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扶贫注入金融力量
——赣州市实施金融扶贫推进高质量扶贫纪实
杜愚罗坳镇三门村富民养殖专业合作社联系了村里的贫困户,主要从事肉牛养殖和销售。合作社利用“产业扶贫信贷纽带”贷款100万元,用于购买牛苗和扩建牛棚。贷款第一年,饲养肉牛437头,出栏70多头,销售收入85万元,净利润20万元,每户贫困户分红4000元。这是赣州应用“产业扶贫信贷纽带”助推脱贫攻坚的一个例子。
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赣州市充分发挥金融扶贫的杠杆作用,推出了“产业扶贫信贷通”,为全市贫困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产业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有效推动了贫困户脱贫增收和农业产业发展进程,为全市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动力。
2016年至2019年,全市累计发放“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185.67亿元,其中:贫困户个人贷款112.27亿元,惠及贫困户22.97万人,占建档立卡贫困户的78%;市场经营户贷款38.5亿元,惠及4746家市场经营户。
政府、银行、企业多方联动
“产业扶贫信贷挂钩”试点作为金融扶贫的重要手段之一,自启动以来,得到了市县两级的高度重视。建立了组织领导协调机构,制定了工作计划和制度措施,加强了政策宣传和工作落实,在探索中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
全市形成了党政一把手高层推动、财政金融扶贫部门加强协调、县村具体负责、金融机构深入落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支持的良好氛围,实现了政府、银行、保险、企业多方联动,共同促进我市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增收,探索出了一条有益有效的金融扶贫新路子。
政府贴息是“产业扶贫信贷通”最受欢迎的亮点。县(市、区)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按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100%给予贴息。政策的细节设计更加贴心:给予风险补偿,设立风险缓释基金,补偿试点银行发放精准扶贫贷款造成的本息损失,政府以风险缓释基金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由保险机构作为承办机构,试点县(市、区)政府配合贷款银行提供风险保障,按照一定比例分担贷款本金损失。
提高“造血”能力
很多贫困户虽然享受了贫困补贴,但他们更渴望依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于都县贡江镇李寺村贫困户徐福建,因妻子患病致贫,无生活来源。2017年,年过六旬的徐福建带着儿子徐月华作为借款人,贷款5万元用于蔬菜和红薯种植,当年增收3万多元。
县(市、区)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鼓励和支持有发展产业意愿的贫困户发展蔬菜、白莲、脐橙、百香果、鸡鸭、生猪、肉牛、水产等多种养殖业通过贷款,有效提高了贫困户的“造血”能力,实现了可持续增收,达到了脱贫的目的。
宁都县竹泽乡新街村贫困户温秋生有技术但缺资金,只能小规模发展脐橙产业。2016年,宁都县农商银行贷款5万元,用于生猪养殖,扩大脐橙种植规模。2018年生猪出栏达到300头,脐橙种植面积达到30亩,年增收2万多元。
加强利益联系
“农户+农业企业”是“产业扶贫信贷环节”设计之初的深思熟虑。赣州各地将贫困户与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挂钩,充分发挥农业企业的主导作用,鼓励农业企业以债权或股权形式吸收贫困户投资,鼓励农业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鼓励农业企业与贫困户签订种苗供应、技术指导、回购等协议,共同发展,共同增收致富。
寻乌盛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向县农商银行贷款200万元“产业扶贫信贷环节”,扩大兔产业扶贫基地,通过“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通过参与集中养殖分红、培训分散养殖统购统销、长短期工作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在升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企业挂钩贫困户的增收模式包括:贫困户以“产业扶贫信贷挂钩”贷款入股,参与合作社集中养殖,实现年度分红;企业与贫困户签订养殖和购销合同,统一提供养兔和原料,开展技术培训,对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实行保底储备回购,带动贫困户自主分散肉兔养殖;吸纳长期就业的贫困户2人,每人月薪2000元;根据季节性用工需求,我们将吸纳短期外出务工的贫困户,其中男职工100元,女职工80元。(记者刘)据
迈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决战、扶贫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脱贫攻坚金融支持,脱贫攻坚的江西答卷赣教云":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6916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