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陇南项目,陇南cs

陇南项目,陇南cs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今天,脱贫任务全面完成。

只剩下631天了

陇南:“输血”变“造血”

跑出产业扶贫的加速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

牢记嘱托,陇南全市上下把培育脱贫产业、增强内生动力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科学规划、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着力破解难题,走出了一条产业富民之路——

目前虽然不是农忙季节,文县桥头镇杨家山村的张海明却总是忙忙碌碌,经常去自家的辣椒地里。对他来说,8亩多的花椒树年收入7万元,成了家里的“摇钱树”。

如今,在陇南,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像张海明一样,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产业扶贫的出发点是让扶贫从“输血”变成“造血”。实践证明,没有产业带动,很难彻底脱贫;没有产业支撑,扶贫难以持续。

近年来,陇南以培育产业富民、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通过发展电子商务、调整产业结构、践行绿色发展、促进提质增效、加快机制创新等一系列生动实践,破解产业发展繁荣难题,有效提高了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截至2017年底,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86元;2018年,全市又有713个村退出贫困村名单,两当县实现贫困县“减贫摘帽”目标;贫困发生率从2011年底的53.03%下降到2017年底的13.4%...

电子商务帮助解决销售问题

陇南是甘肃省唯一属于长江流域的亚热带气候区。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称为“婴儿的复合带”。以前每年的苹果、核桃、橄榄、辣椒等农特产品都很丰富,村民们跑了一年,口袋里却看不到多少收入,生活并不富裕。

龙南不缺资源,而是把这些资源变成资金的想法和理念。

在扶贫实践中,陇南发挥资源优势,与时俱进,顺应潮流,创新扶贫方式方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让全市特色农产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飞出大山,卖上好价钱。

“我们的花、牛、苹果,颜色、味道都很新鲜,在网上卖得很快!”3月30日,在澧县梁元果蔬公司自动分拣区,村民赵秀珍说,她把刚从冷库里拿出来的鲜花、奶牛、苹果称重装箱。一箱写着“中国甘肃”的新鲜苹果,即将通过快递物流发往迪拜。

“以前我们没有市场,也没有冷库,摘了苹果就要尽快卖出去。这个月一次,卖不出去的水果再也不会变成钱了。”赵秀珍说,她在果园忙了大半辈子,一直没能致富。现在她在梁元果蔬公司工作,年薪两万多元。家里的苹果也通过电商卖了,生活越来越好。

近年来,澧县制定了“一扶一带”产业扶持措施和电子商务奖励扶持措施等相关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全县企业、合作社和能人发展电子商务的积极性。截至目前,礼县实现电子商务总销售额19.5亿元,其中线上交易额高达8亿元。

不仅是礼县,2013年以来,陇南全市上下把电子商务作为精准扶贫的新利器,大力推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创新发展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高电商扶贫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让电商扶贫惠及更多贫困群众。

“我市探索出网店带动、产业带动、创业带动、就业带动、入股带动的‘五路脱贫’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把陇南农特产品经营分散、品种多、规模小、产业链短的劣势变成优势,扬长避短,把有限的力量用在刀刃上,成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市电子商务发展局副局长于说。

近年来,龙南建成了西北首个地市级淘宝地方博物馆,“特色中国龙南馆”。阿里巴巴的农村淘宝已分别在武都区、成县、礼县、康县落地,搭建了“农村市场”、“蚂蚁市场”等自有特色平台,以及电商孵化器、创业园、产业园等。并突出绿色品牌和生态优势,加强“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开发适销对路的网货产品1200余种,搭建供应平台90余个,打造武都花椒、成县核桃、礼县苹果、康县木耳、宕昌药膳、文仙茶、两当蜜等一批知名网货品牌。

而且,陇南采取政府补贴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物流企业280家,快递服务站1080个,村邮站1200个,形成了“县中心、乡站、村点”三级物流网络体系,打通了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陇南已开设网店14602家,微店1万余家,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118.28亿元,整个电子商务产业链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22万人。

金融“活水”解决金融问题

扶贫,产业先行。要实现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发展产业是关键。然而,中小农业企业融资难与政策性银行支持有限之间的矛盾,使得资金短缺成为制约贫困人口发展产业的“拦路虎”。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产业发展和村民致富的突破口。

