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接到“无门槛”贷款电话要不要借钱应急?别着急,先用这些法则测试一下

接到“无门槛”贷款电话要不要借钱应急?别着急,先用这些法则测试一下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你有什么经济需求吗?”“我们公司和XX银行合作,贷款快捷,免息,零利率!”一个简单的贷款电话背后很可能隐藏着欺诈。对此,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提醒市民,个人或家庭在自己的承受能力范围内主动寻求负债是一种正常的经济金融现象,但负债(杠杆)是一把双刃剑。面对各种“触手可及”的贷款宣传,使用得当可以提高生活质量。负债过多容易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债务循环,甚至陷入非法高利贷活动。

一个

接到贷款电话需要借钱应急吗?

先用28/36法则画个警戒线。

中国人民银行理财专家表示,消费者接到陌生贷款电话后,应衡量自己的实际需求。如果他们不需要,可以直接挂掉电话。

如果你真的很缺钱,想借钱周转,首先要评估自己现有的负债水平。消费者可以使用28/36经验法则为他们的债务设定一个警戒线。

28/36的经验方法是指个人或家庭的房地产相关费用(包括房贷还款、物业管理费、房地产税、房屋保险等。)不超过同期收益的28%;总负债(房产相关费用+车贷+信用卡负债+网络小贷+其他负债)不超过同期收入的36%。如果债务控制在这个水平以内,个人或家庭在日常生活中不会有明显的压力。

李先生税后个人年收入为5万元。看到最近楼市不错,他萌生了换房的打算。“一点存款,都在银行。”李先生说,银行方面列了一份详细的“清单”:每月房产相关费用不超过1167元,其他个人负债每月不超过333元。“我可以拿到30年的房贷,固定利率每年5.5%,贷款总额在20万左右。”李先生说,这个“单子”让他规避了风险。

2

有人能帮你贷款?

记得先问清楚公司的真实身份。

能“贷款”的大多是贷款中介(包括各种咨询公司)。

据知情人透露,贷款中介可能与多家银行有联系,能够大致掌握不同银行的内部审核标准,并“有能力”帮助一些急需资金的客户“打包”信贷材料,向银行申请贷款,提高申请贷款的通过率,贷款成功后再收取手续费用。

当然也有一些人的目的很纯粹,就是为了出轨。所以,在进一步的调查中,不妨问问公司不同层级的真实身份。

"你公司的全称是什么?"“你们公司有贷款资质吗?”.....同时,也可以借助可信的第三方平台,如“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对公司经营范围进行核实,对异常经营情况进行查询。

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金融专业性很强,涉及各种风险。金融消费者要坚决远离两类不具备金融资质的机构。一类是国内不受金融管理部门监管的机构,一类是国外声称接受金融监管的机构。“不了解、不明确风险点”的贷款销售一定要远离。

看似“无门槛”伴随着一串“费用”

如果要借款,一定要搞清楚借款的成本。

费用、服务费、代理费、年利率、月利率、周利率、日利率...看似“无门槛”的贷款,却“附加”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手续费”和“费率”,真实的借贷成本是多少?中国人民银行理财专家表示,如果真的要借款,消费者一定要搞清楚借款的成本,特别要注意利率之外的一次性费用,了解自己实际承担的成本。

比如有的公司收取手续费、服务费、代理费等。,借款人应将贷款产生的所有费用作为成本计算其实际借款成本。在金融行业,一般以年利率作为参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月息甚至日息的情况。专家建议,月利率和日利率的利率一般很难直观判断,可以换算成年化利率。

大致可以用以下公式换算:年化利率=月利率×12=周利率×52=日利率×365。

转换后,如果消费者发现年化利率(加上贷款产生的其他费用)超过36%,应慎重考虑,避免负债过多。对这些“看似无门槛”的贷款套路要特别防范。

提醒

办理贷款要注意这10个事项。

鉴于电话营销和创意网贷营销越来越频繁和触手可及,金融消费者尤其是消费需求旺盛的年轻人,在参与借贷前,应逐一检查以下十项注意事项:

任何机构开展资金拆借业务必须取得相应资质,未经批准不得从事拆借业务;

对于中介机构或信息平台推荐的贷款业务,要查清最终放贷机构的名称,是否具有真实的放贷资质;

个人在放贷前需要了解自己是否有需求,以及自己现有的负债水平,跨过28/36警戒线后要谨慎;

正确计算综合借款成本,仔细询问除利息以外的其他费用;

很多银行业金融机构都有手机银行,推出了个人信用贷款业务。个人贷款前请至少对比两家商业银行信用贷款的综合成本。

没有免费或无息的贷款,不要因为贪图“小便宜”而落入真正的套路和陷阱;

充分利用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平台,如“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公司经营范围和经营异常情况;

充分利用中国金融管理部门官网查询被监管机构名单。受监管意味着该机构必须满足某些监管要求,但并不保证该机构将完全合规地开展业务;

金融消费者应坚决远离两类不具备金融资质的机构:一是不受我国金融管理部门监管的机构;二是在国外声称接受金融监管的机构;

财务专业性强,涉及各种风险管理。普通金融消费者要正确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多咨询身边熟悉的专业人士,多学习相关金融知识,不要接触自己不了解的业务,远离没有明确风险点或看不透风险的产品。

上游新闻记者郭欣欣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接到“无门槛”贷款电话要不要借钱应急?别着急,先用这些法则测试一下":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8105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