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3年11月,发展普惠金融首次被正式写入入党誓词,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之一,十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多项指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为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定位于以中国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山高山长。展望未来十年,如何推动中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现代化新征程?中国网财经推出“开创普惠金融新十年”专题策划专栏,邀请几位普惠金融领军人物,畅谈普惠金融新十年发展!
作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浙江监管局
普惠金融是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促进共同繁荣的重要手段。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浙江监管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落实金融监管总局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相关工作部署,聚焦信息不对称、抵押担保难等痛点难点,持续加强监管政策引导,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的联动 率先建成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推进政府融资担保体系改革,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市场化运作。 坚持“扩大范围、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原则,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效率,普惠客户群的金融服务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截至2023年6月末,浙江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9万亿元,同比增长26%;涉农贷款余额6.45万亿元,同比增长20.79%。
一是浙江发展普惠金融的监管实践。
(1)聚焦“信息不对称”,在浙江省率先建设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信息不对称”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症结所在。2019年以来,浙江监管局依托“数字浙江”基础,牵头与省发改委、省大数据局共建浙江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大力推进政府公共数据行业共享应用,以“数据服务”为小微企业融资注入新活力。平台主要有三大功能:信息共享、供需对接、业务支撑。目前已经整合了58个省级部门的公共数据,支撑了银行信贷业务近70%的数据需求。通过多跨场景建设,深化业务协同应用,推动线上金融服务流程持续,大幅提升金融服务效率。该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不动产抵押登记网上“总对总”模式全省全覆盖,异地、市内均可办理,平均办理时间不超过5小时。经过三年多的运营,平台已向企业(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34万笔、24万亿元,其中一级借款人占17.4%,纯信用贷款占26%,小微企业普惠贷款占93%。
(2)聚焦“抵押担保难”,推进政府融资担保制度改革。政府融资担保体系是普惠金融中的重要基础设施,是解决普惠客户融资抵押物不足的有效途径。2019年以来,针对省市县政府融资担保机构资本金分散、规模效应差等制度缺陷,浙江监管局积极向浙江省委、政府建言献策,推动全省政府融资担保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2021年,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政府融资担保机构制度改革切实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的意见》,重点支持小企业,整合县级融资担保机构资源,逐步过渡到省市两级担保体系,以寻求放大效应和风险防控的最佳结合。截至2023年6月末,省级政府融资担保公司小企业支农余额2023.08亿元,比年初增长18.5%。上半年平均担保率为0.53%。
(三)注重机制和制度建设,加强差别化监管政策引导。首先,要努力完善小额信贷专营制度。推动银行机构设立单独的小微金融管理部门,对小微金融、三农等普惠金融业务进行单独考核,增强考核权重。鼓励设立小微专营支行,引导规范发展。督促中小法人机构坚持支农支小导向,保障县域普惠金融市场供给。支持设立浙江网商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发挥普惠金融市场“鲶鱼效应”。二是建立小微金融和乡村振兴监管考核机制,从信贷投放、机制建设、产品创新等维度综合评价机构在普惠金融方面的服务。抓住问责机制的牛鼻子,发布尽职免责指引,引导银行遵循“合规即免责”的目标,激发普惠金融服务的内生动能。三是推广“无还款续贷、年审制、循环贷款”等还款方式创新产品,建立“连续贷款+灵活贷款”机制,在浙江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建立网上续贷专区,以机制解决再贷款问题。
(4)着力服务模式创新,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针对小微企业点多面广、服务分散的问题,2019年以来,浙江监管局针对小微园区、供应链、科技创新、吸纳就业等四个重点小微企业推出差异化细分工作方案,提升服务精准性。对于小微企业园区,建立合作银行(保险)机制,推进小微企业园区分类备案和授信。对于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的小微企业,要突出“一企一链一方案”、“以小取大”。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联动省科技厅,推动银行开展清单式服务,提供“全生命周期覆盖+增值服务”方案。吸引就业型小微企业,合理拓宽个体工商户服务边界,将非持证个体工商户贷款增长情况纳入小微金融服务监管考核。为解决盘活农户资产问题,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全辖推广“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融资模式”,引导银行机构多渠道收集农户信息,编制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以农户家庭净资产为基础,综合考虑家庭年收入、个人品行、村两委授信等因素,给予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到2023年第二季度末,辖区内“农户资产负债表”覆盖率已超过60%,授信户数占辖区农户的30%以上。
(5)聚焦“风险保障难”,着力推进普惠保险。针对农业、科技和特定群体风险保障不足的问题,积极推动普惠保险升级扩容。结合浙江农业“一县一品、一县多品”的发展特点,大力推进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保险发展。2022年,全辖区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不含中央品种)超过130个,险种数量居全国首位。推动完善第一套、第一批新材料、第一版软件系列的保险补偿机制,支持保险公司创新开展知识产权保险和人才创业相关保险,为初创科技企业提供风险保障,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针对新市民风险保障问题,探索创新商业保险模式,提高风险保障水平。推进雇主责任保险、灵活就业人员意外伤害保险和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将惠民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扩大到新市民。比如,目前杭州“西湖易联宝”投保的新市民比例已经超过20%。
第二,普惠金融在新十年的发展前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下一阶段,浙江监管局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市第二十次党代会精神和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推动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普惠保险,提升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普惠客户金融健康水平。
(1)加强科技赋能,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健康发展。近年来,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帮助下,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可获得性大大提高。然而,数字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数据滥用、欺诈和消费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下一阶段,一方面要引导银行保险机构通过数字化运营、场景创新、精准服务、智能风控、线上操作等措施,推动金融服务的拓展和降本。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和优化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建设,规范市场行为,维护金融消费者数据安全。
(2)发展绿色普惠金融,助力经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发展迅速,并逐渐呈现融合发展的趋势。如辖内部分银行开始探索将居民绿色行为纳入信用评价,创新“个人碳账户”贷款等服务模式。下一阶段,要加强对银行、保险机构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普惠金融转型升级的引导,加强对小微企业节能减排、绿色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等方面的金融支持。借助林权抵押、碳汇金融等绿色金融的创新,以及未来生态价值的挖掘和实现,解决普惠客户的抵押担保问题。同时,加强物联网等技术在绿色发展实践中的应用,促进线上服务的优化迭代,提升普惠金融的服务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
(三)大力发展普惠保险,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普惠保险是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通过为广大人民群众和小微企业提供公平可及、保费低廉、保障适度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帮助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下一阶段,要努力推动普惠保险政策体系、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建立。坚持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持相结合,推动各级政府加大对普惠保险的政策和资源支持力度,鼓励保险公司优化服务机制、业务模式和产品设计,解决当前普惠保险服务广度、深度和创新性不足的问题,推动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
(D)改善金融健康,促进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小微企业和人群的金融健康水平,是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下一阶段,要督促银行和保险机构关注金融健康,关注普惠客户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负责任的产品和服务,增强客户的财务稳定性和财务抵御能力。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注重金融数据安全、金融决策和实践的普及和宣传,改善消费者的金融行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新型城镇化等趋势,加强对老年人、新市民等群体的金融教育和保障,增强其金融抗风险能力。
(编辑:谭)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浙江普惠金融发展十年:监管实践与未来展望——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6543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