近日,在人民银行“支小”再贷款暨兰州银行陇南分行特色产业发展项目贷款发放仪式上,兰州银行陇南分行负责人与4家企业代表就“支小”再贷款暨特色产业发展项目贷款现场签约,达成贷款发放意向3700余万元。

市金融办副主任马玲表示,陇南充分发挥扶贫再贷款、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实施差别化监管政策,引导金融服务流向“三农”等扶贫领域。2018年发放扶贫贷款5.1亿元。2018年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462.4亿元,占全部贷款的70.2%。

解决问题,出实招,挖掘潜力。在陇南,小额信贷扶贫还解决了农民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

“我想靠养蜂致富,但是我没有资本。驻村干部了解情况后,主动帮我申请了5万元的小额信贷,买了最先进的蜂箱。去年因为天气原因,蜂蜜虽然少产了,但是净收入3万多元。”近日,两当县车站巷养蜂人刘昌毅说。

同时,陇南大力探索实施“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让扶贫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龙头企业(合作社)走,龙头企业(合作社)跟着市场走,引导贫困户小额贷款投资,充分发挥资金效益,促进群众增收。

金融扶贫是农村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扶贫投入的重要渠道,也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2018年,陇南市累计投入各类财政资金19.28亿元用于产业扶贫,户均投入2.39万元。这些农民通过发展养殖业,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收入。

与此同时,陇南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有序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也在积极稳妥推进。

特别是目前市县和103个乡镇实现了联网运行,各级农村产权抵押交易服务平台运行良好,网上抵押贷款、产权登记、农村产权交易取得新突破。

龙南在特色产业发展项目上的贷款,出手很快。抓住国家政策建设省市县担保体系的机遇,加强与省金控对接,争取省金控注册资本6.5亿元,在全省率先成立注册资本8.5亿元的“金控陇南担保公司”,2018年投放“产业贷款”181笔35.8亿元。“产业贷”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有力支持了特色产业发展。

创新机制解决“造血”问题

长期以来,陇南市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覆盖面小、发展落后、农民参与少,而且大多是小而弱,带动性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关心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他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动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要总结推广先进经验,进一步办好合作社。

在贫困程度位居全国前列的宕昌县,围绕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产业培育中的作用,探索构建了以股份公司为龙头、乡镇合作社为纽带、村办合作社为单元、贫困户为主体的产业发展体系。当地合作社联合控股县里的富民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控股富民公司带贫困。

这种模式是对合作经营机制乃至扶贫组织形式的积极创新。

2018年底,这种合作控股富民公司的脱贫模式——“宕昌模式”得到了省委副书记、省长唐的充分肯定,成为全省复制推广的典型。

这是陇南推进农业产业化机制创新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陇南还探索形成了“三变+特色农业”、“三变+电子商务”、“三变+乡村旅游”、“三变+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真正实现了“造血式”扶贫。

放眼全市,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已在45个乡镇63个村开展,辐射带动农户11899户,参与“三变”改革的经营主体36家,其中公司12家,合作社23家,家庭农场1家,共分红1081万余元。

值得一提的是,陇南市突出特色优势,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先后申报认定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区)10个,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85家,其中去年新建45家。

站在康县王霸镇何家庄村农村综合体的制高点,可以看到,四周连片的田地里,一排排、一垄垄地种着各种经济作物,随着山势的起伏错落有致。

“现在,公司在何家庄村投资的农业观光园和农业体验园的具体区域正在种植农作物和苗木。农业体验园的制醋车间、豆腐车间、榨油车间、酿造车间、研磨车间已经完工,预计明年投入运营。”康县秀川乡村旅游有限公司负责人石磊告诉记者。

“通过实施田园综合体工程,创新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式和农民股份合作形式,真正激发了群众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石磊说,这种形式也有力推动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完善,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

现在,陇南市在绣花上下功夫,扎扎实实推进扶贫产业高质量发展,把“特色”作为核心竞争力,让产业扶贫“站稳脚跟”、“做大做强”,提高了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了稳定持续的脱贫。

(记者罗燕)

本期来源:龙南发布

监制:张

审核:崔守刚编辑:曹春林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陇南项目,陇南cs":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6125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