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东南沿海一些发达省份会出现这种现象:超级经济强镇。这种“镇”虽然组织化程度很低,但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其实很强,已经超过了大部分县,甚至一些地级市。所以“撤镇设市”的工作也在进行。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2019年撤镇设市。
但是,在全国范围内,这种情况毕竟不太常见。一般来说,在一个县内,县城是最大的城市;一个地级市内,主城区是最大的城市。在古代更是如此,当时是一个工商业不发达的农业社会,国家很难有乡镇一级的正式建制。一个县通常是一个小县,县的人口一般是几千人。
然而,也有例外。在一些特殊的县会有一些大规模的镇。以江西为例,明清古镇有四个:景德镇、河口镇、樟树镇、吴城镇。这些有特色产业的城镇(景德镇)或者一些重要的商业阵地(另外三个)都特别大,几乎超过了府城的规模。
这四个镇,景德镇和樟树镇,后来发展成为城市。吴城镇过去属于南昌府。近代以后,工商业发展集中,南昌的实力大大增强。此外,江西发展格局由“赣江纵”向“长江横”转变,吴城镇衰落。河口镇呢?这个小镇为什么衰落了?
先说河口镇。河口镇现属上饶铅山县。它的兴起是在明朝。明代以前,西北四十里的灵口镇是赣东重镇,因为这里是铅河和信江的交汇处,承担着从全国三大铜铅产地之一的铅山运送近万斤矿产品的重任。但明朝嘉靖年间,铅河下游暴发山洪,河水暴涨分流了铅河,河口地区成为天然码头,于是取代了凌口的地位。
此时的河口镇不叫河口镇,叫沙湾市。江西北部的货物先在这里聚集,再到广信省会上饶,再由陆路转运到华东发达地区。转赣江南下,可以到两广;在北面,它与长江相连。河口镇被称为八省通衢。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河口镇已经非常繁荣,一直延续到清朝。由于“广州一口通商”,福建、浙江生产的茶叶、丝绸等货物不得不运到广州出口。它们是如何运输的?一般要先转到河口,再南下穿过赣江到赣州,再到广东。和俄罗斯进行贸易?闽北武夷山茶叶运输的商路也是先集中在这里,再北上恰克图。
此时的河口极为繁华,可谓“商贸聚云雨,五方杂”,“货聚八闽川,语杂两浙,夜泊舟楫,湖岸四周灯火辉煌,晨街炊烟,雾散沿江”。河口镇人口约5万,其中支钉和茶丁2万人。这是什么概念?当时,四万多人口的江西省,除了南昌,就没几个人了。河口是江西最大的城市之一。
河口镇现为砚山县人民政府驻地。
此时的河口镇已经形成了造纸工业(明清时期,燕山河口镇一带也是著名的造纸工业中心,出产珍贵的历史纸张。2006年铅山史纸制作技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以茶叶加工贸易为支柱产业的工商镇。镇上工商业活动的年流通额接近一万两白银。
不过我之前说过,封建时代最基本的建制是县,县以下没有正式的建制,但是像河口这种盛产石油的地方政府怎么会不管呢?于是一开始就有了巡检司(县政府的一个机构)。乾隆四十年(1775年),巡检司对这里管理不够,广信府直接将同知衙门调至此处,也就是说,广信府的副县长直接派驻此处进行管理。
这真的很少见:理论上,河口镇属于砚山县,但砚山县是由副县长直接管辖的。
那为什么这么强大的小镇会衰落呢?这是由于现代工商业的发展。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受到巨大冲击,尤其是海禁的开放。江浙、福建、广东的货物都是沿海直接交易,不需要通过河口转运到赣江。河口逐渐失去了货物集散地的地位。1930年前后,闽赣公路、上饶鹰潭公路、浙赣铁路相继建成通车,赣东北的货物集散地集中在旧广信政府城上饶。
河口的传统手工业呢?在外国货的冲击下也有所下降。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后第三战区司令部进驻河口,使河口迎来了短暂的“异常繁荣”。但抗战胜利后,由于政府机构的回归,河口再次衰落。到1949年4月,河口镇只有33个行业,499家店铺,还不到抗战繁荣时期的三分之一。
清同治十二年潜山县志中的河口镇地图
从人口上看,更为明显的是,河口人口在鼎盛时期达到5万人,但在清末下降到不足2万人,到1942年“异常繁荣”时又恢复到5万多人,但到了1949年,人口下降到1.7万人。此时的河口已经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小镇,没有了往日的繁华。
和景德镇、汉口镇一样,河口镇也是mainland China传统的工商业重镇。但由于缺乏有利的天气和地理条件,河口镇在近代工商业转型中无法转型为他们那样的现代化城市,逐渐衰落。时至今日,河口镇九农十三街的格局依旧。在新疆南岸的贾政街和鲍尔街一带的老城区里,仍然可以看到大量的老式住宅,包括徽州民居和客家民居。
作者:云帆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鼎盛人口5万,八省通衢,曾属江西四大名镇的河口镇是如何衰落的":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5157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