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
54岁的蔡腊本变了:他精瘦,一身得体的西装,黑色的球鞋,“干散”而稳重。当蔡腊本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很难相信他是一个从小在天峻草原土生土长的藏族牧民。
6月17日,清晨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下着蒙蒙细雨,让这个高原小县城更加冷清。当我们驱车来到天峻县温馨花园小区时,拉本已经在厨房里忙碌着,煮奶茶,打扫房间。72平米的2居室,让蔡腊本干净整洁。客厅的电视正在播放甜美的藏族歌曲,餐厅的热水壶冒着热气...
油饼、酥油、牛奶...很快桌子上就摆满了丰盛的早餐。
蔡腊本说:“谢谢你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蔡拉奔口中的“家”,其实是天峻县2015年实施的易地搬迁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涉及全县8个乡镇51户148名贫困牧民。2016年9月,这148户靠水草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建档立卡牧民开始陆续搬入新居,定居县城。
现在是蔡腊本一家在天峻县生活的第四个年头。“打开水龙头就能喝到干净的水,家里脏了就能洗个热水澡,出门就能看病……”说起现在的生活,你总能在蔡拉本的脸上看到一点点甜蜜。
这些生活上的小变化,不仅改变了一个家庭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一个家庭的观念。
“以前我们一家三口住在距县城36公里的知合玛乡多育村。家里没有牛羊,女儿还小。我的妻子包利因为严重的关节炎不能干重活。全家人的生活就靠4000多元租草地的费用,过着饿饱肚子的日子。”是悲伤让拉本活灵活现。
每年放牧的季节,拉本都会去村里的大户人家放牧贴补家用。
“放一个月的羊,最多赚个400元左右,根本负担不起一家人的生活。”说起当时一家人的生活,拉本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奈。
一顶帐篷,一座长满青草的小山和几个已经磨损的大木箱...拉本花了大半辈子才走过来。
“我从小就生活在草原上。虽然想过出去,但是拿了一辈子的羊鞭就放下了。我能怎么办?”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成为拉本走出草原的“拦路虎”。
2015年,脱贫的号角在天峻草原吹响。
没有稳定的增收渠道,收入低,没有自己的住房,缺乏发展资金...多育村只有拉本被认定为贫困户。
只有戴上贫困的“帽子”,拉本一家才能“吃上”低保,一年8038元的固定收入,给了拉本走出草原的勇气。
“如果政府给我们兜底,我没什么好担心的。”正是抱着这种“我们要争取”的心态,家里人迈出了第一步。
因为他的妻子包利不能干重活,政府安排她在村里当护林员,包利开始像打工仔一样去上班拿工资。好的政策并没有让蔡腊本养成“等、靠、要”的思想,反而更加勤奋。
为了给家里增加收入,蔡腊本除了放羊,还要上山采蘑菇。2016年,家庭收入翻了一番,从建档立卡前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756.67元,到现在的人均可支配收入15863元。
对于蔡腊本来说,这一年还是有让他更开心的事情。“政府补助我们10万,我们只要花1万就能搬进县城。”虽然是好几年前的事了,但蔡腊本说话的时候还是很激动。
这一举动让拉本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期待。2017年,拉本赶上政策好,向村合作社投入了5400元产业发展资金,当年获得分红512元。然后在村里第一书记的帮助下,从“530”获得小额贷款1万元,从多育村互助会获得贷款7000元,买了15头奶牛,积极发展养殖业。
今年,拉本的女儿班玛措吉也成为了县第二幼儿园的幼师。一个月1500元的工资,让家里脱贫的底气更足了。
一天天过去。看到妻子和女儿都有稳定的工作,拉本下定决心要在县城找份工作。“如果我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会更稳定。”
语言沟通的困难成为拉本找工作的第一大困难。为了克服困难,女儿每天陪着父亲通过手机上网,练习中文。功夫不负有心人,2020年4月,拉本成为扶贫产业园的一名保安。
蔡拉本说:“每天穿着制服让我精神焕发。一个月2000块钱的工资,我就知足了。”
采访一结束,拉本吃完早饭,也懒得收拾。下楼说:“上班不能迟到。”然后我骑着心爱的摩托车开走了,很快就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
从草原到城市,拉本用了四年时间在这个高原小城找到了归属感和属于自己的地方,也给一家人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从草场到城市公交路线,从草场到城市的公交车":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64965.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