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夏天的一个下午,诗人大仙坐在京郊树林里的一块石头上。周围没有人,也没有风。一切都静止了,但他的影子正在改变姿势。蝉鸣响起,他张开手掌,接住了这首诗:
下午的寂静从森林中的空地面涌入。
今天下午的风还在我的手心。
我静静地坐在石头旁。
被我不同姿势的影子包围着。
这时,蝉鸣了。
蝉从半空轻轻落下
轻轻地低语我的影子
我随风的手也张开了。
把这个声音放在你的手心。
蝉在我手里。
穿过整个身体
在我呼吸的同时
回到树上去
蝉把我盖得厚厚的。
一遍又一遍地淡化我的颜色。
最后,我被透明地反映了。
哦,我已经是空蝉壳了。
——《听蝉》
闻蝉唤起乡愁。
早期蝉
(唐)白居易
月初升,山先照,风先动水。
也如蝉鸣,先入闲人耳。
当你听到悲伤时,你会听到乡愁。
新蝉鸣于渭水,声先似匈奴。
谁听横门的?夕阳下的槐树里。
记忆中的夏天,知了满身都是烈日:阳光越强烈,知了的声音越大;蝉的声音越大,阳光越强烈。没有烈日,蝉就不好听,烈日下没有蝉,太阳也不顺利。如果你问蝉是什么时候开始叫的,我真的记不清了。它总是在夏至前后到来。“知了叫,暑假来了”,听到知了,就知道暑假来了。暑假里蝉是最快乐的,漫长的日子被蝉搅得又响又高。
诗人白居易写了许多蝉诗,尤其是听早蝉或新蝉的诗。蝉作为一种物候,让人觉得季节已过,多少乡愁游子在异乡听过。早期蝉起源于这样一个听蝉的瞬间。
正如乐天所说,第一个听到蝉鸣的人应该是个闲人。身体闲着,心闲着,有点无聊,可能是早就在等了。蝉鸣一起,先入闲人耳。但乐天在把这种感觉提炼为一首诗的时候,先做了两个类比:“月出时,山先照,风使水先动”。有人说,但有山、月、风、水等可爱的字眼,我们不妨看看作为比较。山高则月先,水弱则应风先,人闲则先闻蝉。
在闻蝉的那一刻,乐天此刻并没有想家,而是先有了愁,即“闻愁,再听乡愁。”境由心生,蝉不悲,人听后悲。是因为人家心里早就难过了。所谓的我对事物的看法,让一切看起来都像我。蝉本身没有沉默。越听越静,越听越吵。
写这首诗的时候,乐天已年近六旬,在海上漂泊十余年,为官之心已淡,返老还童之意渐浓。少年听蝉,却觉得温暖宁静。晚年听蝉鸣,令我心酸。乐天心中蝉鸣引发的悲伤,一时间交织在一起。又听了一遍,跟着蝉鸣回了老家。
“渭河上的新蝉鸣与浑河上的相似”。渭河上的蝉鸣和我家乡的蝉鸣多么相似啊!但那是“先听”。一开始不知道,后来一听就听出了区别。有什么区别?诗中没有说这是乐天的留白,断口的低回无声,由读者去想象和补充。
“谁在横门听,夕阳下的槐树里”,家乡的蝉鸣在横门前,但此时谁在听?我记得门前的那棵大槐树,槐花的清香,蝉的声音,那晚霞永恒...
