奖励基金,动员全体员工参与质量品牌推进、行业技术推进、科技创新推进三大工程。
目前,龙腾特钢生产的造船钢、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钢筋、热轧热锻钢球三大系列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高端耐磨球销量居世界第二。“如果生产‘主食’,只能靠低价购物,像我们这样的公司可能早就死了。”纪袁兵说:
——没有创新,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制于人”。
以制造夹具起家的苏州博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转向智能装备研发和集成应用,迅速成长为江苏智能制造领域的“领头雁”。该公司副总裁杨玉强说,以前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都是国外来的,对方交货往往不及时,公司发展“受制于人”。2015年,他们下定决心成立子公司“侯伶”,自主研发关键零部件,公司发展进入快车道。
——没有创新就谈不上自主可控的工业体系。
位于徐州的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围绕太阳能电池板的核心材料“硅”,创造了具有“中能特色”的“GCL多晶硅生产法”。产品能耗、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均达到国际最尖端水平。由此,公司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级多晶硅单一制造商,这一创新也推动了整个光伏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
由于其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许多上下游企业迅速聚集在“中能硅业”厂区周围,带动了当地产业集群的形成。“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下决心、找准着力点、保持恒心,在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上有所作为。”公司总经理李力坦言,没有技术创新的突破,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征战红海”,各显神通
如何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红海战”中取胜?记者发现,“冠军企业”的创新方式各具特色,各显神通。
-与“巨无霸”竞争研发速度。
一种用于彩色光刻胶的光引发剂,生产技术长期被国际巨头垄断。没有这个产品,会影响新一代平板显示器的生产。十年前,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常州李强电子新材料有限公司一举打破了国际专利封锁。
“要想实现从‘跟随’到‘引领’,就不要怕‘巨无霸’。”公司创始人钱说:“我们与‘国际巨头’同时开发了一种新型光引发剂,结果我们赢了。大公司一个项目的研发审批往往要几个月,我们当时还是小企业。今天和客户谈了项目,明天就可以开工了!”掌握核心技术后,“强力新材料”迅速向国际市场推出新的光引发剂产品。目前其全球市场份额近50%,居世界第一。
——自主研发与生产线收购相结合。
一块看似普通的光学玻璃,贴上一层膜,瞬间变成平板显示器。这种神奇的薄膜是张家港康得新光电材料有限公司的创新产品,这家2013年投产的企业,2017年销售额近70亿元,2018年继续保持高增长。
公司总裁邵振江表示,公司在自主创新的同时,坚持全球整合资源,通过收购台湾省一家企业的生产线,在光学薄膜行业获得了更高的起点。从那时起,该企业已从标准化产品R&D和生产扩展到基本R&D,并为客户提供定制解决方案。目前,公司在全球拥有9个R&D中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营销网络,成为全球最大、唯一的全产业链领先光学薄膜企业。
——“产学研一体化”联合研究。
位于扬中市新坝镇的民营企业大全集团,已经连续两年登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领奖台——2017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8年,大全集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集团CEO格非告诉记者,早在2011年,大全集团就与海军工程大学马伟明院士团队紧密合作,瞄准行业急需的前沿技术开展联合研究,将用户的需求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相结合,最终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课题组特聘专家、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丁洪说,“产学研一体化”讲了很多年,但要做好并不容易。企业要勇于做“集成”中的主角,拿出诚意,以强大的执行力迅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市场畅销产品。
“第一资源”,最大的缺点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调查中,“冠军企业”的领导普遍反映,由于发展良好,在政府眼中是“烫手山芋”,几乎没有遇到过“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麻烦,最大的烦恼是“如何吸引最优秀的人才”。
人才对于创新的意义毋庸置疑。
今年5月8日,南京约伯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领域首家a股上市公司。
从无到有,到上市,只用了6年时间。当公司董事长李占江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合伙人创办“约伯动力”时,国内几乎还没有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系统的大型企业。“正是人才汇聚的力量,让我们的创新之路最终走向‘光明的未来’!”李占江说。
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是中国生物制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企业之一。据首席运营官周介绍,公司现有员工900多人,其中博士和硕士超过三分之一,80多名专家从海外归来。
南京金斯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基因合成供应商。“我们卖的是科学家的大脑。公司员工中,海外归国人才占8%,是南京同规模企业中最高的。”“金士利”生命科学事业群总裁刘振宇自豪地说。
但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吸引一流人才并不容易。
法尔胜宏盛集团副总裁刘丽华坦言,虽然“法尔胜”在钢丝绳领域掌握了全球行业的话语权,但很多顶尖人才并不想来“县城”,因为他们在江阴。
南京天嘉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地铁最大的中央空调度供应商,中央空调度行业末端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建设了国内排名最高的环控R&D基地、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企业院士工作站、日本大阪研究所等。“目前企业最大的压力就是人才!”该公司董事长李江表示,高端人才很难招到。“这不仅仅是待遇问题,还涉及到孩子上学等问题的解决,这是企业无法承诺的。”
多位“冠军企业”负责人表示,上升到城市乃至区域层面的人才争夺,仅靠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是无法解决的。建议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出台更人性化、更灵活的人才政策。(杭梅海燕傅琦)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江苏“冠军企业”深度创新掌控“红海搏杀”制高点":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91615.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