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清代,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前期主要使用白银。后来随着外国银元的流入,中国开始尝试铸造自己的银元。
清代白银的使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100年是白银的使用;嘉庆以后的80年代,也就是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外国银元在中国流行。晚清二十多年,中国自己造银元,银币还在用。
到了明代,白银获得了官方货币的地位,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到了清朝,银行制度有了新的发展,如在一个以上的出纳处征税;贸易中的大额支付和政府收支都是用白银来核算的;以粒银为标准色,以此类推。
清代银币的形式沿袭了明代,以马蹄形为主,即银锭。清代一直称元宝银,分为四种形态:
(1)锭。又名银豹和马蹄银,重约50两,多用于大额支付。它的形态像一艘船,两端微微卷起,上翘。不同地方的流通形式也不完全一样,比如越久越多。
(2)中锭。多为鳞、马蹄形,称为“小元宝”。重约10两,也有5两和3两。
(3)荀子。或“小铲”或“小元宝”,像个馒头,还有其他形式,重量从1到5不等。
(4)碎银滴珠。这是散银,有福珠、宝珠等名字。重量不足一两,用作辅助银锭。
各种各样的银
银元,俗称“洋钱”、“花边钱”或“洋钱”,15世纪起源于欧洲,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开始流入中国。起初,中国流通的银币主要是外国银元,如西班牙的“本洋”、墨西哥的“鹰洋”、日本的“杨龙”。
中国最早自制的银元是“藏钱”。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原藏银币“张卡”改为“乾隆宝”,仅限西藏地区使用。
道光年间,福建、杭州、漳州、江苏等地铸造了民间仿币。它被称为符板、杭板等。,但因未获清政府批准、减肥等原因而废止。
光绪十三年(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邀其铸造自己的银元,清廷同意。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在广东银元局试铸银元,次年在市内流通。这是清政府自己铸造新银元的开始。
银元正面为“光绪元宝”,中间为同样的满文小字,上方为“粤造”,下方为“库平七分二角”,背面为龙纹及英文,俗称杨龙。分一元、半元、两角、一角、五分、五分。一元重七元二分,也就是所谓的七两板。清政府下令将这些钱作为中国的法定货币,既可用于交粮,也可用于纳税。
银元
此后,湖北、江苏、福建、直隶、吉林等十余省纷纷效仿广东,均以营利为目的,但形式、轻重、颜色各不相同,十分混乱。由于过度铸造,有盈余。光绪二十五年,清政府下令两广统一铸造,遭到各省反对。
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颁布《整顿流通法裁量条例》十条,在天津设立铸造银币总厂,拟铸造一两银元作为记账本位币,这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所提倡的。以光绪为首的维新派,主张七分二分的银元还是要铸。前者叫“两个单位”,后者叫“元单位”,两派展开了斗争。结果一两银元在市场上不管用,只好收回。
宣彤二年(1910年)制定国家货币二十四则,规定以元为单位,重量为七元二分。第二年,南京、武汉开始铸造,称为“大庆银币”,各省停止自由铸造。至此,经过多年酝酿和银元重量单位之争,中国铸造的统一新银元终于诞生。它大大减少了外国银元在中国的流通,改变了旧的复杂的银元制度,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次改革和进步。
大庆银币
由于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政府很快倒台,之前银币没有正式发行,只有少量以军饷的形式流入市场。所以在末代清朝,只有各省自己铸造的银币,没有全国铸造的颜色和重量相同的银币。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清代银两换算,清朝银两折合人民币":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8328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