周睡图(局部)
蝉和流年
答白刑部闻新蝉
(唐)刘禹锡
在蝉被听到之前,我已经很久没有感觉到它了。
一进荒凉的耳朵,就闻到一股断弦的味道。
阳光明媚,晴空万里,露着露珠,晚上很吓人。
秋吟是什么,每次也是静静的。
刘禹锡和白居易是诗友。两人都爱听蝉,经常用蝉诗给对方答案。乐天听到新蝉,马上写了一首诗送给梦,梦得到了蝉诗的奖励。《答白刑部闻新蝉》这个标题很明确。白居易当时是刑部侍郎,所以被称为白刑部。
我们来看一下回答的内容。准确的说是回答的心情。听说新蝉应该在夏至,但梦见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不确定。最后两句指的是秋天。如果是写实的话,写的是秋天以后,但是《是什么》的语气更像是笼统的陈述,所以可能是秋天以前。
梦和乐天同龄。他说,在听到蝉鸣之前,他就已经很难过了。蝉鸣之时,“一朝在悲耳”,这种感觉更不好受。乐天的诗里,蝉听为“闲人耳”,梦为“悲耳”。蝉一发出悲伤的声音,就变成了悲伤的音乐。“像断了弦”“断断续续”这两个字比“伤心”更好,伤心多于难过。
“晴照露叶,急畏夏日夜”,蝉鸣呼应天气的雨露。晴天的时候,知了会一起唱歌。如果蝉突然停下来,就预示着将有一场暴风雨。雨后,蝉鸣又起,预示着天要放晴。阳光明媚的早晨,知了在裸露的树叶上呱呱叫,呱呱叫令人心旷神怡。傍晚,蝉对着天边的晚霞尖叫,越叫越急,似乎越是恐惧。这两首诗未必真实,却是诗人对蝉的直观感受。
蝉分为春蝉、夏蝉蝉、秋蝉蝉,叫声不同。春蝉尖利高亢,夏蝉嘹亮悠远,秋蝉悲凉。最后两句话,让我对秋蝉感触颇深。秋天,蝉,你为什么沉默,不再有悲伤?不再悲伤的悲伤是更大的悲伤。
还有一次,我听到蝉写了一首诗,送给乐天。乐天张开嘴,独自站在晚风前,一遍又一遍地吟诵着我梦见的那首诗。然后写了一首诗来答梦:“张口思伟大,晚风前独唱。人看起来和前一天不一样,蝉听起来像去年。槐花新雨后,柳影欲秋色。没有别的办法听,又多了一片相思。”(白居易《答梦闻蝉见》)蝉的年龄差不多,今年看起来比去年老。一场新雨过后,槐花又散了,柳影依稀如秋。听蝉在花丛和柳荫中歌唱。听完失望,这种感觉是没有办法消除的,只好寄于诗歌,还有一个就是相思。
齐白石《刺刀草虫》
高高升起,你的声音会传得很远
蝉
(唐)余士南
蝉像帽子上的流苏一样低垂,触角吮吸着清澈的甘露,声音从直直的舒朗树的枝桠间传播开来。
蝉离蝉远是因为蝉在高树上,不靠秋风。
下垂的是古代官帽下垂的流苏,比蝉头伸出的触角更生动,但不是很有意思。比喻的好处当然是表达生动,缺点是容易把人的注意力从本体转移到其他事物上。然而,这首诗虽以“蝉”为题,但诗人醉翁之意不在蝉,诗表面上是隐喻,实际上是本体。
古人认为蝉是喝树叶上的露水,喜欢栖息在高大的梧桐树上。所谓的“高坐而饮露水”是高贵的象征。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我们知道,蝉不喝露水。当幼虫在土壤中时,它们吃植物的根。当成虫在树上时,它们会吃树汁。
余士南是一个正直的人,有着宽广的学习胸怀。他从隋朝进入唐朝,受到唐太宗和李世民的高度重视。这首关于蝉的诗,其实是蝉在歌唱自己。“垂下饮清露”可以直接归结为字面意思,即诗人本人头戴冠缨,身居高位,但本性高贵,饮清露。
“流使树稀”和“流”这两个词很好。蝉的声音像透明的液体,从树上流下来,听觉的通感是视觉的。蝉不就是这样唱的吗?听觉上,“流动的声音”清晰而绵长,从声音的质感上,也准确传达了蝉鸣的感觉。
疏泡桐是一种枝叶稀疏的梧桐。如果在这里换成槐树,蝉作为交通工具的形象并不丰满。白居易在《听蝉诗》中多写槐树。槐树像一位老奶奶,给人一种家的亲切感。虽然院子里也种着梧桐,因为它高大,因为它悲凉,像一个没落的贵族,可敬而不可亲,还有一个传说,凤凰不是梧桐。稀疏的桐树的声音更清晰了。
