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与“财”并重,激活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
——改革开放40年来陇南金融发展综述。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命脉。改革开放40年来,陇南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业为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特别是“433”发展战略明确提出金融支持要有所突破以来,金融创新政策在陇南落地,金融利好政策不断在陇南集聚,激活了陇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池春水”。现在陇南的金融组织体系更加完善,信贷投放持续增加,融资结构趋于优化,金融生态明显改善。金融业在支持陇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提供贷款
用好灵活的财政政策,
“借贷”让“村民”脱贫致富。
“小康靠老乡”,金融是经济发展的命脉。扶贫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发展资金的匮乏束缚了贫困人口脱贫的手脚,也让他们失去了“造血”的动力。
宕昌县木耳乡养鸡户赵忠有着78年的生态散养鸡经验,但由于资金短缺,只能小规模养鸡。2015年,赵忠借了5万元扶贫款,买鸡,建鸡舍,扩大养鸡规模。去年,赵忠阳饲养的1000只散养鸡被抢购一空空。在乡政府的支持下,赵忠今年的散养肉鸡规模已达到3000只。
对于没有经营能力但需要贷款的贫困户,我市采取“量化到户、股份合作、入股分红、滚动发展”的方式,与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利益联系,利用获得的小额信贷资金参与扶贫产业建设,让贷款成为“种子”,最大限度发挥“贷款”的作用。
截至2018年3月底,全市累计落实各项惠农信贷政策99亿元,其中精准扶贫专项贷款63亿元、妇女小额担保贷款35.82亿元、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产业贷款贴息、中药材产业贷款贴息、农民易地扶贫搬迁贷款等。
礼县首批妇女小额担保贷款仪式。
同时,该市在全省率先推出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变“无用”为“有用”,盘活农村资源。
武都区马街镇志刚养牛合作社经理张志刚(音译)曾为缺乏流动资金而苦恼。前年,张志刚在农村产权确权抵押交易中心将土地承包换成他项权证,并向兰州银行陇南分行借款90万元作为流动资金。目前,志刚养牛合作社饲养的牛达到130头,还承包了马营乡一万多亩天然草地,吸引了10户贫困户作为股东。
2014年7月23日,西和县河坝镇成立了全省首家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交易中心,这标志着农民的土地、林地、宅基地由“死”变“活”,可以在银行抵押。目前,陇南已建成全省首个农村产权确权抵押交易服务平台,实现市县乡联网运行,建立健全确权、评估、抵押登记、交易、风险补偿等各项配套机制。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发放农村产权抵押贷款77.3亿元,2018年新增2.93亿元,其中林权抵押贷款1.01亿元,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1.05亿元,农民住房产权抵押贷款0.87亿元。
学习和灵活运用金融政策,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
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肩负着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任。然而,融资难一直困扰着企业的发展。陇南立足实际,灵活运用金融政策,尽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郑文山康县兴源土特产有限公司收购了康县一半以上的木耳,销售了五分之一的“山货”,使农民户均增收6700元,撑起了康县土特产的“半边天”。但在农产品收购旺季,郑文山也会被“钱”所困。得知郑文山的困难,甘肃金控陇南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出面担保,康县农商银行向郑文山的公司贷款1000万元,用于产业扶贫。
康县城关镇凤凰谷村分红场景。
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我市整合地方政府各类企业发展扶持资金,成立了全省首家集股权投资、债权投资、企业融资增信于一体的公司——陇南龙江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今年6月“产业贷”政策调整后,陇南充分发挥协调服务职能,各县区市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依托陇南龙江金夫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不到一个月就率先成立了甘肃金控陇南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注册资本8.5亿元,建立了“产业贷”担保体系。
截至目前,甘肃金控陇南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已与全市大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签订业务合作协议,全市发放“产业贷款”28笔2.55亿元。
金融创新的“本土化”,
推动工业发展
杜平庆是武都区翰林乡花椒协会会长。他告诉记者,今年,他们以花椒协会的名义,在武都合作银行向117家会员发放了2800万元“花椒”贷款,满足了花椒采摘、收购、运输全产业链的资金需求。
像“椒红宝”这样的本土化信贷产品,以及我市“半夏贷”、“电商易贷”、“勤果宝”这样的信贷产品,都是根据农户和产业发展的需求而设计的,接地气、受欢迎,有效满足了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
银行与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签订扶贫贷款协议。
龙南的“地方”金融措施还不止这些。为撬动更多财政资金作用于贫困群体,按照精准扶贫要求,我市创新财政工作机制,在宕昌县哈达铺镇赵藏村、辉县大河店乡文池、倪青村等14个贫困村开展试点,采取扶贫资金互助协会、村委会、信用社共同参与的“互助资金担保+'农村产权'反担保”模式,启动村级互助资金财政改革试点。截至目前,赵藏村已发放贷款43笔208万元,辉县在首批4个试点村发放贷款357万元。
用好国家信贷政策,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我市用金融这艘“快船”来“搭载”基础设施,“出海”,加快全市经济发展。
2017年,我市被评为“国家开发银行精准扶贫示范城市”。
作为全国首个CDB“基础设施到县”试点项目,我市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向国家开发银行争取中长期优惠资金,专项用于全市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76.52亿元,其中CDB承诺中长期贷款59.75亿元,自筹资金16.77亿元,支持全市1365个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安全饮水和环境整治,有效改善贫困地区整体人居环境和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升建档立卡贫困村公共服务水平。
保险促进农村发展。
撑起雨伞
保险作为支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农业风险、预防疾病、灾害、就学和因病返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全市财政支持、支持全市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有句老话:有头发的财富不算。一旦农民在种植养殖过程中遭受自然灾害,轻者减产,重者绝收。不仅不赚钱,连资本都要投入。农业保险的不断完善为农业生产增加了“安全气囊”。
向公众传播金融知识。
2017年,全市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到3668.07万元,参保农户225148户,参保行政村3000多个。除中央指定的玉米、林木、马铃薯、冬小麦种植保险、能繁母猪养殖保险等5个险种外,针对我市特色产业发展新推出了苹果保险、中药材保险。
近年来,为适应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市扩大了中药材产值的保险范围,增加了特色保险品种。从我市农业保险的试点到推广,再到保险覆盖面的扩大、保险品种的增加、保险补贴标准的提高,各种新的保险形式应运而生,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稳定做出了贡献。
数字看变化。
截至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19家,各类机构网点453个,保险公司18家,担保公司13家,金融机构行业协会3家,证券公司2家,小额贷款公司等民间金融机构73家。金融便民服务点5041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9.2%,实现了金融便民服务点通过网络行政村全覆盖。
截至2018年4月末,全市存款余额达844.54亿元,同比增长6.8%,全市贷款余额达636.77亿元,同比增长8.83%。全市涉农贷款余额达458.05亿元,占全市贷款余额的71.93%,同比上升4.3%;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18.99亿元,占全市贷款余额的18.69%,同比上升3.54%。
(记者/张夏)
来源:龙南出版
责任编辑:杨建辉编辑:刘思平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陇南:从“张口伸手”到“主动生金”,“活水”注入 梦想发芽~":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6125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