“远声说话,不经秋风”,高,语意双关。蝉栖树高,其声远,人挺立清净,其名自号,诗人说,非借秋风之力。可想而知,写这首诗的时候,余士南的人生正处于巅峰。他几乎忘了,如果没有风,他会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干净的人格。比如屈原的声音不可能远,除非“声”指的是他在后世的名声。
在这首诗中,蝉属于表志的对象,诗人为表志而唱蝉。如果抛开志向,单纯观察蝉,我们会发现蝉和其他事物一样,都是很有诗意的。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斯曾把蝉比作“不知疲倦的歌手”。在《昆虫》中,他写道,蝉需要在地下的黑暗中努力工作四年,许多蝉在太阳升起之前就死去了,只有少数幸存者能在阳光下享受五个星期。他们能不大声唱歌吗?而且蝉唱的都是雄蝉,雌蝉是哑巴。古希腊诗人萨拉·朱斯在一首关于蝉的诗中写道,蝉是多么幸福,因为它们有不会说话的妻子。多幽默多现代啊!
张大千《梧桐画》
树无情,蝉无情。
蝉
(唐)李商隐
纯洁的心因此而饥饿,你整夜徒劳地歌唱。
哦,这最后破碎的吸气,在绿色的冷漠的树木中!。
是的,我像一块浮木,我让我的花园长满了杂草。
我感谢你真诚的建议,像你一样过纯洁的生活。
李商隐的《蝉鸣》比余士南的《蝉鸣》更“为爱而写”。从南朝到唐代,咏物诗从客观咏物到借物再到抒情。即使感情不为物所拥有,也是抒情的。虽然物是无情的,但人是有感情的。
蝉生活在高处,因为饿了,似乎很难进食,所以叫得那么大声。“清心故饥,彻夜空吟”和“本意”这两个字,是诗意在先写,意在主。高了很难吃饱,再大声喊也没用。但是,难过的时候也要尖叫。想着一山的身世和处境,当然是在用蝉来为自己开脱。虽然,事实上,蝉并不饥饿,它们的叫声也并不凄然,但诗人强加给蝉的感情是生动的,读者可以得到信息。
"哦,这最后破碎的吸气,在绿色的冷漠的树木中!"蝉在树上整夜哀鸣。五更天蒙蒙亮,蝉鸣稀稀落落,几乎断绝。可是树却充耳不闻,不但无动于衷,还绿了,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句抱怨树无情极寒,也是追魂之笔。
在前半部分,我写蝉作为隐喻,在第三部分,我开始写我自己:“是的,我像一块浮木一样走了,我让我的花园长满了杂草”。一山感叹自己卑微的官位,像桃梗一样漂泊迁徙,家乡田地荒芜。桃梗的故事出自《战国策》齐策。土家人对桃梗人说:“今天东乡的之桃梗也刻人。下雨的时候水来了又流走,那孩子漂起来会是什么样子?”梗还是粗放型的,就是微职像桃梗,也就是送人而已。还是随波逐流的命运。
“我祝福你的真心话”最后还是蝉的,更没道理。蝉没有为他歌唱,但在这里她说,她与前半生树戒备,无情。这都是因为我的感情。当你听到蝉鸣时,你会想到你自己。蝉不能满足于自己的高度。要过像你这样纯粹的生活,我们也是类似的情况。写蝉的时候,我是亲眼看蝉,蝉废了许多噪音,树无情;我在这里写作。用蝉看我。我不确定和蝉互相警告。不只是树无情,蝉无情,世界上还有那么多无情的人!
作者的三本书
编辑张杨
校对刘保清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记忆中的夏日,蝉鸣蛙噪,记忆中的蝉鸣声":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6130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